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漢末為什麼會出現中常侍權傾朝野

在历史上汉末为什么会出现中常侍权倾朝野

一個朝代衰微,會有很多明顯的表現。但最核心的問題就是作為皇權時代的權力核心的皇帝出了問題,比如說連續遭遇未成年的皇帝,就會出現權臣專政的情況。東漢在桓帝之前,就連續出現了順帝、衝帝、質帝三個娃娃皇帝。好不容易從宗室中找了個桓帝繼位,結果桓帝有沒有兒子,只好找了桓帝的侄兒,也就是靈帝來當皇帝。

以外藩身份入繼大統,是有很大風險的。比如漢昭帝死後,霍光主持之下,找了昌邑王劉賀入繼大統,但是隻當了27天皇帝就又被霍光廢黜了,而且給羅織了一百多項過錯,等於劉賀當皇帝的這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什麼都不幹,專門犯錯誤。劉賀被廢黜後,又被貶為海昏候,降低了爵位。

質帝九歲的時候,大將軍梁冀毒死了他,梁太后以嫁妹妹給桓帝的名義,把當時還是蠡吾侯的桓帝召入京城,立為皇帝。當時桓帝已經十五歲了,但梁太后依然臨朝聽政,並且實際上是梁冀把持朝政,桓帝也把梁太后的妹妹立為皇后,這顯然都是梁太后與梁冀的主意,是想把桓帝當成傀儡。

梁太后和梁皇后先後死去之後,桓帝在太監的協助下,一舉剷除了梁冀。為了酬謝幫助自己剷除梁冀的五個宦官,桓帝封這五個宦官為侯,也就為宦官干政奠定了基礎。不過,桓帝本身也愛財,一般都是宰相之類的權奸弄權,才賣官鬻爵,桓帝則是乾脆自己親自上陣,直接受賄,在宮中積累了大量財富。

在历史上汉末为什么会出现中常侍权倾朝野

桓帝死後沒有兒子,皇后竇氏和哥哥竇武商量,最後只好找了靈帝繼位。當時靈帝只有十二歲,所以由太尉陳蕃為太傅,竇武為大將軍,陳蕃、竇武和司徒胡廣參錄尚書事,實際上也就是輔政大臣。陳蕃和竇武本來計劃誅殺桓帝留下的宦官,以控制朝政,結果事機不密,反而被宦官先下手為強,矯詔一舉誅殺了陳蕃和竇武,並在之後製造了黨錮之禍。

此後,司徒劉郃等人又密謀剷除宦官,結果同樣是被宦官先下手為強,殺死了他們。這樣,宦官控制宮廷禁衛軍,成了最大的勢力,誰也無可奈何。到靈帝死後,大將軍何進與朝臣密謀,想剷除宦官,結果同樣是被宦官騙入宮中,殺死了何進。只不過這次與以往不同的是,以往都是帶頭誅殺宦官不成,其他人也不會怎麼樣,而這次先是袁術等人率兵火燒宮門,接著又是董卓率兵進京,控制了洛陽,從而開啟了漢末大亂的大幕。

皇帝是皇權時代的權力中樞,內廷與外朝之間需要相互牽制,來保持平衡,這樣皇帝就可以處在比較安全的位置,既不會被外朝的權臣控制,也不會被內廷的太監所控制。但桓帝入繼大統的時候,梁冀毒死質帝,權傾朝野,而且留下了“豺狼當道”的著名成語,所以桓帝當時是比較緊張的。桓帝利用宦官,除去了梁冀,也剷除了梁氏的勢力,這是正常的權力鬥爭。

在历史上汉末为什么会出现中常侍权倾朝野

在已經剷除梁氏之後,卻因此而過度相信宦官,讓宦官完全控制宮廷禁衛軍,內廷與外朝之間就又失衡了。在宦官當權期間,不斷對當時的名臣士大夫進行政治迫害,製造黨錮之禍,在一定程度上,這也可以視為皇帝對當時已經逐漸壯大的世家大族勢力的一種打擊和平衡,以避免自己成為世家大族的傀儡。

雖然在靈帝生前身後出現了三次外朝大臣意圖誅殺宦官反而被宦官誅殺的事情,但前兩次顯然是在皇帝的支持和默許之下才實現的,也可以看成皇帝試圖加強皇權。而最後一次何進在朝廷的權力鬥爭中引入邊軍,而且出現了朝臣直接率兵圍攻皇宮,非要強行誅殺宦官的情況,就說明世家大族為主體的外朝勢力也已經不甘於繼續隱忍了,而採取了極端的反抗行動。

皇權、宦官與朝臣之間的權力鬥爭是帝制時代的常態,但要保持平衡則是非常困難的,稍有不慎就會失去這個平衡,從而打破這個平衡局面。但一旦出現這個平衡局面被打破的情況,一個王朝也就差不多走到盡頭了。雖然宦官專政容易製造政治混亂,出現比較嚴重的危機,但宦官本身是依附於皇權的,並不會危及皇權。這也是皇帝更容易信任宦官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