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手錶定律”毀了孩子

別讓“手錶定律”毀了孩子

“爬上去,對,爬得越高越好!”室外遊樂場,爸爸在鼓勵孩子敢於挑戰。

“可是爺爺說不能爬到很高,要摔下來的!”孩子利用長輩的話為自己膽小找到了理由。

“來,乖孩子!來跳繩了!”媽媽提醒孩子。

“我要看電視!奶奶說長大了自然就會的!”面對孩子的反駁,媽媽自然火冒三丈。

“這個星期天爸爸帶你到外面去玩玩。”聽了爸爸的話,孩子自然雀躍。

“還是乖乖的待在家裡,上次上次考試考得這麼糟糕,不要出去了!”媽媽不同意,父子倆都窩著一肚子氣。

“不要聽你媽的,她不懂!”

“你爸這個人你也相信,他總是瞎說的!”

“好了好了!以後孩子的什麼事情都你來管!我是不高興管了!”

“你不管,我也不管!”

……

相信這樣的事情在很多家庭中都存在,也是很多家庭感到無奈的事情,尤其是祖孫三代就更為複雜一些。很多夫妻沒少為教育孩子吵架,你說他的不是,他說你的不是,現在很多父母都處在這一問題的水深火熱之中。

家庭教育中,最難莫過於要統一好家庭成員的教育理念。古語“一家二貴,事乃無功;夫妻持政,子無適從。”就是說,一個家庭裡父母各有所見,互不相讓,家裡就什麼事也做不成;對子女進行教育,各持各的觀點,子女就不知聽從誰的。原因也不復雜,很多家庭都會出現夫妻教育理念分歧的問題,有些夫妻為此爭吵甚至離婚,其實由於經歷不同、價值觀不同、知識水平不同,對孩子成長規律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導致夫妻之間出現教育分歧是在所難免的。

一個孩子不能同時接受父母雙方不一致的教育,否則他將無所適從;一個孩子不能同時接受父母給予的兩種價值觀,否則他的生活將陷於矛盾中。

森林裡生活著一群猴子,每天太陽昇起的時候它們便外出覓食,太陽落山的時候則回去休息,日子過得平淡而幸福。一名遊客穿越森林,把手錶落在岩石上,被猴王撿到了。後來,猴王又擁有了一塊手錶,卻也帶來了麻煩:兩塊表的時間不一樣,猴群的作息時間也因此變得混亂。一段時間後,猴子們造反,把猴王推下了寶座。

這就是“手錶定律”的來歷:有一隻手錶可以知道準確的時間,更多的手錶卻讓人失去判斷力。每個人都不能同時遵循兩種不同的行為準則或者價值觀念,否則他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必將陷入混亂。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思考,這個手錶定律給我們父母更多的啟發,就是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同時採用兩種不同的方法,設置兩個不同的目標,提出兩個不同的要求,因為這會使孩子無所適從,甚至行為陷於混亂。

在女兒成長的過程中,一旦出現矛盾的時候,我總是試圖要用我的價值觀來糾正家人的觀點,很多時候甚至還因此要大吵一通,原本只是為了教育孩子的一件小事最後演變成了夫妻乃至家庭成員的矛盾。以至於有一階段,女兒當著我的面,就像老鼠見了貓一樣,表現得異常乖巧;而當著溫和、寬容的家長的面,則像換了一個人似的,行為放肆,尤其是對爺爺奶奶的話當成耳旁風。

那該怎麼辦呢?真是值得深思。我想對於普羅大眾來說,解決好夫妻關係是防止“手錶定律”在孩子身上出現問題的首要法則。

“怎麼又在看電視了?”

“我剛剛才打開電視機五分鐘!是媽媽讓我看的!”

“好的!在看什麼精彩的節目呀!那爸爸陪你一起來看吧!”

類似看不看電視的問題,當出現雙方持相反意見的時候,這時候可以先以其中一人的意見為主,讓孩子有一個可遵守的行為準則,然後趁著孩子不在場的時候好好溝通。人與人之間溝通需要的是平等和信任,夫妻倆能否達成意見的統一就是要靠尊重,而不是誰說了算。夫妻之間,彼此交流思想、探討問題的機會永遠是有的,需要注意的是先不要從細枝末節上彼此糾結,而是從孩子成長的目標談起,可能更好溝通一些。

“爸爸,你和媽媽昨天晚上是不是在吵架呀?”

“沒有吵架呀!我們兩個人在客廳裡討論事情!”

“那聲音怎麼這麼響呀!”

“因為我們在討論重要的事情呀!下次我們會注意聲音輕一點的!”

在育兒過程中,家庭成員中尤其是夫妻倆誰都沒有能力控制所有情況,所以你必須接受事實:在一方管孩子的時候,事情不會按照你的意願發展,有時甚至方法失當,但你也不要輕易指責對方,指責從來不能使人心悅誠服。特別是孩子在場時,夫妻雙方都有一種要維護自己的尊嚴和權威的心理需要,簡單的指責除了會引發彼此間的“戰爭”,不會有別的收穫。

“奶奶說我還小,一個人睡不不行的!我今天還是跟你們睡吧!”

“奶奶說得沒錯,你才只有五歲呀!那你想不想做一個像奧特曼一樣勇敢的人?”

“想呀!我最喜歡奧特曼了!”

“對!你今天一個人睡了!明天就可以跟奶奶說,我已經奧特曼一樣勇敢了!”

“那我去睡了!”

……

別讓“手錶定律”毀了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