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远程视界陷生死局,远程医疗租赁之惑该如何破解?

独角兽远程视界陷生死局,远程医疗租赁之惑该如何破解?

早在2012年之前,远程视界就活跃在医疗租赁行业里,这时候的远程视界并未有多大的名声。远程视界名声大噪时间节点在2016年期间,依靠营收60亿元,业务遍及乡镇卫生院和卫生室等达到30000家,一跃成为远程医疗行业的独角兽。而在事故发生之前,远程视界还活跃在“2017未来医疗100强”论坛上,期间还荣获“年度创新企业奖”,至此,远程视界给人留的印象还不错。

但上面这些消息逐渐颠覆了人们对于远程视界的认知。让人唏嘘的同时也在思考,远程视界到底如何兴起?又遭遇了什么变故?什么样的远程医疗租赁模式才算好的?

远程视界的“模式诱惑”

目前资金链断裂是压垮远程视界的最后一根稻草无疑,但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外界曾猜测,远程视界的商业模式像是庞氏骗局,类似于现金贷款模式,给予没有偿还能力的用户提供贷款,从而导致资金的断裂。这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完全正确。任何商业模式都有风险,涉事者远程视界董事长韩春善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你不跑快可能就被落下,要跑快,就有风险”。

对于供货商而言,这是一个去库存的机会,资金由远程视界垫付,供货商唯一承担的风险在于平台破产,因而这是一个不错的买卖。

资金链断裂,远程视界陷入快跑危机

但现今,远程视界资金链已经断裂是事实。韩春善事后总结:“远程视界周期短垫付款压力大,发展过快导致一些风控措施没有及时跟上。”

当然,远程视界资金链断裂的原因不止这些,公司发展后期团队膨胀太快、高层懈怠、内部管理混乱、行业烧钱烧不出用户等,都是远程视界资金链断裂的潜在原因。

远程医疗之惑:市场、技术

目前,就算远程视界能摆脱危机,其日后远程医疗之路仍不平坦。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这个市场拥有巨大的市场前景无疑。据了解,在国内需求和各种因素的推动下,我国远程医疗产业链已初具规模。数据统计,我国远程医疗市场规模已从2012年的19亿元增至2016年的37亿元。不过虽然远程医疗一片大好,但应用效果却不尽人意。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互联网能解决传统老百姓看病难的诸多痛点,不过落实到互联网+医疗上,事情却并没有人们想象当中那么美好。

从上面宏观的三个角度可以看出,互联网+医疗在前景大好的同时也伴随着不同的痛点,远程视界前方路途依旧很坎坷。

要摆脱当下困境,远程医疗租赁平台们需稳扎稳打

对于互联网医疗行业而言,风口还未过。有关数据显示,到2020年,我国大健康产业总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以上,所以即使独角兽远程视界出现了资金链短缺,我们也不能就此看衰整个远程医疗行业。因此,在远程医疗租赁行业不少交易环节尚未成熟的前提下,稳扎稳打或许才是远程医疗的出路所在。

其二,多途径营收遐想很大。远程医疗租赁行业比起挂号和轻问诊,能更深入到医疗核心,参与到诊疗环节。目前不少厂商、银行、独立第三方租赁公司都争相进入到医疗租赁领域,正是基于医疗租赁行业产业链带来的遐想。设备租赁、招商加盟、会员制健康管理、互助保险、大数据等收入渠道一定程度上能解决远程医疗租赁平台收入结构过于单一的问题。

其三,技术仍是远程医疗租赁行业的核心。目前远程医疗租赁行业之所以运营存在困难,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用户支付和产品定价上存在的障碍。据了解,远程医疗还未纳入医保,究其原因在于各地医保体系相差太大,报销比例、保障范围、技术缺口不统一,都是远程医疗要解决的问题。

其四,城市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诊所、药店,以及乡镇卫生院等单体机构会是远程医疗租赁行业业务风险最低的地方。这些机构使用的设备偏小型,因而回款周期会更短。

总之,远程视界陷入生死浩劫的同时,也引发出人们对于远程医疗设备租赁模式的探讨。但不论如何,在远程医疗设备租赁诸多痛点尚未解决之前,平台需努力提高风控能力,并增加营收途径,走稳扎稳打的路线,才有可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