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星點鬥,中狀元之後,孟郊“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中狀元著紅袍

帽插宮花好啊好新鮮

我也曾赴過瓊林宴

我也曾打馬御街前

這是黃梅戲《女駙馬》中的耳熟能詳的選段,了了數字已把中狀元后的驕傲榮光及皇家待遇寫得一清二楚,但這畢竟是戲曲的文學創作,只是道出了表面風光的狀態。不算最能體現中狀元之後狀元郎的心裡狀態。

如果論最能體現中狀元后心裡變化的,當屬唐代詩人孟郊於貞元十二年(796年)進士及第時所作的一首七絕《登科後》: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此詩創作於孟郊46歲之時,當時的他奉母親之命第三次赴京參加科舉考試,終於進士及第。放榜之日,孟郊喜不自勝,當即寫下此詩。著實抑制不住愉悅得意之情,以馬蹄的飛快奔馳來體現。

魁星點鬥,中狀元之後,孟郊“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明代 琺華春風得意圖罐

觀復博物館藏

你的眼前似乎浮現當年他春風得意、神采飛揚,策馬奔馳於春花爛漫的長安道上的情景。你要感覺他不夠低調,轉頭想想“范進中舉”的近乎瘋癲的場景,你也就感覺沒什麼了,因為進士及第的級別可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了。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要經過鄉試、會試,才能進入殿試,殿試中通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科舉殿試時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可見進士的分量。而這進士及第的三人中,第一名就是大家所說的“狀元”了,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

封建社會通往仕途之路除了少數官家子弟通過世襲或舉薦獲得,普通人的路線只能是循規蹈矩,按部就班的讀書參加科考,“中狀元”是當時讀書人的終極夢想,不管緣由是於公為民還是於私為已,所有人都想借此途徑一步登天達成心願,但是真的到了“進士及第”中了“狀元”就從此走上康莊大道了嗎?不盡其然。

據現有史料統計數據,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 (1904年)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止,在這1283年間,可以考證的榜數為745榜,共產生了592名狀元(一說504人),加上其他短命政權選考的狀元以及各代的武狀元,中國歷史上總計文武狀元為777人。

在這七百多位狀元郎中,雖然選拔了一大批優秀的有真才實學的治國安邦人才,構成了統治集團從中央到地方官僚隊伍的中堅支柱,比如文天祥、郭子儀、柳公權等。但平庸之輩也不在少數,他們高中狀元后,一事無成。例如唐代昭宗光化二年(899年)狀元盧文煥,喜歡到處遊玩,生平常以宴筵為急務,後來無所作為、窮苦潦倒,不知所蹤。更有甚者,投降叛軍,誣陷諂媚,被史書稱為“奸邪小人”。如投降金兵、助紂為虐的北宋狀元莫儔[chóu]。更多的狀元,為官一任,了無政績,終生平平。

以上數據和實例表明中狀元之後,風光無限只是剎那,那些有所作為和被人銘記的絕大多是為國為民,奮鬥不止的人。不可否認,十年寒窗甚至更長時間的付出和艱難,一步步走到“狀元”之位的不易,但恰是如此,更應時時自省,時時珍惜,方不辱沒其名。

新展

展覽名稱

金榜題名·必定如意——古代文房器物展

展覽時間

2018年5月22日—2018年6月10日

展覽地點

觀復博物館(北京)· 工藝館

魁星點鬥,中狀元之後,孟郊“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魁星點鬥,中狀元之後,孟郊“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銅魁星點鬥像 清早期

此立像魁星和書生雙雙立於雲形底座之上,書生衣帶飄逸,魁星從右側探身出來,面部猙獰,其狀如鬼。魁星本指斗魁,是北斗星上四星(天樞、天璇、天璣、天權)。鬥為眾星之首,魁又是鬥之首,且古人認為魁星主文運,因此以魁比喻狀元。

自宋代起就記載民間有文人流行在七月七日或七月初拜魁星,也有說七月七日是魁星生日。這個習俗曾廣泛流行於東南沿海一帶,特別是閩、浙、贛地區,有建魁星樓、魁星堂、供奉星神塑像,甚至給魁星加以“帝”的尊號進行祭拜的活動,可見魁星在文人心中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