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帶領鄉親種植苜蓿 3600畝鹽鹼地5年變良田

他帶領鄉親種植苜蓿 3600畝鹽鹼地5年變良田

任虎在苜蓿地裡勞作。

最後一片割過的苜蓿打好捆,已經是夜裡12點以後了。為了看苜蓿,任虎沒打算回家,他揉了揉痠痛的胳膊,疲憊地趴在打捆機的方向盤上,很快就睡著了。

幹過運輸,進過私企,辭去穩定的工作後進行創業……“等我老的時候,再回過頭來看,自己也很欣慰。”任虎說,這和錢的多少恐怕沒有任何關係,等有了更多的種植經驗,他要帶著家鄉閻良龍游村的村民一起幹更多的事情。

科學創業

不惑之年承包3600畝鹽鹼地

連下了2天的雨,6月9日放晴後,天空在白雲的映襯下顯得格外湛藍。富平縣張橋鎮甘井村,這片3600餘畝的苜蓿地,大片的紫花吸引著翩躚彩蝶,微風拂過。從某一個角度看,頗有草原粗獷之美。

不過,這裡5年前並非是苜蓿地,改變這片土地的是一個叫任虎的創業者。最初是一個朋友在甘肅承包了400畝地搞種植,給了任虎啟發。自己家鄉適合種什麼?任虎2012年專門去西農大,和畜牧學院專家進行過深度交流。西農大專家當時給出的建議是種植苜蓿,因為中國很多大的奶牛養殖場有百分之六七十飼草是靠外國進口;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價格較貴的進口苜蓿支持著中國奶業的發展。

2013年,任虎從朋友手上承包到3600多畝土地,地點在富平縣張橋鎮甘井村,這裡離自己家鄉閻良龍游村大概是半個小時的車程。土壤採樣讓專家專門看過,苜蓿對土壤的要求不是很高。“這個地方的鹽鹼地1999年改造過,墊了50釐米厚的黃土,原來莊稼都不太好好長。”

跑了很多大型奶牛養殖場,考察了種植苜蓿的前景。創業初期的任虎信心十足,儘管朋友們不是很看好,畢竟前期的投入很多是親戚朋友幫助和銀行的貸款,賠了可能就不是一個小數目了。

每天5點多,他從家出發到地裡,平均日工作時間12小時以上。多少年沒有犁過的地,土質很硬,任虎需要通過液壓控制高低、決定犁地的深度,這需要隨時調整,保證犁地的深度。這種技術活兒意味著太深了犁不動、太淺了又沒效果。

僅僅一星期多,太陽就把任虎曬得黝黑。“黑就黑吧,黑了結實。幹活就得下勢。”當時40歲,任虎覺得自己還很年輕,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上肥料的時候,汽車拉到地邊就自己親自上,從路邊一袋子一袋子硬扛到條播機上,任虎一天要扛20噸左右。

種植苜蓿有點像割韭菜,一年平均可以割四次,對任虎的這片地來說,分別是五月初、六月十五、七月底、九月初,當然溫度高的時候苜蓿自然長得快。2014年的時候,任虎的苜蓿地就達到了3600多畝,他是按照60畝地一塊標準化農田進行建設的。

當選村支書

帶村民共走致富路

第一年收割,任虎缺乏經驗,打捆時苜蓿水分太大,曾遭到退貨。一捆正常幹度的苜蓿20公斤左右,收割後如果晾曬不好、水分太大、內部溫度高,容易造成整捆的黴變,為此任虎專門買了測水分的儀器。

種植苜蓿的經驗也是一年一年積累出來的。正常情況下,任虎的苜蓿地一年大概能產1000餘噸的苜蓿,直接供應四到五個中大型奶場和當地周邊的小奶場。建庫房、上現代化的機械設備和噴灌設備,解決了很多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任虎的苜蓿地在2015年得到了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富平養奶山羊的人比較多,過來向我學習種植苜蓿技術,我都免費教他們。前年,兒子任豪從學校畢業後回到苜蓿地和我一起幹。”60餘戶養殖戶向任虎學習苜蓿種植,可能都是一個保守的數字。

親身感受了國家好政策對農業的支持,一直也想帶著家鄉龍游村的村民們一起幹點事情,畢竟荊山塬上的龍游村有著更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搞農業種植有著更廣闊的前景。也正因為如此,好的口碑和實幹精神,讓任虎今年當選龍游村的村支書。

“其實就想通過自己的經驗,帶著家鄉村民搞種植,大家共走致富路。”清晨走在雨後的苜蓿地裡,那種愜意和踏實,是任虎最享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