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留下的智慧,千年不曾看懂的《道德經》2

老子留下的智慧,千年不曾看懂的《道德經》2

第二章:天然道德

本義: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通述:

世人都能夠發現美好的東西,並認為他們美,是因為他們拿自己厭惡的東西做了參照;世人都知道應當完善自身的不足,是因為他們發現了自身的不足,所以,這世間,很多東西是正反相應的。但這美與善,也是相對應的,而這美與善之中,唯獨卻缺了真,不失道者,自為真。

但這時候,我們無法分辨什麼是真,什麼是不失道時該怎麼辦?真,即為天然道德,什麼是天然道德?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具體如何理解?就是萬物不用鼓動號令,便會自然生髮(生),萬物長成卻不只為自己(長),努力獲取卻不持而不放(收),能夠懂得功成身退(藏),到最後,因為他的不佔所利,所以反而這些所利不會離他而去。

 

老子留下的智慧,千年不曾看懂的《道德經》2

第二章也是《道經》的前言和導引部分,由身邊現象引出隱藏在背後的規律,即天然道德。

一切美與善,都是惡與不善的相對的,正如高和低都是相對的一樣,如果你要把一個長杆子變短,你只用拿一個更長的杆子和他放一起就可以了,所以,這一切表面的認知,都不是真正的天然規律,就像美和醜一樣,都是後天被社會道德所教育引導的結果。

那麼,我們如何理解這樣的天然道德?最初的聖人之所是聖人,並不是因為人們受教育說,那是聖人,我們要跟隨,而是他懂得按規律辦事,人們才效仿他。這一切,都不是被教育和洗腦的結果。那麼,聖人所遵循的又是什麼規律。是生長收藏。

在這裡,開始揭示宇宙間所存在生長收藏的規律,並且在《道經》一書的前言一結束,就開始具體講解生長收藏的規律。藉助於生長收藏的發展規律,來講解天然道德的自然而然性,用來和下文中要講到的社會道德做區別。

釋義:

惡:厭惡

不善:不足,缺點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有和無,難和易,都是相互生成的。

長短相形:長和短,都是在比較之中,才顯現出來的。

高下相傾:高和低,都是相互對立而存在的。

作:生髮,起始。

辭:言語鼓動。

有:自我佔有(指只為自己)。

持:拿在手裡不放開。

居:佔據。

作例:

天然道德,也就是自然道德,指兩方面,一方面,是指自然規律中的生長收藏,也就是天道,另一方面,還指人性規律。也就是未接受社會道德所引導的天然人性,也叫人道。

天道是不分善惡的,如李世民,殺兄害弟,不孝不倫,但仍然能功成名就,是因為他善於利用規律,規律本身只是個名字,不分善惡正邪。我們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與這個人的道德品質沒有關係。

古今一直以來,都給“道德”二字與人的精神品質捆綁在一起,更與當時的思想價值觀綁在一起。不停地強調否合某種道德品質的人,就會得到上天的幫助,不具備某種思想品質的人,就會失去上天的幫助。

那些古代傳說中的明君賢王,除了人們裝聾作啞地選擇性失明,美其名曰“為尊者諱”為,有幾人符合千年以來的儒家道德規範的?但這樣絲毫不影響他們成功成名,達到目的。原因是,天道無情,不為堯存,不為紂王。它安自己的規則運行,不受世間社會道德的左右。

但世間的社會道德,如同儒家學說,總想讓天道替他背書,所以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扭曲成了思想品質或社會價值方面的“道”,而本來的“道”,是指規律。意為,能按規律辦事的人,自然會得到更多助力,不按規律辦事的人,將會失去這些助力。

因此,在百家學說盛行之時,強調天然道德的重要性,是希望人們的思想不被社會道德學說所扭曲,能夠遵從天然道德去掌握世間規律。在批判社會道德之前,先拋出了天然道德。

在講天然道德時,重點提出了“不言之教”,什

麼叫不言之教?就是當你隨地亂扔垃圾時,有個人往前走幾步,將垃圾扔進了垃圾筒裡,不管你會怎樣做,你都會自然認為,對方做得是對的,並且會引導一部分人,也去那樣做。

老子留下的智慧,千年不曾看懂的《道德經》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