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老師成為“驚弓之鳥”

結局皆大歡喜,也希望家長、老師關係能一直和諧下去。就事論事,老師將默寫情況發到家長群,的確有些欠考慮;部分成績較差學生家長認為孩子在眾人面前丟了醜,因此有些情緒,也可以理解。如果“一對一”向家長說明情況,就不會出現這方面的問題。

不過,對老師來說,每件事都和家長“一對一”,精力未必允許。老師做法有不當之處,但家長“登門道歉,否則告到教體局”的反應,卻明顯過激了。這件事,讓老師產生沉重的思想壓力。在辭職信中,他稱“我已心生魔障”,“如果寫錯字同學心靈受到傷害,回家自殺了,或者若干年之後自殺了,說是因為我指出了他的錯誤才輕生的,我該如何面對自己”。

不知道有關部門的介入,是否徹底消除了老師的“魔障”。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經歷了這件事,在“該如何面對自己”的心境下,他今後會怎麼做,就不能不令人倍加關注。像默寫等學習方面信息,選擇和家長“一對一”交流,可以避免無意中對學生的“傷害”,但有些時候“傷害”可能就免不了。比如有學生違反課堂紀律,老師管還是不管?如果管,怎麼管?能不能批評?當著全班同學批評,會不會也被認為是一種“傷害”?

在網上看過一段視頻,一個小男孩在課堂上做著各種違反紀律的事情,正常教學已無法繼續,但老師並沒有什麼“得力”的應對措施,只能聽之任之。不可否認,一些時候,少數學生、家長的“玻璃心”,讓老師在管理上無所適從,部分老師甚至有“驚弓之鳥”心態。還拿小男孩課堂搗亂這件事來說,老師說他,他不聽,能把他“請”出課堂嗎?如果老師這麼做了,家長會是什麼反應?學校能否承受相關壓力?

當年我在村裡上小學,家長碰到老師,說得最多的話是“孩子不聽話就使勁打”。“使勁兒打”當然不對,如今學生、家長權利意識覺醒也是好事,但如果教育走向只能誇不能批評的極端,也令人擔憂,因為這樣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如此教育下培育出的人格,也是不完整的。

針對駐馬店老師辭職事件,有網友評論“最不該嬌慣的是孩子”,說得真好。但現實是,在家長過度保護下,一些孩子沒有抗挫折能力,因一點小事而輕生的事件,近年來發生多起。學生、家長反感、拒絕任何負面評價,老師就只誇不批評,贊聲中“玻璃心”更易碎……部分家長、學生、老師,已經陷入這樣的惡性循環,其中最大的受害者是學生。

如何走出這一惡性循環,我開不出什麼妙方,只想提醒家長:想讓孩子身智得到全面發展,而不是成為溫室裡的花朵,自己要先告別“玻璃心”;一旦哪天更多老師成為“驚弓之鳥”,該說的不說,該做的少做,孩子成長受到影響,再後悔估計就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