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手表定律”毁了孩子

别让“手表定律”毁了孩子

“爬上去,对,爬得越高越好!”室外游乐场,爸爸在鼓励孩子敢于挑战。

“可是爷爷说不能爬到很高,要摔下来的!”孩子利用长辈的话为自己胆小找到了理由。

“来,乖孩子!来跳绳了!”妈妈提醒孩子。

“我要看电视!奶奶说长大了自然就会的!”面对孩子的反驳,妈妈自然火冒三丈。

“这个星期天爸爸带你到外面去玩玩。”听了爸爸的话,孩子自然雀跃。

“还是乖乖的待在家里,上次上次考试考得这么糟糕,不要出去了!”妈妈不同意,父子俩都窝着一肚子气。

“不要听你妈的,她不懂!”

“你爸这个人你也相信,他总是瞎说的!”

“好了好了!以后孩子的什么事情都你来管!我是不高兴管了!”

“你不管,我也不管!”

……

相信这样的事情在很多家庭中都存在,也是很多家庭感到无奈的事情,尤其是祖孙三代就更为复杂一些。很多夫妻没少为教育孩子吵架,你说他的不是,他说你的不是,现在很多父母都处在这一问题的水深火热之中。

家庭教育中,最难莫过于要统一好家庭成员的教育理念。古语“一家二贵,事乃无功;夫妻持政,子无适从。”就是说,一个家庭里父母各有所见,互不相让,家里就什么事也做不成;对子女进行教育,各持各的观点,子女就不知听从谁的。原因也不复杂,很多家庭都会出现夫妻教育理念分歧的问题,有些夫妻为此争吵甚至离婚,其实由于经历不同、价值观不同、知识水平不同,对孩子成长规律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导致夫妻之间出现教育分歧是在所难免的。

一个孩子不能同时接受父母双方不一致的教育,否则他将无所适从;一个孩子不能同时接受父母给予的两种价值观,否则他的生活将陷于矛盾中。

森林里生活着一群猴子,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它们便外出觅食,太阳落山的时候则回去休息,日子过得平淡而幸福。一名游客穿越森林,把手表落在岩石上,被猴王捡到了。后来,猴王又拥有了一块手表,却也带来了麻烦:两块表的时间不一样,猴群的作息时间也因此变得混乱。一段时间后,猴子们造反,把猴王推下了宝座。

这就是“手表定律”的来历:有一只手表可以知道准确的时间,更多的手表却让人失去判断力。每个人都不能同时遵循两种不同的行为准则或者价值观念,否则他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必将陷入混乱。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思考,这个手表定律给我们父母更多的启发,就是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提出两个不同的要求,因为这会使孩子无所适从,甚至行为陷于混乱。

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一旦出现矛盾的时候,我总是试图要用我的价值观来纠正家人的观点,很多时候甚至还因此要大吵一通,原本只是为了教育孩子的一件小事最后演变成了夫妻乃至家庭成员的矛盾。以至于有一阶段,女儿当着我的面,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表现得异常乖巧;而当着温和、宽容的家长的面,则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行为放肆,尤其是对爷爷奶奶的话当成耳旁风。

那该怎么办呢?真是值得深思。我想对于普罗大众来说,解决好夫妻关系是防止“手表定律”在孩子身上出现问题的首要法则。

“怎么又在看电视了?”

“我刚刚才打开电视机五分钟!是妈妈让我看的!”

“好的!在看什么精彩的节目呀!那爸爸陪你一起来看吧!”

类似看不看电视的问题,当出现双方持相反意见的时候,这时候可以先以其中一人的意见为主,让孩子有一个可遵守的行为准则,然后趁着孩子不在场的时候好好沟通。人与人之间沟通需要的是平等和信任,夫妻俩能否达成意见的统一就是要靠尊重,而不是谁说了算。夫妻之间,彼此交流思想、探讨问题的机会永远是有的,需要注意的是先不要从细枝末节上彼此纠结,而是从孩子成长的目标谈起,可能更好沟通一些。

“爸爸,你和妈妈昨天晚上是不是在吵架呀?”

“没有吵架呀!我们两个人在客厅里讨论事情!”

“那声音怎么这么响呀!”

“因为我们在讨论重要的事情呀!下次我们会注意声音轻一点的!”

在育儿过程中,家庭成员中尤其是夫妻俩谁都没有能力控制所有情况,所以你必须接受事实:在一方管孩子的时候,事情不会按照你的意愿发展,有时甚至方法失当,但你也不要轻易指责对方,指责从来不能使人心悦诚服。特别是孩子在场时,夫妻双方都有一种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威的心理需要,简单的指责除了会引发彼此间的“战争”,不会有别的收获。

“奶奶说我还小,一个人睡不不行的!我今天还是跟你们睡吧!”

“奶奶说得没错,你才只有五岁呀!那你想不想做一个像奥特曼一样勇敢的人?”

“想呀!我最喜欢奥特曼了!”

“对!你今天一个人睡了!明天就可以跟奶奶说,我已经奥特曼一样勇敢了!”

“那我去睡了!”

……

别让“手表定律”毁了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