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知道人生无望,你是否还会朝着曾经的目标奋斗下去?

如果知道人生无望,你还是否会朝着曾经的目标奋斗下去?

对待生活,在CBD上班的白领可能会以严格的精英作息要求自己,早上六点起床跑步,晚上11点准时上床睡觉,哪怕是最爱的威士忌也一滴不占,不抽烟,不喝酒,但也有人却在同样的24小时内把自己想过的都过到极致。

大多数70、80后对杰克·凯鲁亚克都多少有些情怀,即便不知道这人也知道他的那本白色封皮的《在路上》。虽说他自己不愿承认,但凯鲁亚克绝对是嬉皮文化的老祖,公路旅行、肆无忌惮的恋爱,跳舞,听音乐,用药,现在文青玩的那些都是他玩剩下的。

如果知道人生无望,你是否还会朝着曾经的目标奋斗下去?

很多人把他的生活归结为放浪形骸,无节制,但是不是越观悲观的人才越把生活当做一回事?

◆ 纽约和凯鲁亚克

杰克·凯鲁亚克1922年出生在马塞诸色州的一个移民家庭,父母是加拿大魁北克的法国后裔,所以在杰克·凯鲁亚克小的时候家里使用法语交流。这种对于自身身份的认知使得他在成年之后曾去魁北克和法国寻根,想在路上找到自己的归属。

如果杰克·凯鲁亚克早生10年,那他可能会成为写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菲茨·杰拉德,但时间就是如此好笑,杰克·凯鲁亚克但刚好错过了美国的黄金时代,1929到1933年,美国经历了大萧条时代,他的家庭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如果知道人生无望,你是否还会朝着曾经的目标奋斗下去?

经济不好,凯鲁亚克的父亲开始酗酒、赌博,而原本开的小复印店后来也被洪水冲毁,母亲只能在鞋厂做工补贴家用。我没想过,如果少年时期家庭变故对孩子会有多大的影响,但可能男人内心的脆弱有的时候只能用酒精来缓和,又也许酗酒可能的确会遗传。凯鲁亚克最终死于长期酗酒导致的疾病,当然这些也都是后话。

中国人说技多不压身,杰克凯鲁亚克因为橄榄球玩得不错,17岁的时候靠橄榄球拿到奖学金才去了哥伦比亚大学。这让他遇到了一座改变他命运的城市,纽约。

如果知道人生无望,你是否还会朝着曾经的目标奋斗下去?

晚上,他会在纽约的哈莱姆区闲逛,混在曼哈顿大大小小的爵士乐俱乐部里,在曼哈顿的咖啡厅和朋友讨论诗歌,谈论音乐,喝得伶仃大醉,与人闲谈,交朋友,更不用说是在纽约他才结识了后来一同被成为垮掉派代表作家的朋友们,就连“垮掉派”(Beat Generation)也是他伶仃大醉时在时代广场从一个流浪汉那里得到的灵感。

如果知道人生无望,你是否还会朝着曾经的目标奋斗下去?

▲杰克·凯鲁亚克在Seven Arts 咖啡厅讨论诗歌

如果不是在纽约,他不会遇到他的朋友Neal Cassady也不会有从纽约到芝加哥、洛杉矶最终到达墨西哥城的旅行,更不可能有之后被一代人奉为圣经的《在路上》。

现在生活自律、克制的松浦弥太郎年轻时还曾效仿杰克·凯鲁亚克辍学去美国流浪;嬉皮士带头大哥鲍勃·迪伦也是受到杰克凯鲁亚克等垮掉派作家的影响。

如果知道人生无望,你是否还会朝着曾经的目标奋斗下去?

▲左:Neal Cassady 右:杰克·凯鲁亚克

如果不是在20多岁的时候来到纽约,这个年轻人肯定不会成为杰克·凯鲁亚克。一座城市对年轻人的影响不是在几年内以结婚不结婚,年薪多少就能判断的。

◆ 找到一个兴趣

如果说有一天你周围没了朋友,少了亲人,你能不能专注于自己,找到一件能让自己沉浸其中的事去做。对于我来说,可能是写作,对于凯鲁亚克来说应该是爵士乐。

上世纪四十年代,爵士乐风靡纽约,杰克·凯鲁亚克和朋友艾伦·金斯堡常常会在爵士乐俱乐部里消磨时间。甚至于,他的“自发式写作”也是源于爵士乐中的即兴演奏,包括作品中的标点和断句节奏感也都多少有爵士乐的影子。虽然人们认为他是一个作家,但他成为一个作家却是源于爵士乐这一个爱好。

如果知道人生无望,你是否还会朝着曾经的目标奋斗下去?

他会在爵士乐的伴奏下朗诵自己的诗歌,兴致好的时候直接扔了诗稿去演唱,会和好友一起在家连续听几个小时的音乐,还和一些爵士乐手有过合作。对于他来说,爵士乐带给他就是一种极致的尽兴,所以在读《在路上》的时候,你感受到书写的流畅和如实地的兴奋。

在《在路上》里有这么一段:

“我喜欢狂野的威士忌,我喜欢周六大棚里疯狂的音乐会,我喜欢次中音萨克斯管手为女人发狂,我喜欢兴奋的演奏,着迷的摇摆,如果要用石头砸死我的话,我愿意被砸死,我愿意被后巷的音乐激动死……”

如果知道人生无望,你是否还会朝着曾经的目标奋斗下去?

▲杰克·凯鲁亚克和朋友们在录制爵士

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对爵士乐和生活的喜爱,不可能写出这样的句子。至少,我写不出来,我甚至不知道还能对什么东西产生如此巨大的热情。所以,当大部分人读了他的文字,才会被这种对生活的兴奋和热情所感动。

如果你出生在一个经济正在衰落,朝不保夕,明天也许就要进战场或许你就会因此送命的时期,你会如何生活?那一代的美国年轻人看不到未来,曾经的美国梦是拥有大房子、车、狗以及漂亮的老婆,但经历过大萧条和二战的美国年轻人看不到那样的生活,与其努力成为一个公司的小高层还不如喝酒抽烟泡妞。

◆ 试着专注

杰克·凯鲁亚克用三周时间写出《在路上》,敲击键盘时手指会因为过度兴奋而颤抖,为了抓住转瞬即逝的灵感他服用安非他明等药物来保持体力以不间断写作。

如果知道人生无望,你是否还会朝着曾经的目标奋斗下去?

《在路上》是他一本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虽然书里的主人公过的是放荡不羁的生活,但我一直还是记得他对于普通人的善良和对生活的热忱发自内心地向往。

大学因为和橄榄球教练发生争执,便放弃了学业。他无聊的时候就在街上看来来往往的人群,没钱了,就去纽约附近的康涅狄格州打工,给车加气,后来参加过海军,因为精神问题被退回,最后才又回到纽约开始写作。

如果知道人生无望,你是否还会朝着曾经的目标奋斗下去?

由于采用非常口语化和颠覆性的写作方式,《在路上》这本书花了六年时间才被同意出版,而因为《纽约时报》的一则评论,这个不顾未来的年轻人一夜成名,有了钱,买了房子,成为了自己年轻时不愿意成为的人。

“我一辈子都喜欢跟着让我觉得有趣的人,因为在我心中,真正的人都是疯疯癫癫的,他们热爱生活,爱聊天,不露锋芒,希望拥有一切,他们从不疲倦从不讲平凡的东西,而是像奇妙的黄色罗马烟火那样不停地喷发火球、火花。”

如果知道人生无望,你是否还会朝着曾经的目标奋斗下去?

这是《在路上》里备受推崇的一句话,我自己也很喜欢。但没有几个人能像他一样生活,没那个环境也没那个勇气,我也做不到。但我只希望能够像他一样找到一件自己喜欢的事,让自己专注,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做好,即便是孤身一人也不会不感到孤独和无聊。

他用一生去找属于他自己的路,你的路会是什么样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