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考作文《答案》咋个写?名师:要注重个体感悟

6月13日,成都中考的“第一战”顺利落幕。同往年一样,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作文题目总是备受关注。今年中考的作文则是以《答案》为题目的命题作文。按照考试要求,考生需要先阅读试卷提供的写作材料:“试卷上,我们填写答案;生活中,我们常常在寻求答案。答案有正误之分,有好坏之别,有时又不止一个。有些人,为了获取答案,穷其一生:有些时候,获取答案的过程比答案本身更有值.......”,并根据材料内容,真情实感的创作一篇600字的作文内容。

四川师范大学实验外国语学校语文老师 肖霜杰:

“看似浅显实际独具匠心”

肖霜杰表示,今年成都市中考作文题目在一段相关材料后,要求考生以“答案”为题作文。这个题目看似十分浅显,实则从三方面体现了匠心独运的出题思路。

“首先,彰显立德树人价值追求。”肖霜杰说,给考生的材料中写到:“答案有正误之分,有好坏之别”,意在告诉考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此外,材料中的这一句:“有些时候,获取答案的过程比答案本身更有价值”,不仅符合新课程理念重在过程的学习要求,更是告诉考生人生道路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要扎扎实实走好过程中的每一步。

“其次,今年的作文题还很贴近考生的实际生活。”肖霜杰解析到,“答案”一词对于考生来说再熟悉还不过了。9年的学习生活,天天都在探寻答案。“这样的题目意在让每一位考生有话可说、有题可做,一定程度上拒绝了虚假写作、“套路”写作,让作文闪现“人”的光芒、“我”的光芒。”

“第三是蕴涵了浓郁的思辨性。”肖霜杰表示,材料的三个句子,即是三组关于答案的思辨性概念。第一句,试卷上与生活上的答案,指向学习与人生。第二句,正与误(好与坏)的答案,指向真善美与假丑恶。第三句,答案与其获取过程,指向过程与结果。“这三组概念紧紧围绕“答案”,并且引导考生思维向广度与深度发展。”

成都七中万达学校初二语文备课组长 萧雪莲:

“从有情有味上升到有思有辨”

回顾成都近三年中考作文,从2015年《挥手自兹去》,到2016年《散步》再到2017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成都作文题目有诗意,有情怀,有人生况味。今年中考作文题目《答案》有了新的突破,从有情有味上升到有思有辨。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寻求人生的答案,是我们活着的终极使命。所以“答案”这个词,一直是命题人很热衷的关键词。2000年高考作文题目《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18年创新作文大赛的题目是《答案在风中飘扬》……今年成都中考作文题目《答案》又在此基础上继续挖掘更丰富的内涵:比答案更重要的是,追求答案的过程。命题者打破了学生强调结果的习惯思维,以此引导学生更加关注寻求答案的过程。虽然这次是命题作文,但“答案”一词在此没有任何限制语,所以给学生的构思提供了开阔的空间。而“答案”一词在此是含义丰富的,“天地万物皆为答案”。既可以理解为具体的一事一物,也可以理解为“目标,结果,结局,真相,人生的真谛……,”,甚至可以说,生活就是一张大试卷,每个人就是在里面寻求答案。这也给了考生广大的创作空间。

过程,即是寻求答案的路径和经历。每个人的过程必定不同。今年的作文题目避免了选材的相似性,注重彰显学生个体的体验,思考,感悟………如果考生能有自己心中的“答案”,能在立意上以小见大,能在取材上从自身到自然,历史,国家,社会……注重展现个人对个体的体验过程,对自然的探索过程,对社会的思考过程,对生命的追寻过程,必将赢得阅卷场上老师的青睐。从此次作文命题来看,成都中考场上作文“千人一面”的雷同现象必将走向终结。

成都实验中学语文教师 廖明方:

“作文题目是考生最熟悉的陌生人”

从小学到初中,这个词一直出现在课堂上,可以说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个词语。今年成都中考作文以这个词汇作为题目,对于学生而言,又恰恰成为“最熟的陌生人“。在立意方面,这个题目本身限定较少,供字生思考的方向较大。小点来说,我们所熟悉的亲情、友情,以及自身的成长都可以写作。大点来说,经济、环保、国际关系等等也能运用。

“答案”无外乎两个层次,一是寻找答案的过程,二是本身这个答案的结果。根据材料的提示,寻找答案的过程无疑是这次作文需要扣住的字眼。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我们也许是正确的,也许是错误的,但我们应该更看重这个过程的体验,给自己以什么样的感悟,并转化成对成长的思考。就如同今天的中考正是考生们成长的答案。

归根结底,一个作文题目越宽泛,越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大题目逐一化简,最好是聚焦在一个点上,那么主题就能很好的把握,条理就会非常清楚,材料就会有的放矢,让命题作文开出一朵绚丽的花。

补充:近五年成都中考作文题目

2013年作文原题

鲁迅先生在《社戏》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作家琦君在异乡面对自己酿就的春酒,也发出感慨:究竟不是地道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正真的家醅呢?时光流逝,世事变迁,让我们的生活里有太多的“再也没有”。“再也没有”也许是一份不再拥有的遗憾,也许更是一种成长中的美好。“再也没有”里,有对往事的追念,有对现实的感怀,有对未来的期盼……请以“再也没有”为题,写一篇文章。

2014年作文原题

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里,小小鸭蛋背后,生活的滋味令人回想;小思的《蝉》中,小小躯体里面,生命的执着让人感叹。生活中,“小”无处不在:小人物,小物件,小细节,小感受……对于这些“小”,有人忽略,有人在意;有人觉得平淡,有人看见深刻;有人认为应舍“小”求“大”,有人坚持安于“小”,做好“小”……请以“小小……”为题,写一篇文章。

2015年作文原题

挥手自兹去,出自李白《送友人》,意思是“挥挥手,从此离开”。粗读,平淡无奇;细品,意蕴丰厚。《孤独之旅》中,杜小康战胜孤独,走向成熟,告别原来的自己,挥手自兹去课里,小弗朗士幡然醒悟,悄然蜕变,远离过往的生活,挥手自兹去…“挥挥手,从此离开”的,也许是一个人,一个地方,一段时光;“挥挥手,从此离开”时,或许有一点无奈,一丝洒脱、一份期待……请以“挥手自兹去”为题,写一篇文章。

2016年中考作文原题

进入中学,我们学习的第一篇课文是是莫怀戚先生的《散步》。你是否仔细琢磨过“散步”这个寻常的词语呢?“散步”可结伴同行,也可独自一人;“散步”可在自然的田野,也可在精神的天地……生活中;我们需要奔跑,也需要“散步”。请以“散步”为题写一篇文章。

2017年中考作文原题

“我不由的停住了脚步”,是宗璞文章《紫藤萝瀑布》的开头。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吸引“我”驻足观赏,使“我”浮想联翩……生活中你是否有过“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的经历?你又有怎样的感受与考?请以“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开头,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