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脾氣不是不好,你只是想要安慰

“老師,他說他不愛我了,讓我別再煩他,他非常憤怒的指責我過去做的一些事情

,甚至還罵了我。我是真的沒有希望挽回他了麼?我感到很絕望。”我的來訪者小朵在電話裡這麼跟我說。

我說“”。

“怎麼可能呢老師,他說他不愛我了呀,而且他對我特別兇,他要是愛我怎麼會對我兇呢,他從來都沒有這麼對待過我。”小朵很詫異。

因為他對你有憤怒的情緒,情緒的背後是需要。”我回答道。

你脾氣不是不好,你只是想要安慰

愛的反面不是恨,是漠不關心,如果一個人說我恨你,就是在說我需要你,如果一個人對你憤怒,那麼他就是在吶喊的告訴你,我需要你。

你有沒有想過憤怒是什麼?

我們很多人的邏輯是,當一個人對我憤怒的時候,我會本能的覺得是我的錯,是我沒做好,所以才讓他如此生氣。自己會自責,會難過,會害怕。

他為什麼要拿你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呢?你的錯,為何讓他如此反應激烈,而別的人卻熟視無睹呢?

憤怒是一種強烈的需求。我對你憤怒,是因為我想從你那裡要,想從你那裡拿走一些東西,以得到滿足。我有多憤怒,其實就是有多需要你。需要你在我身邊,需要你陪著我,在意我,關心我。我對你發這些火,只不過是想指責你為什麼沒有做到。

這就好比分手的戀人憤怒的指責對方所做的事情,其實就是在控訴對方的傷害,情緒的背後他想表達的是,我那麼愛你,在意你,可是你傷害了我,我的內心是很難過的,你能不能安慰安慰我,撫平我內心的傷口,不要再讓我受傷了。

人類是奇怪的東西,既然如此需要被愛,被抱抱,被看見,為什麼不能直接說“我需要你來關心我、愛我,不要傷害我”,反而要用一種反面的、推開的方式來表達呢?我很需要你,這是一個事實,卻很難開口說出。

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01

因為“需要”這個詞給別人帶來的印象是弱者才需要別人。

一旦我承認了我需要你,這意味著我比你低,如果我開口表達我的需要你不滿足我,我就覺得自己很差、不值得你對我好,如果你滿足了我,也許你並不是真的想滿足我,你只是出於某種目的或者不耐煩才做到,索要來的就沒有意義了,那感覺就像是乞討一樣,即使我得到了愛,我也沒有尊貴感。

其本質就是不安全感:如果我不能在心裡層面上比你高,我就是危險的。萬一你拋棄我呢,你傷害我了呢,這不是很挑戰我的原始安全感嗎?

02

我需要你,也意味著,你可能不會滿足我。當我需要你而你卻不滿足我的時候,我的自尊心就會受到重挫,我害怕你拒絕。

於是,我不能直接要,我只有通過憤怒的方式,來讓你知道你做錯了需要改正,好滿足我。或者通過假裝不需要來告訴自己,我不在乎。實際上是一種自我的麻痺。

憤怒是一種保護,是對於外界可能面臨危險的一種本能防禦。會讓人感覺自己強大一些,憤怒的人,都是企圖用情緒來壓迫對方。因此從感受上來看,憤怒是把自己抬到了比對方高的位置以自保。

如果我們看到了自己或別人的憤怒,一定也同時看到了恐懼。撥開憤怒外衣的時候,被拋棄、被傷害的恐懼就會呈現出來。

這是一種很深的不值得感,雖然我在要,但是我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滿足,如果你去審視自己內心,你會發現,憤怒與抱怨的背後,有一種難以言表的壓抑和悲傷,無處安放。

其實很多矛盾,尤其是親密關係的矛盾,都來自於我們不能直接表達自己的需要,甚至是不能覺察到自己的需要。

我們太習慣於不表達需要,因為表達需要意味著受傷、被人拒絕、不被滿足、沒面子。

這源於我們有太多不被滿足的經歷,在過去的體驗中,我們被人拒絕過,被否定過,傷心過,於是害怕,脆弱,就在自己的需要外面加了一層保護膜。

你脾氣不是不好,你只是想要安慰

成長就是褪去這層保護膜,做真正強大的自己。

真正的強大就是,我表達需要,但我不會受傷。有表達就有不被滿足的概率,表達本身就是一場賭博。得到很好,失敗也無需覺得受傷。

表達也具有另外一個意義:讓別人更容易理解你,也就可以更容易滿足你,而不是告訴他“我對你憤怒是因為我需要你“這恐怕需要他看了這篇文章才可以理解你的意思。我表達我的悲傷,分析我內心深處的孤獨,脆弱和無助。當我能一致性的剝開我的感受並向你表達的時候,我表達的感受越深層,我們的鏈接就會越深。

我把悲傷留給你,讓你來懂我,我就不會再有憤怒。

我把悲傷告訴你,我希望你可以鼓勵我安慰我,抱一抱我。

我們不鬧了好不好。

我需要你。

我愛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