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之战南宋本没有应沦亡,为什么宁愿跳海也不愿殊死一搏?

雨后冬季

史载:公元1279年2月,南宋残军与元军在广东新会崖门海域(今属江门)展开了一场历时20多天的激烈大海战,双方共投入兵力50多万参战,共调集2千余艘战船,最终宋军基本全军覆没,战船被焚毁、撞沉殆尽,海上浮尸多达十万余,海水尽赤。见大势已去,丞相陆秀夫背着幼帝赵昺投海自尽,随后有数万皇亲贵戚、文武官员、残余将士、南宋百姓追随他俩蹈海殉国。南宋灭亡。

有学者说,南宋的终结,不是简单的王朝更替,而是传统华夏文明的一场惊天浩劫 、一次大沦亡。

说南宋军民宁愿跳海也不愿殊死一搏,这样理解是片面甚至错误的。

面对残酷追剿南宋残余势力的元军,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陈宜中、李庭芝、姜才等人都率众进行过殊死抵抗,并予元军以巨大的杀伤。南宋军民拒不臣服,激怒了元世祖忽必烈,他清楚的知道:流亡海上的南宋小朝廷一日不亡,南宋军民的抵抗就一日不会停息。他派遣塔出、李恒、吕师夔等将领率步军翻越大庾岭,遣忙兀台、唆都、刘深等率舟师浮海,准备水陆并进,双管齐下,彻底剿灭漂流闽粤海上的小宋廷(史称“行廷”)。

元军在福建泉州击溃了宋将张世杰的部队,张世杰失利后,护卫端宗赵罡逃亡秀山,后又转往珠江口外的井澳。景炎三年(1278)4月,漂泊海上百余日的小皇帝赵罡病亡,年仅11岁。他的弟弟赵昺即位。帝昺当上皇帝时刚刚满8岁。

忽必烈派投降蒙元的南宋名将、绰号“九头鸟”的张弘范率重兵征讨岭南,一举消灭了盘踞在广东的数十万宋军,百姓也死难多达十余万人。面对元军的穷追猛打,帝昺一上位就开始了流亡生涯,后来他逃到了广东新会的崖门海域,被元军水陆重重包围,张世杰等人结成船阵,拼死力战仍不得脱,见大势已去,丞相陆秀夫只得背着帝昺蹈海自尽。十余万军民宁死不降,也先后投海自尽。如果这些人不愿抵抗,怎会有如此巨大的伤亡?只不过宋军力不如人、屡战屡败,打不过凶悍的元军罢了。

史载,崖山海战结束前,随赵昺和陆秀夫一起跳海自杀的人多达十余万,但这些人大都是皇亲贵戚、文武百官、知识精英,其中普通士兵却很少。在赵宋极度崇文抑武的国策影响下,或民族意识没有觉醒之时,士兵们对南宋朝廷的忠诚度与归属感是很低的。或许,这些待遇不高的宋军士兵们觉得既然自己能在元军中获取较高的地位和身份,那么,有什么必要替赵宋朝廷拼命呢?于是,不愿卖命、集体哗变、归降元军的宋军士卒极众。

在军事上,元军进入中原特别是进入江南后,战力有所下降,但大批宋朝降军的加入,又弥补了这种颓势,相比之下,宋军虽节节抵抗,但战力全无,战绩更是不堪,所以南宋的彻底覆亡已是无法避免之事了。


【写作答题不易 严禁剽窃】【插图源于网络】


铁马冰河wu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于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相关问题。


我觉得题主这个问题问得挺好笑的,因为崖山之战的时候,宋朝已经是基本没有陆地领土、只能流亡海上的一个小朝廷了。除非他们能南下到南洋,打下马来群岛作为复国的根据地,否则这个时候的宋朝朝廷就只能是归西或者投降了。


南宋最后一任宰相陆秀夫,在崖山之战前,是这么勉励大家的:
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兴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为国邪?”

陆秀夫的话,凄凉、悲壮,但是他也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那就是南宋的家底真的已经快完了。看到了吧,这就是崖山之战以前,大宋的实际情况!只有几万兵马,还有一个勉强可以维持得住的的行政机构!

临安早就在三年以前就被拿下,小朝廷只剩下崖山这最后一个据点了,就连皇室子孙,也只剩下赵昺这一个宗室了!等到赵昺一死,就再也没有一个能拿出来立为皇帝的人了,这样的王朝不灭亡,还能怎么办呢!

顺便说一句,汉人的血性,在崖山之战的结局中得到了最悲壮的体现:
陆秀夫走卫王舟,王舟大,且诸舟环结,度不得出走,乃负昺投海中,后宫及诸臣多从死者,七日,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

无意翻译,不忍翻译。只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一段历史,现在竟然没有官方愿意提起。



青言论史

不想当亡国奴,宁可选择殉国。

1279年初,四川合州钓鱼城降下大宋旗帜。在钓鱼城投降的同时,元军探明南宋小皇帝的藏身之所,大举进攻厓山。为了防止宋帝逃脱,元张弘范命令舟师阻塞出海口。



此时张世杰的南宋水师尚有战船千艘,令人大惑不解的是,他竟然战船一字型排开,抛碇入海以固定,船与船之间用大索固定相连,南宋小皇帝的座船居中。这种布局不合常理,船船相连,一旦落败,很难全身而退,乃是兵家之忌。看来张世杰的真实意图是赌上一把,赌赢了乃国家之福,因为中国虽大,这支最后的舰队却没有落脚之处了。

可惜,他最后赌输了。二月六日,元军水师从南、北两方向夹击宋师,张世杰腹背受敌,胜负已判。眼看大事已去,张世杰派人前去接小皇帝,打算逃往外海,然而陪在小皇帝身边的陆秀夫坚决不肯走。张世杰只好自己割断绳索,带着十六艘船突围而出。眼看着南宋最后的舰队正在毁灭,陆秀夫宁死不当俘虏,他先把自己妻儿推入海里,转身看着小皇帝,以沉痛的语气说:“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不待小皇帝回话,他就为小皇帝做好决定了,不管赵昺愿不愿意,一把抓住他,往背上一背,跳入冰凉的海水中。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就此瓦解。

张世杰突出重围后,得悉小皇帝死讯,万念俱灰,叹道:“我为赵氏,亦已至矣,一君亡,复立一君,今又亡。我未死者,庶几敌兵退,别立赵氏以存祀耳。今若此,岂天意耶?”说罢坠入大海,结束自己的生命。无论张世杰死不死,都于大局没有任何影响。他以殉国的方式践自己的人生信念,死得其所。

俱往矣,往事越千年。只是在发黄的史册中,我们依稀看到厓山谢幕的那一刻,波涛怒吼,风雨苍茫。


君山话史

在搞笑吗,这种说法不对,事实是崖山海战失败,南宋被逼的走投无路,陆秀夫才背着刚满8岁的小皇帝跳海而死,还有就是关于十万军民为南宋殉葬一说,也存在着一些误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回顾一下这段历史。

崖山海战,南宋的最后一战,南宋灭亡。1276年2月4日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俘5岁的南宋皇帝恭宗。南宋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连续拥立了两个幼小的皇帝(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元军对小皇帝穷追不舍,不断逃亡至南方,经过香港,端宗因病逝世,而另立幼主,逃至新会至南海一带,文天祥在海丰兵败被俘,而后发生了崖山海战,南宋军队打败,几乎全军覆灭,小皇帝被围在小岛上,走投无路的陆秀夫背着小皇帝一起跳海而亡,南宋彻底灭亡。因此,可知南宋军队是在殊死一搏后,被迫跳海自杀。

10万南宋军民跳海殉国,别闹了,事实并非如此。崖山海战,南宋军队10余万军队大败,死伤无数,而最后选陆秀夫背着皇帝跳河自杀,随后,后宫以及大臣们也有很多人选择了跳海殉国,人数远没有10万人,之所以有10万人殉国,是一种对史料误读。史料是“陆秀夫走卫王舟,王舟大,且诸舟环结,度不得出走,乃负昺投海中,后宫及诸臣多从死者,七日,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这是十余万人中,大部分是战死的南宋士兵,并不说所谓的自杀殉国。

总之,只要南宋还有一线生机,陆秀夫也不会背着小皇帝跳海自杀,因此不存在着南宋放弃了殊死一搏的说法,这种说法是对崖山海战战死的将士的不尊重。各位,你们说呢?


密探零零发

提问者的这样的问题很幼稚,你心目中的殊死搏斗是你自己理解的单挑吧。

先不说崖山之战本就是走投无路了,知道古代的士大夫气节吗?特别是在重文抑武的宋代,文人更是不愿意受辱的,你要去单挑死了还好,被俘了怎么办?对古人来说那是奇耻大辱的。何况还是代表一个国家的一国之相,所以能选择的就只能是要么投降要么以身殉国!


妲己60

据我所知道的,应该是张世杰率领的军队已经全军覆没了,剩下的十万人都是随军的家属,皇族和民众,应该都是老弱病残了,他们是无法同如狼似虎的元军抗衡的,他们也不愿意受辱做亡国奴,并且在陆秀夫的榜样下纷纷跳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