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委外”红过一时 理财债券陷入停滞

银行“委外”红过一时 理财债券陷入停滞

2016年红红火火的银行“委外”,在经历了市场波动和政策规范后,2018年几乎陷入停滞。

多名受访的银行资管人士表示,今年债券委外投资只减不增,权益类投资也没有新的投放计划,仍在等待资管监管细则出台。

银行处于观望状态

“需要等银行理财新规落地,才能安心发新产品,现在基本都停着在观望。”某股份行资管部人士表示。类似看法在银行资管圈十分普遍。

银行的观望状态,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是老产品结束有压力。根据多名银行资管人士反馈,监管非正式要求银行存量不合规产品(包括没有净值化的)每年压降三分之一规模。实际操作中,老产品投资的资产到期后,不能再投资新资产。

观望的另一方面压力,来自新的产品究竟怎么设计,怎么发行,系统如何改造升级,市场接受程度如何。

上述城商行资管部高管坦言,对于中小银行,系统改造少则几个月,多则可能跨年。据他透露,目前该行正在使用的是一家股份行开发的系统,还是基于预期收益率产品的基础。若新系统采用外部开发,需要一定时间磨合,短时间内一定发不出净值型产品。

债券委外规模收缩

以某华北股份行为例,据其资管部人士透露,目前该行现金管理类产品的债券投资几乎都由本行“操刀”。

据一名华东股份行资管部人士的说法,债券委外规模收缩有多重原因:一是外部券商或基金管理人的业绩不尽如人意;二是资管新规明确了债券投资杠杆率、嵌套等问题,通过债券委外做高收益的动力被消除,且出于合规要求,一些银行为应对监管检查或自查后进行了主动调整。

委外业务自2015年兴起,大背景是银行理财的预期收益率模式,即银行兑付给客户固定收益,因此银行委外也要求外部管理人提供固定收益;即使最终收益不达预期,不少非银管理人也会通过各种形式辅助银行“躲过”风险暴露。

随着资管新规要求所有资管产品净值化,银行在新的委外业务中,也开始明确要求管理人提供净值化管理。

“公募当然没什么影响,主要是私募基金和券商资管计划,之前大部分券商集合产品用的也都是成本摊余法,和银行理财其实差不多。现在双方的系统都需要改,涉及的工作量很大,而且波动方面也还需要磨合。”某券商资管人士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