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慣性還是本性如此?為何古代統治者從來不吸取亡國教訓避免滅亡?

靜夜史


1945年,黃炎培先生在延安提出了“歷史週期律”的現象,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每個王朝興起時朝氣蓬勃,迅速崛起,滅亡也很迅速,土崩瓦解。

其實,這種現象,古人早就發現了。晚唐人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感慨,“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杜牧寫作《阿房宮賦》的1000多年前的魯昭公三十二年,一個叫作墨的史官,已對這種現象有所總結——“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以然”。


歷朝晚期的君主們,對前朝滅亡的教訓真的都一無所知嗎?顯然不是,那麼,他們為何不能汲取前朝滅亡的教訓呢?在我看來,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王朝亦如動植物,都免不了衰亡。

“殆天數,非人力。”借用宋代狀元詞人的詩句,任何一個王朝的衰亡,皆不可避免。生死相繼,興亡交替,王朝有興起,必然有滅亡。這是萬事萬物的常理,任何王朝概不能外。

無論是否汲取歷史教訓,任何一個王朝都不能避免衰亡的宿命。吸取歷史教訓,只能延長王朝的統治,卻無法讓王朝萬古長存

【法國思想家波伏瓦有書名叫《人都是要死的》。仿此可說,王朝都是要滅亡的。】


2.歷史教訓不難總結,而現實問題更復雜,解決起來更困難。

就像對童年的回憶,只能建立在童年遠去之後。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只能在王朝滅亡之後,才能得到比較全面、系統、準確的總結。沒有任何兩個王朝所面臨的時代和問題是完全相同的,前代王朝滅亡的教訓,有哪些值得當朝借鑑呢?這讓人難以理清。

而現實問題往往更為複雜,不像已經過去的歷史,隨著時間的推移,能夠全面認識,進而總結出一二三來。

現實可能與歷史相似,但與哪段歷史相似,多大程度上相似,都是難以拿捏的。簡言之,歷史教訓的功用有限,它們不能為解決現實問題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因此,最高統治集團,可能會忽視亡國的歷史教訓。犯了許多大忌,還不自知。亡國之際,腦瓜才清明起來,只是為時已晚。

【圖:秦始皇。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他幻想子孫萬世為帝王,可惜,二世而亡。】


3.一個王朝的滅亡,多是弊政逐漸累積的結果,縱然統治集團有心力挽狂瀾,未必具備中興王朝、扭轉乾坤的智慧和能力。

中國歷史上有幾十個王朝,這些王朝中後期的君主,大都以中興之主自期,希望能夠重現建朝之初的輝煌。然而,除了東漢光武帝和南宋高宗、孝宗之外,絕大多數君主都沒有復興王朝的智慧和能力。當然,有些君主,缺的主要是運氣。


4.末代君主多半在亡國前後,才真正重視危機,可為時已晚,只能徒喚奈何。

王朝將亡的危言,極易觸動最高統治集團的敏感神經,觸犯忌諱,絕大多數人都不敢以亡國亂世比況當朝,這樣的後果是,統治集團內部的很多人都意識到了王朝的問題,但出於自保或者僥倖,不敢向最高統治集團上達。

王小波《花剌子模信使問題》,講的是絕對的權力,導致統治階層的中下層,不敢向最高統治者彙報壞消息,只報告好消息。如此以來,王朝的問題和弊端,大概等到非常嚴重時,最高統治集團才會意識到。

【王小波雜文集《沉默的大多數》,《花剌子模信使問題》收錄】

當深居禁城的最高統治集團也意識到亡國危機之時,恐怕已然病入膏肓,無藥可救矣。

有些統治者,比如南唐後主李煜,自知無法抗衡趙宋,內心極度絕望,一味苟且偷安,已然放棄了壯大自我,延續王朝命運的努力,喪鐘必然很快敲起。


5.統治集團並非鐵板一塊,未亡之前,不少人為滿足私慾,維持和擴大私利,一再損害王朝長遠利益,侵蝕王朝延續統治的根基,結果加速王朝的滅亡。

多數王朝,都亡於自身,因統治階層內部日益腐朽,少人特權集團毫無節制地擴大私利,加劇了社會的不公,嚴重威脅中下層百姓的基本生存。失衡的社會生態,如果不能自我調節,重新恢復平衡的話。那麼,就會出現毀掉現有生態,重建新生態的大人物和集團。


6.新興王朝贏得了權力集團或者老百姓的擁護,舊王朝失去了統治的依靠和基礎,自然難以扭轉衰亡的命運。

新興的權力集團,更容易把握時代脈搏,順應潮流。新興權力集團崛起後,中下層人們發現有這麼一個可能不錯的新選擇後,對舊王朝不足的忍受度降低,更容易反抗舊王朝的壓迫和剝削。上層的實力派,為了延續團體的利益,很快拋棄舊王朝,將希望和籌碼壓在新興權力集團上。舊王朝的統治者內部已經分化,堅守舊朝者,很難繼續維護統治了,滅亡將不可避免,喪鐘很快便會響起。

【圖:漢光武帝劉秀劇照。劉秀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成功的中興之主了。】


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說,“歷史給人們的唯一教訓是,人們從不汲取任何教訓。”其實,人們可能會汲取教訓,只是歷史教訓,並不能改變衰亡的宿命。衰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知衰亡不可避免,而變得虛無絕望,全無心肝,一無所忌,肆意妄為,草菅人命,殘忍踐踏人類逐步建立起來的文明


風雅人文觀察


歷史總是這麼的相似,打天下,坐天下,失天下。每一個朝代都會被興,亡,二字所概括。難道統治者願意按照興亡盛衰的歷史怪圈規律而行走嗎?其實沒有一個皇帝願意滅亡,總想千秋萬代,萬歲,萬歲,萬萬歲。但是誰又能做到呢?

每一次新朝建立,開國皇帝總會接受前朝的教訓,而更加嚴密看守自己的江山,美人,會採取許多鞏固朕家江山的政策措施,關閉國門,封鎖新聞,毀掉開發明智的書籍,採取一些良策,安撫天下,當然這些措施會起到一定的作用。而天下穩定。

但是天時不會讓皇帝萬歲的,皇帝也會按照自然規律,生老病死這四個字走完自己的陽壽,而消逝在日月之中。

第二代皇上往往是守家皇帝,這代人沒有經歷過他的前代那樣驚心動魄的喋血戰爭場面,也沒有從平民到皇帝的艱難的生活經歷。他們的前輩為了榮華富貴,為了擺脫貧困鋌而走險,奮鬥不息,終於打下了天下,經驗豐富,政治老道。

而第二代皇帝出生在深宮裡面,與社會隔絕,不知道天下蒼生的生活世界,他們已經到了社會的頂峰,失去了上進的目標,沒有目標的人生是荒唐的,荒唐的人生是愚蠢至極的。

愚蠢的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他們人的本性是不會改變的。人的本性就是生物的本性,惡,淫,霸,貪,這些本性就是他們對天下的態度,這個態度決定了大臣們為皇帝制定的法律和政策,這個政策的殘暴,民不聊生,天災人禍,這些將把天下逼反,而當這些人感到意外和危機的時候,為時已晚不可救藥,這個朝代滅亡了,新的朝代又開始了。

人類的歷史就是這樣,朝代的興亡盛衰,新舊更替,歷史的規律。


寶樹白石34222787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既然有那麼多前車之鑑,為何亡國的教訓總是不能被避免呢?

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情況,導致亡國的也各有各的致命因素,不能簡單粗暴劃分,但總歸有規律可循。




歷朝歷代開國之初無不反省借鑑先朝滅亡的經驗,並用以警示告誡後人。天下初定,百廢待興,社會資源利益分割平衡,百姓有其地,賦稅徭役較少,政治清明,君明臣賢,疆域廣闊,軍力雄威;慢慢文修武偃,人口滋生,商業貿易發達,國家進入盛世,即全盛期;然而盛極則衰,漸則天下承平日久,資源分配不均,貧富差距加大,土地兼併加劇,百姓所受徭役賦稅加重,軍隊武功廢馳,四夷騷動,官吏貪汙腐敗。而這是一個分水嶺:若此時統治者對國家的改革成功,則國又遇中興,國祚尚能延長,滅亡的進程被延緩(只是延緩,因為滅亡終不可避免);而當努力失敗,則意味著統治者的自我拯救付諸東流,衰亡的速度甚至加快。最後則是晚期,內憂外患並存:餓殍千里、流民不斷,權宦、奸臣、後宮、外戚紛紛干政,地方豪強蠢蠢欲動,外族步步蠶食、虎視眈眈,財政入不敷出,國家面臨崩潰的邊緣。而被最後一根稻草壓垮的龐大國家機器,在那之前也承受了千鈞重壓。

還依稀記得《三體》的那句話,最震撼的那一句:死亡是唯一一座永遠亮著的燈塔,不管你向哪裡航行,最終都得轉向它指引的方向。一切都會逝去,只有死神永生。


時光易老人常別


悟空問答,寅哥解惑。中國的封建社會就是一部輪迴史,改朝換代是中國歷史最具特色的一面。為什麼會這樣?下面我就談談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

1封建社會是家天下,皇帝一代代往下傳,前期的幾位因為創業的艱辛而兢兢業業,對個人的把控掌握的很好,制定的政策也是最合理的,但人終歸會死,後來的帝王沒有了這種經歷,體會不到辛苦,也就沒有了危機感,各種貪慾就會爆發,最終埋沒王朝。

2封建社會的生產力決定了這種輪迴,不是統治者所能掌控的。王朝的滅亡大部分就是百姓活不下去造反推翻的,然後新的王朝休養生息來恢復經濟,到了一定時間節點,又因為人口增長帶來了資源的不足,又會爆發起義。封建統治者不是不吸取教訓,是他們根本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只能延緩!

3封建社會不是皇帝一個人就能解決問題的,他需要整個統治階級來維護的,貪官汙吏,地方豪強,皇族勳貴這些特權階層隨著時間的流逝會不斷的侵蝕王朝的根基,他們既是王朝的奠基人,還充當著王朝的掘墓人的角色!

封建社會就是由這些個必然性,也可以說是這些必然性決定了王朝更替的命運!我是寅哥解惑,感謝您的閱讀,歡迎大家積極點贊和評論





寅哥解惑


《紅樓夢》揭示了這一秘密,曹雪芹通過《好了歌》唱出了生命的價值與缺失。第一是追求功名,第二利祿,即財富,第三情愛,第四長壽,古人稱之為富祿壽喜。這四個元素,體現了生命的核心價值,也是人生的動力,如果人缺了這四個元素,便不成其人了。但是,人如果任性,過於追求這四樣東西,又會毀滅人自己。跛足道人唸了“好”字,甄士隱便唸了“了”,“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貪圖功名的結果,“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這是貪圖富貴的結果,“金滿箱,銀滿箱,轉眼乞丐人皆謗”,這是貪圖財富的結果。“正嘆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這是貪圖長命百歲的結果。曹雪芹認為,事物包含著肯定與否定,即正氣與邪氣,正氣衰則邪氣盛,邪氣盛則禍行。因為富貴與貧窮之間只有一步之隔,應有危機意識。前不久在美國被抓的某大享,市值蒸化了幾百個億。所以,不要把貧富看成一成不變,其實是轉眼之事。記得有個大清王嘆曰:大清怎麼眨眼沒了?











修山書院


小時候看演義,評書。總是為西宮娘娘和八千歲的故事著急上火,急於皇帝的愚鈍,重用小人導致江山丟了。後來吧,就是把皇帝當成最大的壞人,總是要迫害我們好人,但為什麼要個壞皇帝的?。但看史書吧,依然充滿諸葛亮進君子遠小人的這種論訴方式,好像江山丟了,都是皇帝奢靡之風,近小人導致江山丟了。那為什麼天天每個朝代都是這個問題呢。歷史會是這麼臉譜化的嗎?怎麼能找到歷史背後的故事呢?

其實,歷史也簡單。怎麼說呢!就是平衡。夏開始家天下,商開始有甲骨文,多少史料記載少,就以周開始。周朝呢,仔細想想,怎麼管天下。沒啥好辦法,只有分封制,也就是大地主,家大業大,兄弟多,咋辦只能分家過唄,就是這麼簡單。這一點和日本西歐差不多,也是分層次的管理,周天子,諸侯,士大夫,士幾層關係。規定好義務和權利,以及效忠關係等。日本的是天皇,大將軍,大名,武士幾層。歐洲是國王,貴族,騎士等。分封制是個比較自然而然形成的一個制度,就是將權利和義務劃分一下,分層管理。這種制度,日本現在的大公司裡依然有其影子。

這種制度的弊病就是紛爭不斷,時間久了,封臣之間利益衝突會有紛繁的戰爭。如果規模不大,會形成幾個大的封臣之間的平衡;君主就是是諸侯平衡的產物。

但這個規律對中國不適合,為什麼?因為中國太大了。比如中國東周任何一個諸侯都是西歐一個大國的體量。任何一個諸侯都有席捲天下的實力,並且中國由於地緣政治的原因,統一是歷史大勢,無論從治理黃河還是抵抗北方草原入侵講,這是必須的。從一開始在黃河中下游地形上,是一片平原, 耕種是好地方 ,打戰不好,無險可守。就這樣打來打去,出了春秋五霸。畢竟各個諸侯國是堂兄弟們,要點臉面,打仗還多少有些顧忌。但從三家分晉開始,大夫奪諸侯權開始後,就撕破臉了。這就是戰國七雄的兼併戰,說白了,就是搶你家的地。秦有地理原因的優勢,然後嚴刑峻法的變法,秦國變虎狼之師,隨吞併天下。

秦有天下,發現麻煩也來了。有周的分封制的教訓。經驗教訓就在眼前呢?知道不能分封了,那就郡縣制吧。可是問題也來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管理的有效距離也就馬一天跑的距離,管不過來。秦始皇再精力旺盛,每天也就看十幾斤的書簡吧,再加上一味依靠吞併六國的成功的方法,嚴刑峻法,秦有二世而亡。其實和暴政關係不大,主要是才剛有天下,管不過來。社會已經不是西周初期的混沌狀態。一味靠嚴刑峻法,不顧及地方情況千變萬化,各地有不同的問題,簡單靠秦始皇有吞併六國之威,還能壓得住。直到漢武帝推恩令,才算解決了劉姓王國的麻煩。為了吸取秦始皇的嚴刑峻法的教訓,漢朝開國只好用黃老之術的無為而治。這才有文景之治。但這種方式治國,造成了地方豪強勢力的壯大,隨著時間推移,也就所謂門閥士族的興起。

門閥士族的興起,看似簡單的一件事。但直接影響了中國千年的歷史進程,直到盛唐士族的勢力才消失在歷史長河。從西漢到盛唐,歷史人物雖說風起雲湧。但基本呢,得士族有天下,但也受制於士族。士族的興起,造成王朝的統治被士族把持,東漢是士族完全壯大時期,多少有名義上共主,東漢後就是分分合合幾百年。看似混亂,其實背後都是士族勢力的爭鬥。無論是南陽的豪強,山東的大族,還是關隴的軍事貴族,本質上就是世襲的士族。就是上品無寒士,下品無士族的地方豪強勢力。

士族勢力的興起,顯示出我們大帝國的困境。無論如何國家太大了,皇權必須有人依靠才行。其實主要的問題就是,統一這麼大的國家,皇權不可能直接管理,必須依靠一定的層次去間接管理。但在這一過程中要防止中間層次的失去控制。漢朝和唐朝就是在國家強大的過程中失去了對中間層次的控制。漢其實亡於門閥士族,唐亡於藩鎮割據。本質上就是管不了。

從宋到明清等王朝,開始採用加強文官,重用科舉,提防武將等措施,保障了王朝的對地方的控制。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口越來越多,問題越來越多。王朝早期的一些辦法就不好用了,必須得變化了,這就是每個王朝都有變法的原因。但往往變法要針對中間層次,也就是官僚體系進行改革,會使他們利益受損。在這一背景下,使得問題沒解決反而又產生問題,使得更加失去控制,使得王朝崩潰。這背後就是原因就是管不過來的問題,早期人少地多,有問題了多少處理有餘地。到王朝後期中間層次膨脹到王朝無法平衡的地步,也就是迴旋餘地不多。地方事物不管更是不行,有士族、藩鎮的教訓,不管遲早會出現更大的麻煩。這就是王朝的宿命,不管不行,管又管不過來。宋以後的問題就是王朝管不過的問題。這就王朝的三百年的命運,這些人失去控制的時間上限就是三百年,三百年

宋朝外患最重,內政被忽視了。其實宋朝防武將,防外戚,防宦官,但王朝最後受制於宰相。政令均出宰相,南宋的臨安投降書沒有宰相簽章居然是不合法的。

元是一個不想統治的胡亂鬧的外來政權,興於弓馬,敗於弓馬。

明朝有宋宰相之禍,罷相。但發現依然沒法,皇帝畢竟管不過來。只有依靠文管體系,不得已有了內閣,不是宰相的宰相機構,皇權不得已只好依然靠有控制的宦官制衡文官。明朝宦官再厲害也是對文官的制衡,皇權對此有絕對控制力,不是漢唐時的宦官當權。但依舊是最後管不過來,官僚失去控制。要不崇禎不會說文官個個可殺,最後陪崇禎依舊是個老太監。

清雖然用外國人的影響,但主要原因還是太平天國運動後,清政府失去對中層漢族人的控制。雖未亡於曾國藩,但還是亡於北洋的袁世凱。其實也是王朝最後管不過來的問題。


沙中土大溪水


借用費因博格《心理學利己主義》一文中的描述,任何人最終能夠欲求或尋求的東西只能是他自己的個人利益。

其實歷史也在不斷的證明,自私,是人類的天性。我們因為自身的利益需求,選擇了離開叢林,走出非洲,並且組成社會,又因為自身的利益,建立了以私有制為基礎的文明,而我們文明演化中的大量歷史事件都在佐證這一點,比如十字軍東征,又或者春秋戰國的紛亂。

也許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人類指明瞭未來的發展方向,但恕我直言,生產力高度發達並不能徹底瓦解私有制,畢竟,《資本論》巧妙的迴避了人性中最重要的部分,利己。

因此,任何政權的締造者都會不可避免的陷入一個巢窠,即權利的移交問題。而出於利己的心理,最終的選擇都必然是權力世襲,但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絕對腐敗,繼任者優秀時尚可,但得來全不費工夫的權力和隨之而來的利益往往會讓統治階級日益昏聵和缺乏自律。

同時,社會底層民眾為了分享權力帶來的利益則會愈加奮進,即便社會上升通道日益狹窄,這種欲求也只會更加旺盛,因為社會上升通道的固化和統治階級的日益淪落往往會導致社會底層生活水平的下降。

而當這一升一降達到某個臨界點時,權利的更迭將不可避免的發生,之後,再不斷重複這一過程。

歐美社會選擇的政體某種程度上就是在利用利己心理製造權力制衡以制約利己心理造成的權力世襲和社會階級固化,而在我們國家,它的名字是“把權力裝進制度的籠子”。

當然,能不能實現要交給歷史去評判。


不正經的花生米


1. 至少從戰國開始,大家就已經意識到,每個王朝都會滅亡的。

《左傳》中已經很明確說了,君臣無常位,自古以然。夏商周,每個王朝,從一開始,就一個命數,只能作天子這幾百年,之後就要換別家了。大家口頭上說,皇帝萬萬歲,本朝萬萬世,這只是討個口彩,就好比說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大家心裡很清楚,沒有人可以像南山一樣長存不衰,沒有王朝會永遠延續。

2. 所以,借鑑歷史的經驗,有的時候初衷就不是避免滅亡,而是讓滅亡來得慢一點,方式更加遲緩一些,最終,對天下百姓也好,對皇帝的子嗣也好,傷害更小一點。

舉個例子,三國時曹魏的宗室曹冏有《六代論》,討論夏、商、周、秦、漢、魏,這六個朝代。曹冏的預設就是,沒有永恆的王朝——夏商周延續時間長,秦時間短,漢在當中。所以,曹冏關心的問題是——曹魏怎樣才能延續得長一點?換而言之,他的初衷就不是要吸取歷史上亡國的教訓,讓國家永遠延續下去,而是讓曹魏延續得久一點。

曹冏提出的方案就是要分封宗室,讓曹魏子弟都有一塊自己的地皮,這不是很有新意。有趣的地方在這裡。在曹冏看來——

3. 每個王朝都會衰落,都會因為不好的統治者陷入危機;但是,如果有好的制度的保障,這個王朝會衰落得更慢,子弟還可以繁衍幾百年。

我覺得這是一種很有趣的政治思想,某種意義上,還是很偉大的思想。首先,他已經認識到,家族中總有一天會有敗家子,世襲君主制之下,總有一天會因為不肖子孫,一蹶不振。

其次,他強調,政治制度追求的目標,不是避免滅亡,而是面對會滅亡的宿命。這就好比說,人總是要死的——追求長生不老,只會死更快——我們能做的,就是為我們的老年做一點準備,讓我們享受天倫之樂,然後在一個長壽的年齡,安然死去。曹冏認為,對於政治體也是這樣。我們能做的,是接受一切王朝都會衰落的宿命,然後過好王朝的晚年。

這些極具原創性的想法,學界少有討論,實在是很可惜的。


在野武將


這是一個非常憂鬱的話題和現實的問題,這個大題我非常感興趣。但是我又猶豫起來。

如網友打開《王上走往前看》的網頁能看到我的座右銘就是"我雖平庸但我血熱,時刻關注祖國母親的飲食和起居!

特別我自涉足《今日頭條》及"悟空問答以後,無論是應邀或者不應邀,卻是抱那種負責的態度去應答,力爭達到"可讀。我也曾向《今日頭條》提出了建議或建言甚至批評,因為我對這個欄目的前景充滿信心。

我是一位豐衣足食的臨近退休的中老人,對自己的遠大沒有什麼奢求,即不想成名,也不想立傳,更不想從這個欄目中取得稿費,只是想把我對這個社會觀查用文字表達。愛國憂國之情清晰可見!

泱泱大國和中華民族屹立在世界的民族之林屹立不倒完全也歸功於那些先赴後繼祖國的孝子們!

朝代的滅亡就是歷史的更新過程。每個新朝代的誕生都蓬勃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自覺不自覺地染上了疾病,由於自己的輕心這種疾病在慢慢的擴大,嚴重。步入膏肓已無能為力。

滅亡的朝代有個極其明顯的特徵:

政令不通明顯。腐敗嚴重驚人!

官吏不作為會亂作為。老百姓的呼聲和正直的吶喊當做耳旁風,甚至會被圍獵!

老百姓對國家的感情淡化,方向迷茫!

歷史的教訓永遠要牢記,始終要警鐘長鳴,居安思危。

中國共產黨萬歲!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無疆!


王上走往前看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進化和文明總是邊緣旁觀者為贏,這是自然循環之謎,就好像一個人總是很難認清自己……

人類的智人是所有人種中最邊緣人,人類的文明中心由美索不達米亞到希臘再到邊緣歐洲。

東方中國是戰爭文明,從中原商周到邊緣遊牧民族(元,清)……

我可以看太陽,卻很難站在地球上看地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