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山論下話環保|見解

兩山論下話環保|見解

兩山論下話環保|見解

最高領導人的“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於環保行業打開了一扇門。之前的環保行業聚焦在滿足市政和工業客戶需求,側重點是達標排放;兩山論後,環保行業開始思索環保實現自我增值。

依然清楚地記得投資人電話裡和我說,環保行業是朝陽行業,夕陽市場時那一刻的發愣,我思索了這句話大半年。後來,生態治理成為環保界異軍突起的黑馬,並有誕生獨角獸的無限可能,再後來,兩山論照亮了環保界的天空。

我進入環保行業是被學歷史的人吸引進來的。在環保行業這麼多年,對環保行業的認識一直是一個個以細分行業分類的,直到後來和金融界的朋友聊天,才發現這種思維的侷限性。因此,本文是嘗試跳出細分行業的條框,從整體來描述環保行業,具體會從商業模式、技術、併購三方面展開。

01

商業模式

在描述商業模式之前,首先需要描述下

產業鏈。

用輸入輸出的模式看問題,簡單實用到極致。借用下很喜歡的一張圖,圖片原本用於描述企業,但描述行業同樣適用。

兩山論下話環保|見解

成本結構即輸入,收入來源即輸出,在細化環保的輸入輸出之前,先從常規的產業鏈角度描述下環保行業。

環保行業一般會分為水、氣、固三大類,總的產業鏈描述和三大板塊的產業鏈描述詳見下圖:

兩山論下話環保|見解

兩山論下話環保|見解

兩山論下話環保|見解

兩山論下話環保|見解

兩山論下話環保|見解

輸入輸出模式更像一個魔盒子,輸入的是A,輸出的是B。從技術角度講,環保行業的輸入汙染物來源有兩個:市政和工業客戶,水、氣、固皆如此,而輸出的產物都是符合環保標準的水、氣、固。在輸入和輸出之間相差的,是從市政客戶和工業客戶排放到環境中的汙染物,投入的是技術和藥劑。

從商業模式角度講,輸入的是資源整合能力,輸出的是客戶對產品品質的認可。關於商業模式的定義,我最推崇的說法是“經由創造性資源組合,傳遞更明確的市場需求的可能性”。

環保行業的商業模式的進化過程如下圖:

兩山論下話環保|見解

2014年是PPP模式“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元年,雖然之前也有BOT等PPP項目存在,但相對比例較小。2014-2017年,在各環保公司的業務比重裡,EPC、PPP基本已經各佔半壁江山。隨著2017年底財政部92號文的出臺,PPP從野蠻生長進階到規範成長,也標誌著環保行業的第三代進化會更加多元化,但環保稅的出臺意味著行業內環境服務比重加大的主基調不會更改。

環保行業和其所服務的行業是一種共生關係,我比較期待的狀態是“水漲船高”。目前,環保行業的自我增值開始初具雛形,資源回收利用、物料和能源的合同管理模式、迭加生態、旅遊價值等多種模式正在不斷創造價值。

02

技術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但環保行業並不屬於高精尖技術聚集區,可能與其行業屬性有關。環保行業服務於客戶,更關注達標排放、系統的穩定性和處理成本。

但行業技術因為服務客戶的廣泛性,有時也會有“亂花漸欲迷人眼”之感,因此我會比較關注技術的實際應用案例和實測數據,有投資價值的技術分三類:日久彌新的常青樹技術、不斷精進的改進型新技術、顛覆性創新技術。

當技術以摩爾定律飛速增長的時候,一些技術中的常青樹以其適用性依舊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環保行業技術的常青樹還是比較多的。

在汙水處理中,主要汙染物為市政汙水的N&P、BOD和工業汙水。N&P最常見的處理工藝是A2O和氧化溝,BOD最常見的處理工藝是活性汙泥法,工業汙水最常見的處理工藝是UASB。

在大氣汙染治理中,常見的汙染物為NOX和SOX、粉塵、VOC, NOX和SOX最常見的處理工藝是石灰水噴淋法,粉塵最常見的處理工藝是靜電除塵和袋式除塵,可燃VOC最常見的處理工藝是燃燒法。

此外,固廢處理主流是爐排爐焚燒法,建築垃圾處理主流是破碎法。

兩山論下話環保|見解

技術常青樹存在的根基在於對汙染物具有很強的針對性,並可以根據不同情況,進化不同的改良方案,而各家公司的差異性就在於對常青樹技術細微的改進和對整體系統穩定度的把控。

環保本身就是一個跨學科的專業,從最早的和物理、化學結盟,再到後來的與生物形影不離,環保在不斷得和其他學科的融合中不斷進化,近年來和新材料的結合尤為緊密。

比如,以石墨烯為首的納米材料在水汙染治理和土壤修復方面提高了處理效率。而催化劑絕對是環保領域未來利潤率最高的領域,比如,石墨烯催化劑結合太陽能提高氧化效率。此外,RO膜-MBR-平板膜也屬於新材料,將在環保領域大放異彩,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應用。

前段時間我和氧元素的技術應用接觸較多,最常見的一個元素在環保領域有多種新用途:先是氧的同位素在空氣淨化領域的應用,接著是納米氣泡提高水體自淨效率,然後是高活性氧分解汙漬。

單獨以環保行業而論,最近沒有產生顛覆性技術。但隨著其他行業新技術的量產,必然也會產生汙染,尤其是生物醫藥行業的汙水排放,需要關注其工藝本身,同時大數據等技術也在環保監測實時監控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兩山論下話環保|見解

03

環保併購

併購的動力在於併購是實現頂線增長(營業收入增長)和底線增長(淨利潤增長)最快的方式,雖然併購最大的價值應該在於協同產生的價值最大化,但僅營業收入增長和利潤增長就足以吸引上市公司,而其中最大的不確定因素是承諾的業績預計和實際業績的差異。

具體到環保領域,水十條、氣十條等利好政策的出臺、環保監管的不斷嚴格以及環保投入與GDP的掛鉤,奠定了環保產業成為國家支柱性產業的基石。

同時中國的環保產業屬於行業增長期,因此在這種大背景下,環保併購方興未艾。筆者簡單梳理了下最近幾年環保界的併購,詳見下圖:

兩山論下話環保|見解

兩山論下話環保|見解

兩山論下話環保|見解

兩山論下話環保|見解

兩山論下話環保|見解

兩山論下話環保|見解

兩山論下話環保|見解

兩山論下話環保|見解

兩山論下話環保|見解

環保併購的目的基本可以分類以下三類:

1.規模、區域擴張;

2.補環境服務產業鏈短板;

3.尋找技術突破口。

這三類都是路徑,終極目的還是提升營業收入和淨利潤。而環保併購的質量分析和其他併購的質量分析是一樣的,首先確定併購效果質量的標準。

評價併購效果質量標準可以簡單區分如下:

兩山論下話環保|見解

併購估計是在零和博弈佔主流的經濟社會里,對雙贏最看重的一種經濟行為。起初雙方都希望能產生協同作用,將彼此的優勢擴大,隨著時間的流逝,根據併購效果質量的辨別標準,併購結果基本可以分為以下四種 :

兩山論下話環保|見解

1.雙贏是併購的終極目標,併購方的目標是多元化、分時期和分層次。量化到指標而言,最簡單的指標即淨利潤。

一般業績承諾都會要求企業併購後前三年的淨利潤有20%-30%的增長率,如果不達標,補償方案一般可以涵蓋資金成本。

併購雙贏的案例如吉利收購VOLVO。首先,2009年這個時機的選擇可謂不常有,18億美元收購100%股權(含專利)和9億美元運營資金,相對VOLVO的體量,應該是併購中典型的價值低估。併購後期,VOLVO取得了中國市場的協同效應,吉利也獲得了技術和海外市場。而一般跨國併購最容易出現的文化問題,得益於李書福對市場的精準判斷和長遠的戰略眼光,得以規避。

之所以在環保併購裡的雙贏案例採用汽車行業的,主要是因為汽車行業併購比環保行業更成熟。在海外併購中,環保行業雖然案例也不少,但需要經過時間的檢驗。

2.如果協同效應未取得,但還是分享了被併購企業的成長,高價轉賣被併購企業應該是除雙贏效應外,對併購企業利好的一種可能。

比如碧水源和盈德氣體的收購。雖然更多的是股東間的糾葛,但2016年11月份,碧水源認購了盈德氣體增發的7967.47萬股權,佔盈德氣體總股本的4.21%,作價3.2元。4個月後盡數賣出,作價6元。4個月淨賺2.23億元。

雖然現在盈德氣體已經私有化退市,但單單以經濟利益而言,碧水源還是利好的。被併購企業能被高價轉賣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第一,原來的價值被嚴重低估;第二,被併購企業自身具備高成長性;第三,對特定買家有產業鏈協同作用。

3.雙贏和高價轉賣對併購方都是利好,相同點在於被併購企業自身的質地和交易價是相符的,差別在於是否發揮了協同作用。

如果被併購企業自身的質地和交易價不相符,那又會是怎樣的一種情況呢?在拍賣中,有一種情況叫贏家詛咒,指的是在對標的物瞭解不清晰、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出現拍賣出價最高價遠高於第二名,即交易價偏離標的物實際價值的情況。雖然贏了,但實際是賠了。

此外,信息不對稱的解決方案將在盡職調查中體現,交割後才發現一些陷阱。簡單套用WHY-WHAT-HOW模式分析併購中的陷阱。

兩山論下話環保|見解

總的來說,併購失敗還是佔大比例的,高價買來,低價賣出的情況很多見。比如,1999年,Vivendi (威立雅前身)花費84億美金收購US filter,之後整合失敗,2004年US filter幾個部門被分拆,US filter主體被西門子9.93億收購,估計在此期間威立雅共損失了30億美金。

可以說,高價買入,低價賣出,頗有點在繁花似錦中登場,在落葉飄零時離場的淒涼感,但終是壯士斷腕,未來可期。

4.我們現實生活中常說的“炒股炒成股東,炒房炒成房東”,在併購中也有類似的情況。整體而言,併購雙方都很看重對賭條款,即業績承諾條款,如果能完成業績承諾,皆大歡喜,雙方都能分享價值成長。

然而實際中無法完成業績承諾的比例約為60%,一般兜底方案為原股東業績補償、股份回購、退回投資款和資金成本。這種情況下,有一種極端的雙輸,即併購來的公司連連虧損,又脫手不得,最終嚴重拖累母公司。併購方原本希望被併購方能為其帶來營業收入和淨利潤的增長,結果希望落空。

兩山論下話環保|見解

兩山論下話環保|見解

在描述和分析了併購的各種情況後,我們對併購風險可以大致刻畫如下:

兩山論下話環保|見解

風險的來源分內在和外在,內在風險的表現形式為漏洞,外在風險的表現形式為陷阱。

兩山論下話環保|見解

兩山論下話環保|見解

兩山論下話環保|見解

04

結語

本文筆者嘗試從商業模式、技術、併購三個環保行業整體最關注的問題出發,去描述分析環保行業整體概況。

兩山論一方面肯定了環保的價值,另一方面也啟迪了環保行業的自我增值,未來的商業模式會更加多元化。

環保的技術追求穩定、性價比,在與新材料等新技術結合的路上會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而併購絕對是環保行業這幾年最火的話題,將一步步影響整個行業的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