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與文旦的藝術美來源

西施與文旦的藝術美來源

張旭東 西施

西施壺與文旦壺究竟有沒有連理關係未曾考證,但她們至紫陶藝人創造來世以後,她們豔麗的色彩、豐滿俊秀的體態、完美實用的功能以及流傳亙古的美麗傳說,一直是愛好紫砂藝術的人們愛不釋手的靈物。

一、西施壺西施是春秋戰國時期越國的浣沙女,其天生麗質、嫵媚動人,真可謂一笑傾人城,再笑傾人國啊!有詩云:秀色掩古今,落花羞玉顏。浣沙弄碧水,自與清波閒……

宋朝詞人蘇軾也曾詠到:欲將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蘇軾在這裡把西施和人間仙境西湖相媲美,可見其深入人心的美好形象,成為多少文人墨客筆下的感慨.嘆詠,也為後人留下了生動的藝術創作題材。

1、物與人思

在完美生動的題材中,紫砂藝人們通過世代的傳承,以及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使一把實用紫砂器裝點出讓人聯想綿綿的千古情節。我們的藝術創造者們,總想把生活中最美好的東西呈現在世人面前,讓熱愛生活的人們盡情的享受生活,盡享藝術創造的成果,同時"她"也在開啟你的想象,愉悅你的身心。俗話說:情人眼裡出西施。如果你熱愛生活,熱愛紫砂藝術,那麼相信每個人的眼中都會有自己的“西施”。

2、開啟靈感:

(1)美乳

西施壺的主體壺身,演繹的浣沙女豐滿誘人的美乳,在渾如一體的截蓋上方,紅暈點綴的乳頭,展現出少女般的至純至清。中國美女代表式的櫻桃小口做流嘴,即形象而又實用,在紫砂壺中可圈可點的獨特倒把,又寓意著美人美髮飄逸的動感。

(2)美臉.

壺的主體壺身,猶如那粉潤圓秀的臉頰,櫻桃小口般的流嘴微啟欲說,截蓋上高貴的發冠作為的子,典雅的髮髻裝扮出倒把,更顯得成熟與華貴。

西施與文旦的藝術美來源

吳錫初 全手文旦

二、文旦壺

有人把文旦壺當作西施壺來稱謂,她們究竟有沒有聯繫未曾考證,但“她們”創意出的紫砂雌性化藝術我想還是有所共鳴的,文旦壺從“壺名”文字和藝術形象展現出不同的藝術效果。

(1)擬人化

翻查字典可得:文,柔和,外表,容態:旦:戲曲中扮演女性的角色。從文字中可知:文旦既是外表柔美的女性。創作者似乎在創意的過程中依然想把文旦壺比做貌美的西施。文旦壺銘有詞為證:何必鳳凰誇御茗,浣女詞前落日塵。松竹開三逕,花落鳥啼水自流。

相對西施壺的豐滿圓潤體態,那麼文旦壺所展現的則是窈窕修美的形姿,對於作者希望展現的女性化的柔美嫵媚,在這裡恰恰產生了共鳴。

(2)擬物化

有書記載:文旦“果之美味,江浦之橘,雲夢之柚。”那麼由此可知,文旦壺在這裡的創意似乎是水果柚的仿生器。文旦柚,金黃色,食之清甜甘酸,金黃色本身就是一種豔麗的顏色,而那成熟的果實清甜甘酸的滋味,就象女人的情感,含蓄而綿長。在這裡,一把紫砂壺的仿生態,也充分體現了女性化的柔美與靚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