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开放明显提速,商业银行应如何应对

金融开放明显提速,商业银行应如何应对

文/ 王静文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中国金融开放的脚步明显提速。

根据统一部署,今年金融开放措施以扩大准入为特征,覆盖了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在内的几乎所有金融部门,按照时间表,第一阶段将在未来几个月内落实,第二阶段将在年底前落实,具体措施包括提高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增加引入外资银行业领域以及扩大外资业务范围等,中国金融开放下半场的大幕正式开启。

金融业之所以成为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排头兵,既是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金融体系发展的自然结果。一方面,由于我国金融业开放程度相对较低,曾受到外界的不少诟病和质疑,在逆全球化抬头之际扩大金融开放,既可补齐制度短板,又能体现大国担当;另一方面,近几年来,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和宏观审慎框架不断完善,中资金融机构的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已足以同外资机构同场竞技。

以商业银行为例。近些年来,外资银行在银行业总资产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已经由2006年的2.1%降至2016年的1.3%,明显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其原因既包括全球危机过程应母公司要求的资金回撤,也包括中资银行在信贷大投放和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的爆发式增长,两相对比之下,中资银行早已摆脱当初的技术性破产状态,并迅速挤进全球银行业榜单的上游。

此次银行业市场准入扩大,预计短期内对市场影响不大。从理论上说,银行业是一个具有网络经济和规模经济效应的行业,由于外资银行在业务规模、网点设置、客户关系等方面不占优势,短期内也就很难对中资银行形成威胁,特别是在重资本、重人力、重渠道的传统业务领域,短时间内很难穿越竞争壁垒。因此,预计外资银行会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依托其在国际市场上积累的产品创新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聚焦投行、资管、财富管理、私人银行等轻资本业务,为高净值客户提供客制化服务,从而形成与中资银行的差异竞争。

从长期来看,随着外资银行的股权比例放开、网点增多、业务范围扩大,预计将会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从正面看,一是将进一步扩大中国的金融供给,促进现有金融格局的优胜劣汰,提升银行业的资金利用效率;二是有助于充实中资银行的资本金,提高公司治理能力,创新服务模式及风险管理方式,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及跨境业务能力。但同时也要看到,外资银行大多具有混业经营模式和全球经营网络,在满足中国企业日趋旺盛的资本市场投融资业务、高净值人群的财富管理等新兴业务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因此未来可能会导致中资银行部分核心业务和优质客户流失。而且,外资银行在员工收入、培训机会、业务支持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可能会导致中资银行的人才流失和竞争力下降。

面对外资银行可能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中资银行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应对:一是要注重取长补短,尽快补齐在投行、资管、财富管理、私人银行等轻资本领域的短板,提升综合金融经营能力,实现业务结构转型升级;二是可根据情况选择引入外资,在弥补资金缺口的同时,充分学习吸收外资银行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业务创新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改善法人治理水平,提升整体竞争力;三是注重人才的“选用育留”,进一步加强人才壁垒,以抵御外资银行对人才的争夺。

总的来说,短期内金融市场准入放开影响有限,但随着金融开放的全面推进,外资银行的实力将会逐渐显现,市场竞争也会愈发激烈。中资商业银行必须要有危机意识,对未来的金融开放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进而通过取长补短提升整体运行效率,筑好自己的护城河,提高核心竞争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