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吴志新:“中国新能源汽车标准具备国际话语权”|中国汽车报

专访|吴志新:“中国新能源汽车标准具备国际话语权”|中国汽车报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国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标准体系,而且我们在标准制定能力上并不落后于发达国家。可以说,已经实现了并跑,甚至是局部领跑的格局。”

专访|吴志新:“中国新能源汽车标准具备国际话语权”|中国汽车报
专访|吴志新:“中国新能源汽车标准具备国际话语权”|中国汽车报

2月13日,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正式对外发布公告,更名为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中心”),完成现代公司制改制。名称变化背后,中汽中心也正向汽车行业第一智库迈进,将站在更专业的角度服务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助力汽车强国建设。

过去的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经过了连续四个五年计划的科技研发期。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起,开展了奥运会、世博会、大运会等重要场合以及“十城千辆”的示范推广,完成了最初的原始推广。近10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逐步向市场化过渡,产销量和保有量连续几年保持世界第一。在这一过程中,中汽中心在政策、技术、标准、人才等很多方面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专访|吴志新:“中国新能源汽车标准具备国际话语权”|中国汽车报

近日,中汽中心副总经理、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专家、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汽车分技术委员会主任吴志新接受了《中国汽车报》专访,在探讨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发展途径的同时,也讲述了中汽中心未来在建设新能源汽车领域第一智库方面的思考。

夯实基础研究 拉开产业序幕

回忆起我国新能源汽车的起步,吴志新如数家珍

“我国新能源汽车最早始于‘八五’期间科技部启动相关纯电动汽车相关技术研发工作,‘九五’期间启动纯电动轿车研发项目。那时候企业参与的很少、经费也很有限,中汽中心作为一家行业第三方技术机构,是最早开展相关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十五’期间,中汽中心深度参与了我国最早的电动汽车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制定、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的项目指南等相关工作;参与了‘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科技计划的相关工作;参与研究起草了‘2012-2020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

任何一个产业发展之初总是千头万绪,而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是一切工作的源头。据了解,当初科技部成立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战略规划专家组,可以说这个专家组制定的规划、推动的项目拉开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序幕。当时,吴志新代表中汽中心成为专家组13位专家之一,专项办公室就设在中汽中心北京工作部,为专家组提供服务、承担专项的组织管理工作。

“专家组牵头制定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并设立了一批研究项目,奠定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基础。”吴志新介绍,“这批项目背后是8.8亿元的研发经费。这批经费在现在看来,可能还不到国外一家大车企一年的研发经费,但在当时可称得上巨资,是我国历史上对汽车行业技术创新给予最大力度的科技研发支持。此后的三个五年中,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科研的持续大力投入,对产业健康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除了技术基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培育还需要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尽管现在回头看来,相关财税支持政策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总体而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能有今天的比较优势,与一系列政策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从“十城千辆”示范政策,到更多示范城市的加入,再到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不断调整,以及后补贴时代的政策研究,包括已经被列为今后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因素的双积分政策,每一项政策背后都有中汽中心的贡献,为政策制定提供必要的基础研究、验证基础,甚至政策落地后的评估。

专注共性技术 打造示范样本

作为国内权威的第三方技术机构,多年来,中汽中心在基础共性技术研究中积累了雄厚的实力,为行业企业输出了很多共性技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也不例外。其中,由中汽中心参与投资组建的天津清源电动车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源”)是我国最早开发纯电动汽车的企业,在国内外有较好的口碑,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品研发提供了样本。

专访|吴志新:“中国新能源汽车标准具备国际话语权”|中国汽车报

“清源生产的电动汽车在2006年就出口到美国、俄罗斯、荷兰等国际上汽车工业发达国家市场,即使到今天这些车型有些还在当地运行。”吴志新表示,清源开发的车型不仅受到市场欢迎,所开发的平台也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标杆,受到行业的广泛关注,许多车企包括合资企业最初的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的开发,背后都有清源公司的技术支持。据了解,清源电动汽车最高时速可达到140公里,续驶里程可达到160公里,顺利通过美国NCAP试验,达到四星级水平。清源汽车出口美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电动汽车先进技术的代表。

吴志新介绍

“新能源汽车产业刚起步时,国内大多数企业不具备纯电动汽车的开发能力,清源的技术、平台甚至生产线都备受关注,几乎所有车企都来这里参观学习。清源的平台也被很多企业复制,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早期发展输出了技术、服务,甚至人才。”

中汽中心不仅拿出了产品,而且还做了很多基础性研究和试验,为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奠定了基础。“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次是,2003年我们完成了全球首次锂电池纯电动轿车碰撞试验,效果非常好,无论是锂电池技术还是试验能力都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推动纯电动汽车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迈出了关键一步。我们用试验证明,锂电池可以作为动力驱动电动汽车上路运行,消除了一部分公众对电动汽车安全性的疑虑。”

伴随着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中汽中心在共性技术方面的研发一直走在行业前端,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中汽中心内部也专门建立了电动汽车研发体系,专门从事电动汽车的研发工作。“混合动力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路线,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当时我国很多企业在混合动力方面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因此,中汽中心做了很多开创性工作。”吴志新介绍,中汽中心的混合动力系统研发水平一直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并形成系统的服务能力。2009年,中汽中心汽车工程研究院成立,混合动力成为工程研究院重要的一个技术产品,为很多企业混合动力车型开发、验证提供重要的服务,推动了我国混合动力车型的发展。

引领世界标准 助力汽车强国

“新能源汽车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不仅技术研发面临各种未知探索,与之配套的标准体系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吴志新介绍,过去20年,作为电动汽车分标委的挂靠单位,中汽中心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领域标准,为规范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国新能源汽车标准的制定始于1998年,那时候不仅是我国,全世界范围内都缺乏相关标准。“2006年,戴姆勒的燃料电池大客车在我国示范运行,可是相关标准法规却处于空白,无论是企业准入还是车辆认证都没有相关规定。中汽中心接到任务后,组织专家紧急制定了应急标准,确保了项目运营。”吴志新说。

据了解,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经累计发布了100多项标准,形成了完备的标准体系,支撑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而随着行业发展和技术提升,相关标准体系也需要不断修订,工作量繁复巨大。不过,中汽中心经过20多年的积累,在支撑我国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的建设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依托中汽中心在共性技术方面的研究、测试及验证能力,不断推进我国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升级。“可以说,我国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标准体系,而且我们在标准制定能力上并不落后其他国家。”吴志新说,“在标准方面,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上有话语权。”

今年3月联合国世界车辆协调论坛上,由我国、欧盟和日本共同牵头制定的电动汽车安全全球技术法规获得全票通过,这是我国首次以主要牵头国身份参与汽车领域全球技术法规研究制定,一改我国传统汽车标准全面引用国际标准和技术法规的局面,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方面实现了与发达国家并跑,甚至是局部领跑的格局。

“作为我国汽车领域的权威第三方机构,我们将不遗余力地继续积极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贡献智慧力量,不仅是产品技术服务,还包括政策、规划及标准体系的制定等方面。”吴志新强调,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市场化发展初期,2020年补贴退出后,能否持续发展是个巨大的考验,为此不仅需要来自政策层面的保障,更需要技术的持续创新和商业模式的支撑,而这些领域也正是中汽中心持续努力的方向。“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将牢记作为第三方服务机构的使命,向着建设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第一智库的方向,持续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保驾护航,助力汽车强国建设。”吴志新最后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