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和明朝打戰,失敗百次能崛起百次,為何一次就被清朝滅亡?

拜孟

李自成和明朝打仗失敗後都能崛起,這在很大程度上都拜崇禎所賜,也是後金的功勞。

每一次李自成和其他農民起義軍,被打得即將被滅亡的時候,都會因為關外戰事吃緊,領軍大將被調走。

盧象升、洪承疇等人都是如此,他們在鎮壓農民起義軍的時候,都能得心應手。在面對滿族的騎兵時,會因為種種限制,處理起來很棘手,最終或死或降。

只要能打的將領被撤走了,這就給了李自成們一線生機。就好像掀起了一塊大石頭,石頭下的草就瘋狂的生長。

李自成們強大的對手走了,李自成的春天就來了。

尤其是孫傳庭把李自成打得只剩下18個人,逃入了商洛山區。這時孫傳庭莫名其妙的被崇禎皇帝關到監獄中。

當孫傳庭再次從監獄出來的時候,李自成軍隊應迅速發展到幾十萬人。凡是打不到的,都會變得更加強大。李自成同樣如此,最後也只能是孫傳庭戰死。

傳庭死,大明亡。

李自成的勝利,很大程度上都是崇禎皇帝瞎指揮的結果。

崇禎皇帝的刻薄寡恩,讓大臣們對他非常不感興趣,也不願意為他賣命。

大臣們認為,國家是你姓朱的國家,我們不過是打工的,大不了換一個地方去做事。

正是在這樣的心態之下,北京城被攻破,崇禎皇帝自殺。

大臣們開始歡天喜地的迎接李自成進京,希望李自成對他們能夠好一點,至少比崇禎皇帝要好。

萬萬沒想到李自成卻把他們當成了聚寶盆,到處搜刮財富,拷問官員。到這時李自成把明朝的權貴和知識分子推向了自己的對立面。

當李自成兵敗山海關的時候,就遭到了清軍和地方權貴的圍追堵截。

李自成的起義軍從來都不是鐵板一塊,他是有好幾支農民起義軍拼到一塊的。

有好處的時候大家來了,當李自成兵敗的時候,大家就自然會走了。

當明朝還存在的時候,後金滿清是李自成潛在的盟友,數次攻擊明朝救了李自成的命。

當明朝滅亡的時候,李自成就變成了清朝的對手,也是追殺的對象。

清兵入關是以替崇禎皇帝報仇的名義進來的,因此得到了廣大漢族權貴和知識分子的支持。他們共同聯合起來圍剿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基本上是全員戰爭,李自成陷入了圍追堵截之中。

在四面進攻之中,李自成的失敗早就註定了。


新知傳習閣

明朝之亡,常用的說法叫天命已亡。說明白一點就是一個組織運行到一定時候,積累的汙垢太多,積重難返。

比如國民政府著名的上海經濟整頓,揚言無論多大老虎都要打。封了諸多杜月笙為代表上海頭面人物的倉庫,杜月笙倒不是沒水平的去鬧,而是去舉報。舉報四大家族裡的宋家也囤貨,這樣尼上海的整頓不得不放棄。因為宋家是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的四大支柱之一,砍了宋家就是砍了國民政府的經濟命脈。雖然也是國家的蛀蟲,但確是蔣家最主要的命脈之一。所以無論如何都不能殺死自己。不能動最大的老虎宋家,而去動上海的幾個頭面人物,這就是逼著人家鬧事。上海是當時中國經濟的心臟,上海亂了全國經濟就亂了。所以不得不虎頭蛇尾。

明朝也是的,統治者內部已經腐化嚴重。皇權衰弱,大臣們結黨營私,皇帝的話下面陽奉陰違,不能貫徹執行。各級官吏不能全心做事,而是要結黨自保。從劉邦殺韓信以來,各朝各代都有對功臣屠戮。各軍事將領都喜歡養寇自重,不權力剿匪,而絕對內部賞罰不明,軍心不穩,戰鬥力低下,各將領之間內鬥不止,不能齊心協力。崇禎帝沒有能力,剿扶不定,對農民起義認識不清。剿的時候死的大都是普通農民,扶的時候利益都給了叛亂的骨幹。這分明就是滋養骨幹們的野心,又加上明朝政治腐敗,陝西,河南連年受災,饑民遍地,讓明朝的剿匪最終功虧一簣。在軍事上全部包圍主要叛亂骨幹的時候很多,每次都因為將領作戰不積極,讓包圍圈失去作用,叛亂骨幹得以逃出。包括滿清的崛起,也是遼東系將領長期養寇自重的惡果,說到底是明朝黨爭的惡果,不管你能不能做事首先你要是我的人,不然沒有外患你的位置就坐不穩。而皇帝對養寇自重者的獎賞又鼓勵其它人養寇自重,導致軍隊整個腐敗下去,戰鬥力全無,沒有保家報國之心,臨戰都求自保。根本原因是中國漢文化歷史上不斷屠戮功臣,對中國文化人心造成了不可改變的惡果。

李自成和明朝打說到底並沒有真要了他一命,不是他能打而是明軍不想打。

到了清朝,政治清明,清朝軍隊獎罰分明,軍心穩定,經過一系列戰爭清朝鐵騎戰鬥力很強,而且打李自成是真打,趕盡殺絕的打,直到李自成死亡。如果明朝將領也一直全力打,直到把幾個樹旗全殺了。起碼可以威懾天下,再安撫饑民天下可定。然而,這一切看似簡單。對腐敗的明朝來說,都已經做不到了,因為組織糜爛了。要改革很可能要了自己的命,不改革就沒有活力和戰鬥力,最後還是滅亡。國民政府也是這樣,知道經濟需要整頓,但是又不能整,因為可能動搖統治根基。這也是歷朝歷代發展大一定時候,就變得腐化無力的原因。因為包括皇帝在內的各受益勢力,坐吃山空,腐化自私,家族越來越大,對國內民眾的掠奪越來越多,利益集團之間內部鬥爭越來越嚴重,用人越來越用聽話的無能之輩,以為這樣安全,也確實安全對他們來說但是對國家來說就很危險。

就像寄生蟲,人心嗜利,慾海無涯,直到把寄主吃死方罷。

從世界發展規律來說,沒有任何一種秩序可以長久的適應世界新生的事物。而秩序的既得利益者,又絕對不會打破這種秩序,因為他們的利益靠現有的秩序保障。所以只能讓自己越來越弱,直到滅亡。明朝當時正是到了舊秩序發展到不得不滅亡的時候,將死之人,根本無力打擊敵人,消滅新生秩序。然而滿清做為一種新秩序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正是穩定強大的時候,所以吳三桂引入清兵的時候,農民起義軍仍然沒有整合好力量應對強敵。就像一個小孩欺負臥床不起的將死之人還是可以,但真要和一個二十來歲的青年打就只有捱打份。

所以這都是天命,符合人心,符合規律。


淨化a木子

我們讀小學時候,課本的李自成,與本人後來讀的姚雪垠的《李自成》(整整十厚本)以及《明朝那些事兒》有很大不同,以歷史指點未來,現在讀李自成,看看我們從李自成的潰敗能得到什麼啟示。



明末,當時的天下局勢可以說是三方纏鬥,大明朝廷、農民起義軍(李自成、張獻忠為主)、大清(滿清),就是一場三國殺。當時的大明朝廷,以一敵二,無奈英雄難敵四手,不管你把這個原因歸於氣候異常,還是崇禎皇帝個人急功近利,老是把手下當替罪羊等等,反正內憂外患終結了明朝。

以當時各方軍隊戰鬥力或最終結果看,滿清強於大明倚重的關寧鐵騎,而關寧鐵騎又屢次險滅李自成,只是因為滿洲不時侵擾,崇禎往往等不及關寧鐵騎在剿滅李自成時畢其功於一役,就把軍隊調走了。而當時的農民起義軍對付那些普通郡縣守兵還比較容易,民心又在起義軍這邊,因此,李自成屢敗屢戰,很容易就又死灰復燃、捲土重來。

到了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殺,可謂打破了當時的勢力均衡。起義軍進入北京後,軍紀敗壞,又急於大肆對當時的明朝廷官員拷掠追贓,大失民心,李自成“逮捕在北京的六品以上官吏嚴刑追贓~~~不料北京城和遠近士民不惟不拍手稱快,反而同我離心"。

以軍事而言,當時李自成大順軍到北京的只有幾萬人,也無後續部隊,招安吳三桂失敗,面對當時傾巢而出的滿清,在山海關兵敗如山倒。滿清當時已經是看準時機,打著為大明皇帝報仇的口號,決意拼全力入主中原,對最主要的農民起義軍李自成,當然是一心趕緊趕盡殺絕。《李自成》第十卷,李自成從山海關敗回北京,退回長安,再到武昌 直至最後巨星隕落,真是一路被滿清追殺,敗得很慘,這中間在回長安之前,還自毀長城,錯殺要回河南給他經營根據地的李巖兄弟及紅娘子(紅娘子失蹤下落不明);最後關頭,不信大將白旺護駕,而僅帶幾百敗軍撤退,以致隕命鄉勇村夫。



其實,去年讀那麼長篇的《李自成》,真實感覺,他就是一個暴發戶,或者說剛好在風口上的豬,即使攻入北京稱帝,卻依然只是一個流寇,沒有自己的根據地。眼看他高樓起,眼看樓塌了,一個暴發戶,時機一過,橫財一掃而光,就陷入困境,並無自己積讚的實力。李自成能當上農民起義軍的首領,闖王,個人魅力實力肯定是有的,只是相對於一國之君,無論是人才儲備、軍隊實力、深耕的地盤,這些都遠遠達不到標準。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有新的研究,說李自成的軍隊可能是因為走錯方向才最終到的北京,”福兮禍所伏”。

學習歷史,今天的我們,無論是工作生活,很多時候要記得檢討自己的所得能否與自己的實力匹配,還是僅因為仕途一朝得勢,投資處於牛市。回顧我們短暫的人生,很多人因一時得意忘形而遭受的挫折,比起李自成稱帝后的迅速敗亡,普通得不值一提。而前人的血淚,今人沒有從中學習一二,又要讓人嗟嘆了。


青年與海

農民軍能夠持續幾十年,連年天災致使百姓欠收被迫成為難民,而崇禎賑災又不力,造成難民為了吃飯,不得不加入農民軍。這是士兵來源問題。

再次,李自成等是流動式作戰,走到哪裡就搶到哪裡,沒有固定的基地,要徹底消滅它們,需要有嚴密的封堵,圍剿方案。楊嗣昌倒是有辦法對付,最後的臨門一腳,因為滿清攻打,崇禎把參與圍堵的洪承疇軍調取防守,讓李自成和張獻忠跑了。

最後,農民軍拖拉十幾年,不是因為李自成等太厲害,而是崇禎治理太無能。有能力的大臣去圍剿,結果沒有多久就被調走了,純粹是走過場。

滿清對付李自成最強大的不是八旗軍,而是"大軍過處三年免稅"。而自從李巖被李自成殺死後,李自成軍就失去了人心,如何還能堅持?


歷史哨聲

當“替天行道”變成了“爭名逐利”

已經失去了天時、地利,最後連人和也丟的一乾二淨的李自成,自然是面臨毀滅的結局

從屢戰屢敗卻能一直闖下去的闖王,終於變成了倉促登基迅速敗亡的皇帝

這一切,可以歸結於一句話——氣數

也可以歸結於一個問題——格局

李自成註定和項羽、陳友諒一樣,成為亂世之霸王、諸侯,卻不是改朝換代的帝王


屢戰屢敗的李自成,盡得天時地利

我們都知道,初期的民軍戰鬥力是很堪憂的,畢竟都是世代務農的老百姓,扛著鋤頭、鐮刀就上了戰場,還得拖家帶口,戰鬥力自然好不到哪裡去


也正是這樣的戰鬥力,成就了關寧系名將曹文詔、土匪代表左良玉,和文官轉型的洪承疇。這些當時威震農民軍的將領,靠的就是訓練有素的軍隊和軍事能力卓越的腦瓜

甚至像曹文詔,還有2000+的特種部隊(關寧鐵騎),一度曾將72家義軍打的還剩幾家,讓農民軍聞風喪膽不說,還幹掉了李自成的第一個老闆(王家胤)

只是這些農民軍也有自己的優點——打不過就跑,跑不了就降,降了還可以再反嘛!於是反覆無常的民軍猶如打不死的小強,持續困擾明朝直至滅亡

李自成卻是個異類!

他從不投降,也拒絕朝廷的詔安,無論他是當闖將,還是當闖王的時候,都是鐵骨錚錚的漢子,正是這個特點,導致他就算一敗塗地(只剩18個人),依然可以在闖字大旗打出的那一刻,一呼百應

當然了,他之所以生存下來,也有天時和地利的幫助,先是後金一直不消停,導致明朝數次大敗李自成準備一窩端的時候,邊關告急,不得不撤兵回防,給了李自成喘息的機會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李自成擅長游擊戰,動不動就往山溝裡一鑽,搞得明朝軍隊很痛苦,找又找不到,撤又撤不得。深諳此道的還有張獻忠,甚至還寫打油詩調侃明朝最後一任名相楊嗣昌——好個楊閣部,離我三里路!

就這樣,屢敗屢戰的李自成,就是沒能徹底被擊敗

擁有最重要的人和,匹配合適的天時、地利,完成小霸

李自成其人,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將才,因為他體恤將士,極具謀略。每當大戰之後,他都會親自巡營,順手照顧受傷的士卒,並安慰疲憊的將士,待到大家全部休息之後,自己才入睡,正是這樣,闖王之名天下皆知,將士也願意為他賣命

賞罰分明、體恤將士、一心為民著想——這就是李自成的人和

而且,每每大戰之前,將領議事時,他總是一言不發,待到大家發言完畢,只留下一句“散會”就轉身而去,但隨後下達的決策卻都是近乎完美和正確的

正是這樣,李自成才有了問鼎中原的機會

他曾被孫傳庭打的一敗塗地,只剩下十八個人,但是崇禎皇帝錯誤的決策和朝中重臣的掣肘,讓死灰復燃的李自成重新拉起了一支幾十萬人的部隊,並徹底成長為完全體

先是擊殺了重新起復卻無力迴天的孫傳庭,而後又突破榆林搞定了早已解甲歸田的孫承宗,終於,浩浩蕩蕩的大順軍開赴北京城下

崇禎的決策失誤、主力部隊損失殆盡、將領在外不受控制,兩線作戰疲於奔命、內部大臣腐敗無能,這一系列的外部因素,是李自成的天時、地利

他終於不再是那個屢敗屢戰的人了,他已經完成了滅亡明朝的偉大功績!但此時的闖王有些驕傲自滿,隨後農民軍暴露出的問題,徹底毀掉了李自成

失去天時、失去地利、還失去了最重要的人和

入京後,闖王頗有“明君”之風,先是以帝王之禮下葬崇禎,而後又收納明朝降臣,一系列的行為真有點改朝換代,完成工作交接的苗頭

可是,問題出現了!

驕傲自滿的將領們,開始無惡不作,尤其以劉宗敏最具代表性,先是嚴刑拷打搜刮民脂民膏,不僅讓明朝遺臣失望,更是失去了民心

隨後他霸佔吳三桂心愛女人的事情,更是導致了吳三桂的怒而降清

不得不說,李自成也想改變這樣的現狀,只是他由於之前未能將部隊進行良好的整頓,大量不受控制、沒有法紀的民軍根本不能被有效控制

一如劉宗敏所說:“闖王,跟了你這麼多年,兄弟們吃苦受罪的,現在還不能放鬆一下,過點好日子了?”於是姦淫擄掠的現象在李自成的默許下,大肆的進行著。

這一切都像是駱駝身上的稻草,直到最後一根壓下來——清朝準備入關了!

吳三桂選擇了投降清朝,並與李自成激戰中大獲全勝,大將劉宗敏受傷、軍隊潰敗。僅剩三萬人的李自成倉皇逃回了京城

隨後,他氣急敗壞的殺死吳三桂全家,並倉皇稱帝后出逃。此時的李自成主力受損,已經無法完成逐鹿中原,建立政權了。

經歷了疑心殺將之後,更是沉重的打擊了大順政權,數次輾轉後,李自成於九宮山遇害,自此大順起義徹底以失敗告終

如果李自成能在進京後,嚴整軍紀,秋毫無犯。想必不會在於滿清作戰中成為人民、士族、知識分子子的對立面,自然也不會面對清軍一戰即潰

如果李自成能約束手下將領,讓上面的情況和陳圓圓事件不發生,那麼吳三桂則有可能會選擇投奔大順而非投降滿清

只是歷史沒有如果

以逸待勞的滿清,打著為崇禎報仇的旗號,領著投降的明朝軍隊和將領,一舉擊潰了志得意滿、失去民心的李自成



置身黑白的精彩

據說朱元璋當時建都之時卜過一卦,那位算命的半仙拈著山羊鬍想了很久說出八個字:始於東南,終於西北。如果這個傳說是真的,一定要把這位半仙的"半"去掉。因為最後打進北京,逼崇禎皇帝自殺的人叫李自成,陝西米脂人。

老天確實對崇禎不公平,17歲登上皇位,小心翼翼地除掉了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朝堂一清,本指望奄奄一息的朱明王朝在自己手中重新勃發生機,卻趕上天災,連續四年,陝西旱災,樹皮都吃完了,吃人也不是什麼新鮮事,接下來,明朝滅亡的大戲拉開了序幕。

沒飯吃,造反,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等陝西出來的好漢,短間時內聚集了十幾萬流民,到處掠食,作為皇帝的崇禎不是不願賑災,是沒錢,真沒錢。只好派兵剿匪。

逼到這份,開始打吧,老實巴交的農民當上流寇,李自成等人只是想混口飯吃,沒想到搞這麼大,不打也是死路一條,打了才發現職業軍人與業餘的區別,洪承疇在陝西幾千人追著幾萬農民軍打,曹文詔的關寧鐵騎在山西殺的農民軍屍橫遍野,跑到河南被左良玉又追的屁滾尿流,流民卻越打越多,不是朝廷無能人,是流寇生存能力強,官軍打仗是發工資的,吃飯是要等糧草的,李自成這些流寇不需要募集糧草,走到哪搶到哪機動靈活。官軍也是人,不可能追賊兵時肚子餓了,就搶老百姓的,那不也與土匪無異,所以只能停下來等糧草,吃飽才能接著打。

李自成等率流民從陝西搶到全國,原先的比較富裕的百姓家產也被搶完了,自然也成流民,隊伍是越打越多,不是李自成有多能打,是這種惡性循環造成的這種惡果,天下都是賊了還怎麼打?崇禎也只能仰天長嘆,天亡我也!

人窮的時候膽子大,反正爛命一條,等有錢的時侯就開始小\n心翼翼了,生怕一下掛了沒法享受富貴美女。當李自成這幫亡命徒進北京以後,一個個從窮光蛋變得要什麼有什麼,姦汙婦女,飲酒賭博,一個個暴發戶嘴臉一展無遺,什麼"闖王來了不納糧"的義軍形象,在北京城中珍寶美女面前丟的乾乾淨淨,當清軍打進來關的時候,指望這些在溫柔鄉不知今夕是何年的烏合之眾,去抵抗訓馳騁遼東的八旗鐵騎,簡直痴心妄想,幾十萬的大順軍剛嚐到榮華富貴的滋味,誰不想保命回去繼續享受,那肯為國死戰,與清軍交接一觸即潰,把諾大個北京拱手讓給清人。


澹臺燭滅

李自成等人和明朝作戰時候,多次失敗還能崛起,是因為有很多有利的客觀因素。首先,明朝在早期對流寇還是比較寬容,認為也是明朝子民,希望用安撫而非絞殺手段對待流寇,這讓流寇鑽了不少空子,失敗就投降,找到機會再起義。其次,明朝是兩線作戰,鎮壓李自成等人同時,還要對付清軍。常常起義軍被打敗,就調集部隊應付清軍。沒法集中全力剿滅,這讓李自成等有機會重新崛起。第三就是當時明朝北方天災人禍,民眾活不下去,李自成不愁沒有兵員。而清軍入關後,李自成和明朝角色對調,他不僅面臨清軍進攻,還因為逼死皇帝和安撫工作失誤,吳三桂也攻打他,南明朝廷也全力絞殺他,隊伍中一些原明朝將領也藉機反叛他,變成李自成幾線作戰了,不僅面臨的對手實力強大了10倍,也沒有那麼多空子和客觀條件可利用了,導致失敗損失主力後難以崛起了。


喜者寡言

當時的明朝如同快要傾覆的大廈,李自成和滿清則好比是兩隻拆遷隊,分別拆著這座大廈的西牆和東牆。在西邊拆牆的李自成,之所以被明朝無數次打跑後還能回來接著拆,那是因為有拆東牆的滿清在,明朝在東、西兩面牆上的抗拆都無法用盡全力。

等到李自成僥倖拆掉西牆,接管這座破敗的大廈後,滿清正在拆的那面東牆,就變成了李自成的東牆。所以,在西牆被拆掉的情況下,滿清在山海關拆掉這座大廈另一面的東牆後,強拆明朝的工程就完成了。於是,先行拆完西牆、躲進危房歇腳的李自成拆遷隊,便被倒塌的大廈一起埋葬。

以上當然是戲謔的說法,但李自成也無疑是農民起義界奇葩中的奇葩。明朝搞垮了他那麼多次,都沒能阻止他對悲催命運的不懈追求。而等到他僥倖搞垮了實際上一直“庇護”著他的明朝後,已經讓明朝越來越搞不定的滿清,一次性地就搞定了他。

再直白一點講,被曹文昭追著打的李自成,被盧象升追著打的李自成,被洪承疇追著打的李自成,孫傳庭坐牢三年一出獄就揍得他滿地找牙的李自成,就像是明朝這個龐大宿主身上的寄生蟲。在他把宿主折騰垮了之後,自己也徹底失去了容身之地。所以,滿清打垮他一次,他就滅亡了。


讀歷見聞

李自成屢敗屢戰的根源

李自成屢敗屢戰的根源是因為大清存在

舉幾個時間點:

1629-1630年,己巳之變,皇太極入關。各地明軍紛紛調入北京,陝西五鎮精銳17000全部東調,也就造成陝西空虛,流寇肆虐。甚至流竄到山西。

1632年,隨著明軍紛紛回撤,陝西流寇被剿滅殆盡,餘下逃入山西;但這時候山東孔有德叛亂焦頭爛額。

1634年,山東叛亂剛平,皇太極西征林丹汗,又擺了一刀,宣大防禦體系迅速瓦解,重兵援救宣大。農民軍渡過黃河,在年底進入鳳陽。

1636年,明軍設置總理、總督分區剿匪,議兵72000,邊軍勁旅紛紛南下,在盧象升指揮下節節勝利,然後皇太極派阿濟格入關。諸將紛紛北調防衛京師。

1638年,在楊嗣昌的四正六隅計劃下,議兵12萬、餉280萬,陝西在洪承疇、孫傳庭指揮下作戰大勝,在中原也被圍困在豫西一帶。然後年底阿濟格、多爾袞入關,明軍有戰鬥力的部隊紛紛北調防衛京師。

(1640年左右的形勢,喀爾喀、準噶爾、大清、大明鹿死誰手有未可知;李自成能崛起就得益於大明的內外環境)

總之,明軍作戰剛有點起色,皇太極給來一下,誰也頂不住哈。你說這怪誰?

要不是皇太極幾次入關,李自成能保證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但清軍真要入主中原就又沒機會了。

機會怎麼來

那李自成有機會沒機會東山再起呢?

(大順打不過大清,只能等待內亞局勢變動)

答案是有的:

第一:俄國哥薩克擴張快點,沿松花江騷擾到開原附近。剛入關的順治不能不管。

第二:蒙古蘇尼特部騰機思、騰機特等叛奔喀爾喀,反出清廷。提前一年半。

(可惜沒等到)

第三:1640年,巴圖爾琿臺吉在蒙古世界會盟後,幫顧實汗打下青海,然後集結蒙古諸部東征漠南,與清軍決戰。提前烏蘭布統

總之內亞局勢變動晚了點,沒有機會拯救李自成了。比如騰機思叛亂在1646年,哥薩克引起清朝注意在1653年,顧實汗佔了青海、關注的是西藏和西康的白利土司;葛爾丹東征到了1689年。

李自成趕上了第一次內亞格局變動;但沒趕上第二次內亞格局變動

三藩都沒抓住內亞局勢的變動,何況李自成呢?也是天命吧。


一枚明粉

明朝中後期由於皇族繁衍茂盛,大肆圈奪國家資源,到最後國家的負擔不停轉向自由民,農民破產走向造反,稅收減少,再增加稅收,農民破產走向造反。明朝末年已經成了一個死衚衕。所以歷史殺死李自成,肯定還有王自成、張自成出來。大家只看到清朝入關軍事上打敗李自成,殊不知其政治非常老到。多爾袞入京之後,發現京城破敗、中原疲敝,他做了兩個重要的決定,奠定了清朝兩百多年的江山。第一就是免除三響;第二就是力排眾議將瀋陽搬空,所有的錢糧都運進關內用來救濟老百姓。這兩招徹底消除了李自成死灰復燃的土壤。李自成最後非敗於軍事,實際是敗在多爾袞比他更有戰略目光上。不管政治還是軍事,當時沒有一個人是多爾袞的對手,尤其在政治上,多爾袞可謂天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