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到底是為誰而活?

似沐夕梓


人的痛苦大多是來自——(你)不知道在為誰而活,也不知為什麼而活。即,失去主體的,沒有自我地活著。


人們經常會想會問:是什麼力量在推動我去做這麼多事情?我這樣受苦受累地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為了誰?我是誰?其實這些設問,是人類永恆的話題。人天生就有的脆弱感和人類的進化,註定有了對這些問題的探索與思考。人們力圖感受到自己是這個世界的主人,可以主動調整自己的行為,去適應環境的變化,這樣人的內心會產生“一切盡在把握之中”的主體感受,以對抗自我內心的脆弱感、不確定感、不安全感。


“你在為誰而活?”實際在拷問,你活在屬於自己的人生方向裡嗎?


內心有“一切盡在把握中”的主體感受,就是通常說的有自信,有自我。這樣的人明晰自己的人生方向,容易獲得自由和愉快。反之,缺失(主體感)自主自信的人,總感覺沒滋沒味或患得患失,其因是缺失主體感,缺乏自主自信。


人為什麼會“不知道在為誰而活”,人為什麼會喪失了自我呢?


若究其根源,主因是那育人的土壤有問題,是因那強制性的家庭文化的育人(愚人)結果。人在被撫育的階段,猶如土裡的小樹苗,若它總遭遇著強風、乾旱、冰雪等惡劣待遇,或是養在大棚裡享受著被庇護(束縛)的伺候,那麼樹苗則無法茁壯。對應小孩人,在他的人格中則必然缺失——自主與自足。自主是一個人有行為抉擇的能力,自足是一個人內在的豐富感,它們可說是人內部動機的資源。


對所有的養育者而言,如果你有“別人只關心你飛得高不高(把你當客體),只有我關心你飛得累不累(把你當主體)”的境界,那麼被撫養者將會是那種自主自足的人。


一個具有自主性的自我才有可能產生出成人的自信,這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對成人的認同;二,隨著更有利的體驗出現,逐漸地放棄這些認同,然後有著自己做主的認同對象,包括事物與思想。在同一背景下,一個人不同的認同決定了他“我是誰”“我是一個怎樣的人”的心理地位,也即是一個人的自我認同。如果過去的你還小,由不得自己,但現在的你是大人,你完全可以,也必須是靠自己做主——選擇拒絕什麼,選擇認同什麼。如此你才有望成為你想成為的人。

尼采說過,“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可以忍受幾乎任何怎樣活的方式”,這就指明瞭無論你想得到什麼,都必然會由自己做主,並會對自己做出的選擇付出努力與代價。人活一世,只要讓我們確知自己的目的和代價,我們就不至活得渾噩,我們才便是活得像自己。


熊玲心理諮詢

你看到了地上爬行的小螞蟻嗎?天天忙忙碌碌地尋找著食物,只要它們活著就從來不會停止。知道它們為什麼而活嗎?為了延續生命,生命是世界上最美麗的物質。

你看到世上那鮮豔的花朵嗎?為什麼明明會凋零會枯萎,仍然不停地綻放著。看過曇花嗎——曇花一現,只為韋陀?當她盛開之後便是凋零之時,為什麼呢?為了生命而綻放。

我們的生命也如此,既使歸途是死亡,就讓它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螻蟻尚且偷生,何況人乎?只要活著,就快快樂樂的,讓我們的生命綻放著美麗的光芒。


菲兒

人生到底是為誰而活?人生,為責任,為義務而活。對家:上為父母,下為兒女,中為本身。對國:盡忠,對崗,愛崗敬業,遵紀守法。這就是本人對人生到底是為誰而活的見解,也可能不對,請指教,謝謝!


劍湖一一楊

這個問題估計活了大半輩子的人都回答不出來,有的活著就是在為自己的種種慾念買單,有的為了活成他人眼中的樣子,有的只是就這樣單純的年復一日的活著,你問為了什麼,誰又能回答的上來呢?到頭來,還是鏡花水月一場空而已。


怎麼都該從容

看法?人活一口氣,樹靠一張皮。人為自己,也是為他人而活。但因性格,出生人份的不同,活法也不同。因為不同而不同的活著,都沒有錯,但傷害了別人就有錯。社會必須給每個人平等的機會。在大環境下,小環境也沒什麼大作用,。活著只能靠機遇而努力了。大的好像是平等,但小的確實不平等。但為了死而活著,是平等的,你看呢?!


陳振電693

人除了精神思想和追求不一樣外,其它的都是肉身一軀的高級動物罷了,所以個人認為人的一生都是為自己的精神需求而活,當然君子有可為有可不為,善良,感恩,責任是約束每一個人的道德準則,不論一個人追求什麼,這些是最基本的道德底線吧!不然人畜何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