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所謂的市場空間|實務

聊一聊所謂的市場空間|實務

聊一聊所謂的市場空間|實務

創業公司在做項目融資的時候,所謂的市場規模測算似乎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某些投資大佬更是放話根本不看千億規模以下的賽道,以至於現在很多創業者在路演融資的時候,開口閉口就說我的項目是一個萬億級的大市場...

01

市場規模到底是怎麼估算出來的?

評估市場規模的方法有很多,但最流行的是硅谷創業之神Steve blank在《創業者手冊》一書中提出的方法——評估總有效市場(Total available market,TAM)、可服務市場(Served available market ,SAM )和目標市場(Target market,TM)。

總有效市場、可服務市場和目標市場是衡量市場體量的三個最重要指標,這三者的關係如同三個重疊圓圈:TAM>SAM>TM。

聊一聊所謂的市場空間|實務

總有效市場(TAM)也稱潛在目標市場(Total Addressable Market ,TAM),從字面意義上來理解,即可切實達到的潛在的市場規模。與之相對的,可服務市場(Served Available Market,SAM)則是指自身業務所能夠覆蓋的地域,以及響應用戶人群所佔的市場規模。

而在實踐中,通常需要根據業務方位、機會成本、競爭因素及項目目標等多方因素,通過地域細分、用戶細分等形式,基於模擬模型公式,並考慮風控係數等因素,將市場目標進行逐步篩選與縮小。

這樣一來,原本創業公司認為的萬億市場規模可能只剩下幾十億的目標市場(TM)了。

02

算出來的市場沒有那麼大該怎麼辦?

這個時候,很多創業者會問,如果計算出來的賽道市場不那麼大,豈不是吸引不到投資人了?

其實並不然。

以投資的價值而言,大部分投資人關注的往往並不限於當前市場規模的大小,而是會綜合考慮到整個市場的成長性(Market Growth),即使初期市場規模不大,但如果項目所在市場具有高速成長性,那麼投資人會更為青睞。比如遊艇市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內一定會有更多的消費者進入遊艇市場。

成長性的另一維度是提高市場佔有率。當市場已經是個大市場時,對於創業者來說重要的不是說市場有多大,而是能在這個大市場中佔據多少份額。比如消費市場已經是個大市場了,對於每一個創業者來說都是大機會,但是這個高度分散市場裡的產品/服務沒有把現有的消費者服務好,因此創業者可以通過品牌中傳達的高品質和性價比吸引消費者,從而提高市場佔有率。

比如把高端時尚服裝做的足夠便宜的Zara,把插線板做的實用且精美的小米插線板,它們走的就是這個路。因此,這個維度與其說市場具有成長性,不如說需求具有成長性,進而企業的潛力無限,可以通過不斷提高市佔率來增加想象空間。

其實開始很小,卻具備高速成長性的市場是最適合創業的,如早期海淘、母嬰市場等。

另外,不得不說下行業本身其實是很難達到天花板狀態的,產品或服務趨於飽和就像完全壟斷的概念一樣,屬於理想狀態。因為消費者對產品的功能性、舒適性、美觀性的需求是沒有止盡的,對服務的品質要求也在不斷提高。

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消費升級永不停歇。簡單來說,沒有失敗的行業,只有做失敗的企業,即使是看似飽和的市場,也有更新的需求待開發,有成功的機會就可以造就偉大的企業。

而對於企業而言,企業估值的天花板不同於行業天花板。如餐飲行業,其企業估值天花板不在於消費規模,而可能在於管理能力。每家公司都有管理邊界,根據經驗,一般而言員工達到了百人以上的企業易犯大企業病,由此出現了連鎖品牌,但連鎖也面臨著品牌維護、食品安全問題等。

聊一聊所謂的市場空間|實務

03

成長VS門檻

相對於市場的成長性,我更喜歡門檻(行業護城河)。成長是未來的,難預測;門檻是既成的,易把握。大河出大魚,但同時大河裡的競爭也是異常激烈的。對於高門檻的行業,新進入者存活難,因此行業供給受限,競爭有序,利於企業盈利成長;而對於低門檻的行業,行業供給增長快,競爭無序,誰也賺不到錢。

根據上述論斷,可以簡單歸結出什麼樣的生意才能被稱之為好生意,即具有高門檻+高成長性的行業。

如白色家電行業,在2000-2005年期間增長迅速,但利潤不佳,而在2006-2010年期間行業增速減緩,但利潤大增。其中的原因就是2005年的行業大洗牌,諸多小廠退出,之後龍頭企業(格力、美的、海爾等)在規模、渠道、成本、品牌等方面的優勢擴大,不斷高築護城河,使得新進入者成本越來越高,行業格局從野蠻生長的無序競爭變為有門檻的有序競爭。

同理,隨著巨頭們對重資產的投入佈局,物流行業日益成為雙高行業,新進入者的機會越來越小。

而前陣子被資本炒的火熱的無人貨架在最近也倒了一片,你說零售市場大不大?相當大了,但是無人貨架門檻低,競爭紅海,脫穎而出難。

聊一聊所謂的市場空間|實務

04

關注市場空間的意義到底何在?

讀到這兒,很多創業的朋友會問,那是不是去測算市場規模也沒什麼意義?

K先生建議,創業者還是要多考慮自己創業賽道的市場空間問題。這樣做不僅是為了獲得投資人的青睞,更是便於今後業務的開展,對自己及公司負責,而不是持“先拿到錢再說”這樣走一步看一步的態度去創業。

對於創業者來說,這裡有三點要注意:

(1)你是否真正理解你所處的市場?

(2)你是否能夠合理表達並說服別人?

(3)你的願景是否真正能打動人?

公司創始人要持續思考他們所服務的市場空間,這有助於幫助他們制定優先發展方向、瞭解客戶細分、獲得隱藏洞見。但你又不能完全相信市場規模,如果你看到了一個機會,不要讓市場規模這個東西阻礙你打造一家偉大的公司。

當然,創業一定要避免天花板凸顯的行業,如鋼鐵行業;也要避免在不恰當的時間進入已經形成“贏家通吃”局面的行業,如團購、共享行業等。

最後,分享一家K先生眼中的大神公司。

聊一聊所謂的市場空間|實務

一家偉大的公司就是這樣不停地打破所謂的天花板,讓自己不斷進入一個更為廣闊的大市場。

有興趣的朋友歡迎閱讀菁財資本往期更詳細介紹的乾貨《BP連載(1):如何判斷企業估值的天花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