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真传之七: 传统拳原本如何实战,如何用于现代搏击

解码真传之七: 传统拳原本如何实战,如何用于现代搏击

过去江湖凶险,拳师兴旺起来也就清末之后那些年。过去都是带刀子上路的,少有赤手空拳。赤手空拳是因坐店护院等行业兴起,逐渐形成。也是门派拳理发展的一个高峰表现。

这个时间标志着拳术达到一个趋于完善的阶段,上接江湖打斗,中承技艺交流,往下广传的事情,都说不准。

其中有几个大拳种,是自早就很完备的,就通臂、关中、少林、太祖这些。而且器械之法都并行传承,甚至更为重要。因为很多拳种的完善,多是在戚继光《拳经》的基础上,而拳经与通臂长拳,太祖长拳,陈家炮捶,关中拳这些又极其相似。

只是在明时因为刀枪技术、布阵、火器等相当发达,在戚帅后期编整《绩效新书》的时间都把《拳经》给去掉了。但他编他的,民间该练还是练,非但练了,还发扬起来。新拳种的形成也就分了多种方式,首先得肯定,必然要承接一门拳法。然后在文化理法中寻找永恒规律。引自于枪,引自于经,就多了。

在这个发展中,就隐隐地强调了徒手。徒手可以表现理法,独立长进。很多套路开始分解,规整,逐渐争多,百花齐放。

其实实战首先看环境,不明环境,拳法不能活用后果不堪设想。拳法的运用表现,很多时候是因为环境所限。

就比如刀客风格,拳脚功夫不能说多高明,也志不在此。但是刀子却不是一般武师能挡得住的。所以很多拳法都是拳械综合的,为了这个共用性,必然要牺牲一些东西。源于所用而的理法,就是风格形成的根本原因。

马上步下,长枪短棍,各有特色。所以,拳还是有高低的,刀枪弓拳肯定不一样。只是看在什么大环境下,看谁更适合发挥。

所以看一个拳种风格,或者人的修为,不只要看一拳一脚的风格特点,而是支撑他战略战术的真正根基所在。就是心意二字的灵变程度。简单点可以权当做反

映能力,洞察能力,应变能力,把握能力等等。

举个例子,传统拳在打击力与灵活度上,以通臂为典型,号称“内劲之精”。

通臂拳放长击远、运臂如鞭的形象虽然自早就印在武林拳家的心中了,但是所谓的击远,并非只是说可以打远,而是劲力深远通透。劲力能够透入体内,显然只是如鞭捎抽是不够的。这也是敲锣的劲儿跟凿碑的劲儿的不同。运臂如鞭,更如九节钢鞭,镖头劲力直入而骨节松活,正如拳头如锤而周身通透。只是人体更妙,可以松紧变换,其中紧的部分,又是松的沉积。

这跟各类勾摆拳法中,以肩压肘、以肘压手的出拳轨迹追求的作用相当。只是通臂拳法更活一些,中间有个协调的余地,因而可以打出更多的变化,也可以在更多的角度出拳,实战中就多了发拳制胜的时机。

大连一脉的通臂打猿摆力出拳,特别是运用到散打拳击上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散打初期某位传统出身的散打运动员的绝技巡天雷,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桩功的某些表现跟泰拳的拍挡、压制打法很像,就好比箍颈抢攻的时候,肘子是能撑住劲的,手掌搬着对手的脖子,就好比脚底撑住地面,道理是一样的。原地正蹬能将人撑开,道理也是如此。

说起边腿,大多人都认为传统功夫里是没有的。因为传统功夫是建立在实用的基础上,出拳、出腿也多是奔着对手要害、又考虑着护住自己要害而去的,因而就鞭击一类的腿法,多是弹踢着奔裆、奔膝、奔软肋,比较直接。但是传统拳家的基本功却不是这样,而是里合外摆的高踢腿,从侧里起腿的,也就有了边勾腿之类,打击方式就综合起来,勾踢也行,接侧踹也行。特别是少林一系的,多是边勾接踹,甚至带动去腾空腿法。

边腿的演变一是从此类而来,另一类就是从季铭晏上下翻飞的十字飞球腿而来。当时季铭晏、肖力虎等人服役于公安散打队,随着被称为“散打国师”、“警营教头”的童庆徽征战南北,也是由童庆徽定名,取了“边腿”一名。跟横打侧弹的鞭腿还是有些区别的。

后来很多地方沿用了边勾腿一说,以此形容收腿迅速,不似扫腿那般生硬难控,减少了被对手抱摔的机会。在传统打法里,有起腿半边空一说,一旦被人锁住腿,就意味着裆部跟咽喉已经出现空门了。而在古泰拳比赛中,抱腿砸肘,往往可以一举重挫对手,甚至废掉对手的攻击能力。

但就十字飞球腿的刁钻,“边勾”二字难以概括。想当年,这些资深教练厮杀争斗的时候,奠定后期散打风格的另一位技术全面,而又特别擅摔的教头杜正蒿,与肖力虎有过几次交锋,甚至有复仇之战的说法,在这其中,对防腿、防摔的技术完善,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传至今日,掌门级的杜教头回忆起来也是历历在目,感慨万千。只是季铭晏后来去了日本,肖力虎又出了事情,刘信武等人转战四地,都脱离了拳台,继续发展实战打法去了。而之后几拨的弟子,也随了主流技法的学习,且不断吸收国外的全接触式技术训练,又随着规则的不断完善,逐渐就改变了早先硬朗的打法。打一些竞标赛的,为了附和规则,也钻规则的空子,已经改变了杀伤性的腿法,开始追求快脆带响的快速鞭腿了。如此虽然容易在点数上打赢以重腿见长的选手,但实战中却要改变攻击方式,又回复到那种慢节奏的实在打法。随着不断演变,风格也就与早期散打有了本质的不同了,以至于许多去泰国打过比赛的拳手,回来之后都不适应。

拳手也都是有思维的,一旦有了对抗经验,也就开始了针对自身优势的改革,像后来的散打高手王参真,就把硬朗风格发扬得很好,结合泰拳又对付泰拳,打出了拳法特色。但也有一些人转向了地面技术的发展,向着国际上流行的MMA制式的无限制格斗进发了。但是更多的职业拳手,还是追求王者宝座,继续发扬被重击拳手认为该淘汰了的快脆打法,还认为散打技法在不断完善,迅速改进,前后批次的选手在技术上的完善程度差异很大,并以此洋洋得意。

不过优劣也要分实用的场合,在三回合制少有机会击倒的情况下,闪赚钻营打法下培养出来的躲避意识,在街头动用了器械的实战中,也有着自身的绝对优势。这个就要看个人爱好了,确实不能以胜败论英雄。

——铁萼奇兰国技武术论文精要

已出版国术实体小说三部曲:第一部《六合拳宗》;第二部《帝国镖路》;第三部《真武百年》(即将出版)

解码真传之七: 传统拳原本如何实战,如何用于现代搏击

铁萼奇兰(孙龙庆),自幼习武,项城张府武师传人,得心意、形意、太极、八卦诸拳真义,祖上为镖行世家,幼时耳濡目染,过往武林和拳师记忆深入骨髓。成年后遂追随祖辈踪迹游历,精诚求真,拳艺有成。有诸内而行诸外,乃援笔著作,以国术武技、商帮武行、民间武备体系为本,述拳真实深刻,鞭辟入里;写人风骨凛然,如在眼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