流年等待-
作為一個數千年來頻繁進行戰爭的國家,中國歷史上不光有很多天才的軍事將領,而且有很多軍事蠢材!
紙上談兵趙括
趙括這個人,說起他的出身還是挺高貴的,他是趙王的遠房親戚,他的父親趙奢是當時有名的大將,曾經率領趙軍擊敗過秦軍,還是很厲害的。
(趙奢)
沒想到虎父生了個犬子,趙括這個人平時喜歡誇誇其談,論起真正的指揮能力卻慘不忍睹,所以趙奢告誡自己的家人,千萬不能讓趙括去指揮軍隊。沒想到長平之戰打得不順利,老將廉頗閉門不出,急於勝利的趙王心急如焚。而正在這個時候,秦國實行了反間計,派人散佈謠言,說只有趙括才能打敗秦軍。
病急亂投醫的趙王迅速啟用趙括來到長平前線,而秦王聽說趙括來到前線後,派出了當時著名的軍事將領白起應戰。結果,40萬趙軍全軍覆沒,趙括也成了千年來被人恥笑的對象。
皇親國戚李廣利
漢武帝的小舅子衛青,是一位不世出的名將。他率領騎兵長途奔襲龍城,打的匈奴人措手不及,在河朔大捷中,衛青殺敵數千,俘獲牛羊百萬只。仗如果這麼打,漢朝就不會面臨財政的困難了。
有了衛青這個出色的小舅子,漢武帝對李廣利極為看好。可惜李廣利太不給力,在打大宛國的時候屢戰屢敗。最後漢武帝先後動員了十幾萬軍隊,才將其征服,但是等回國的時候,只剩下了1萬多人了。
不僅如此,李廣利在面對匈奴人的時候消極避戰,致使北伐接連失利,最後甚至投降了匈奴人,和衛青相比這位皇親國戚可真是天壤之別。
領兵的太監童貫
說到蠢材級的將領就不能不提宋朝。
宋朝重文輕武,武力值幾乎處於歷史的最低階段。北宋末年,宋朝和金國海上之盟之後,派出了10萬大軍北上,意圖收復燕雲十六州。
統兵的將領就是著名的宦官童貫,10萬大軍又有當地的漢人配合,而且當時遼國已經被金國打的奄奄一息,所以理應輕易的取得燕雲十六州。沒想到10萬大軍在童貫的指揮下,屢戰屢敗。因此,引起了金國滅宋的慾望。在遼國被滅短短几年之後,北宋也被滅掉了!
歷史風暴
中國歷史上有據可查的軍事蠢材,筆者認為非蔣介石、蔣中正莫屬。
軍事謀略,這是一種稀有的能力和天賦,顯然並非人人都有,不過一般人也沒有施展軍事謀略的機會。
然而如果讓軍事上的蠢材執掌大權,後果就很嚴重。
就說蔣介石,此人早年間參與的黃埔軍校,教出來的黃埔畢業生很多都陸續成為國共兩黨的高級將領,立場暫且不論,其中很是出了一批縱橫捭闔、指點沙場的名將,而這位蔣介石的水平呢?
有句“內戰內行、外戰外行”概括的十分精妙,其實內戰也不見得內行,不過就是打外戰的水平實在太差、反襯出來的而已。
先看外戰,蔣介石執政的年代,中國正遭遇軍國主義日本的侵略,1931年九一八事變,東北軍面對日軍的挑釁,本來完全有一戰之力,蔣介石卻電令張學良“不得抵抗”,坐視東北大好河山淪陷。
再到1937年七七事變,日軍進犯華北,這時候蔣介石終於覺得大事不妙、電令全國抗日,然而軍事謀略水平實在太差,華北的國民黨軍隊佈防、調遣和作戰都一塌糊塗,有人可能會說,這些不應該是前線指揮官的責任嗎,問題在於蔣介石雖無將才、卻熱衷於指揮,日軍進攻河南時,異想天開的下令掘開黃河花園口大堤,“用汪洋大水遲滯日軍”,結果民眾受災死傷無數,日軍的行動卻並未受多大影響。
待到抗戰後期,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節節敗退,失敗已成定局,大陸戰場國軍卻接連失利、丟失大片國土,其中蔣介石的的指揮槽點太多,無法盡述,雖然當時國軍的戰鬥力的確較差,後勤也很成問題,但也不至於如此一潰千里。
抗戰的諸多失利,喜歡一個電話打到前線、在地圖上指揮戰鬥的蔣介石難辭其咎。
二戰結束後,國共很快爆發內戰,內戰爆發時的460萬國民黨軍隊,不到三年時間就被消滅殆盡,解放軍則一路乘勝追擊、解放了除臺灣外的全中國,內戰中蔣介石的指揮能力再度被質疑。
縱觀幾大戰役,可以說蔣介石的最大問題在於不理解運動戰,將態勢瞬息萬變的大軍會戰想象成軍棋遊戲,只憑一張地圖和憑空臆想來調動軍隊,下達的命令毫無邏輯、甚至前後矛盾,時間上也嚴重滯後,應該說內戰的失利,前線指揮官只承擔三成責任,主要的鍋還是得他自己來背。
蔣介石的軍事能力,客觀上講,並非一無是處的完全蠢材。
然而其軍事謀略才能與國軍總指揮的位置完全不匹配,責任大過能力,則是毋庸置疑。
此人主政中國的數十年,內憂外患,國家幾乎毫無發展,定性其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大軍事蠢材,應該是沒有爭議的!
——
炎黃軍武
”仁義之師“——宋襄公
所謂兵者詭道也,而歷史上的宋襄公卻在戰場上大施仁義,不進攻半渡的敵人,不進攻沒有列好隊的敵人,就是因為這樣的“仁義”導致宋國在和楚國的爭霸中失敗,而宋襄公本人也受傷身死。戰爭是殘酷的,宋襄公連這一點都認識不到可以說是徹頭徹尾的軍事蠢材了。
“紙上談兵”——趙括
趙括同志的事蹟基本上是人盡皆知的了,他在頂替廉頗出任軍隊主帥之後照搬書本上的戰術,致使四十萬趙軍損失殆盡,最終身死國滅,淪為千古的笑柄。
“越俎代庖”——蔣介石
蔣公政治鬥爭的手腕自然是極其厲害的,但不得不說同很多當時的國家元首尤其是希特勒一樣,他們都喜歡用自己不是很靈光的軍事頭腦來越級指揮戰鬥,最後的結果就是昏招迭出,兵敗如山倒。
英勇的少年大俠
中國歷史上有據可查的軍事蠢材很多,我簡單列舉兩個。
第一個是春秋戰國時期趙國的將軍趙括。公元前260年,秦趙“長平之戰”,趙國中秦國反間計,用趙括代替廉頗作主將,趙括改變趙國軍事部署,由防守改為進攻,結果中了秦軍的埋伏,趙括兵敗被射殺,四十萬趙軍投降,秦將白起下令坑殺趙軍。自此一站,趙國年輕主力幾乎殆盡,徹底失去與秦國爭霸的實力。如若不是趙括的失誤,趙國軍事上一瀉千里,中原各國失去了趙國這個抵禦秦國的有力屏障,秦國能否最後統一全國仍是未知。趙括也留下了“紙上談兵”的笑柄。
第二個是明朝建文時期的李景隆。李景隆,明朝開國名將李文忠之子。建文帝朱允炆聽從 黃子澄等人的建議“削蕃”,明太祖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以“清君側”名義自保起兵,朱允炆令李景隆被拜為大將軍,率朝廷軍隊征討燕王朱棣,結果先後在鄭村壩、白溝河被燕軍擊敗,喪師數十萬,以致攻守形勢逆轉,最終被奪職召回。 燕軍逼近南京時,李景隆開金川門迎敵,致使南京失守。南京失守之後,建文帝朱允炆失蹤,成為千古疑案之一,燕王朱棣即位,史稱明成祖。在這場“靖難之役”中,如若不是主將李景隆的愚蠢,最終勝負或許會有極大的改變。李景隆身為建文帝主帥,戰敗尚且可原,但是在關鍵時刻,打開城門放敵軍進去,造成君主的失蹤或死亡,實在品行不端也!
江渚漁樵452
那首選張學良,帶著三十萬東北軍還有全國人民的支持,卻對十萬日本關東軍驚如呆鶴,毫無戰心,這點跟他父親張作霖相比差之甚遠。
張學良就是靠這父親剩下的家底,卻最後把它輸得一乾二淨,他是最不會打仗的司令,也是歷史上最大的軍事蠢才。
不過張學良在"西安事變"中還是做了一件好事,這也是值得讚許的。
"臭罵與讚許齊飛,東北共西安一色"。這是張學良的人生寫照。也是對張學良最真實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