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米皮制作工艺探究(一)

乾州的锅盔岐山的面,

秦镇 的 皮子 绕长安。

说起米皮制作以前我们先来说说米皮用米的选用,秦镇米皮好吃但是却难做,内行人都知道这个米不是特殊的米,但是也不是高档的米。秦镇米皮制作中需要的米必须是特定的粗糙的籼米,秦镇米皮用产于沣河西岸的一种籼米制成,一般家里吃饭用的米可是绝对做不出来这样的米皮哦! 外面或者某宝上都有卖的,叫“凉皮专用米”,说白了就是放置时间长,失去粘性的籼米。

传统米皮制作工艺探究(一)

粳米与灿米的区别:

粳米:

北方主产粳米,用粳型非糯性稻谷制成的米,米粒一般呈椭圆形。粘性大,胀性小,出饭率低,蒸出的米饭较粘稠。按其粒质和粳稻收获季节分为以下两种:

早粳米:腹白较大,硬质颗粒较少;

晚粳米:腹白较小,硬质颗粒较多。

籼米:

南方主产籼米,用籼型非糯性稻谷制成的米。米粒一般呈长椭圆形或细长形。米质较轻,粘性小,碎米多,胀性大,出饭率高,蒸出的米饭较膨松。按其粒质和籼稻收获季节分为以下两种:

早籼米:腹白较大,硬质颗粒较少;

晚籼米:腹白较小,硬质颗粒较多。 籼米和粳米的营养成份和口感有着很大的差别。籼米的蛋白质含量超过8%,粳米只有7%;粳米的胶稠度要求大于70,籼米只要求超过60。因此粳米显然要比籼米粘得多。

传统米皮制作工艺探究(一)

米皮制作工艺:

在开始制作米皮前选料是比较讲究,要筛掉坏了的米。筛选过的米浸泡在水里至少两个小时(冬季6小时,夏季2小时),浸泡松软。

第一步,打浆

浸过水的米放在漏斗上,徐徐加水,一边放水,一边通过机器打成米浆。从磨浆机磨出的米浆既不能粗,也不能稀,粗细用手感觉应像如水淀粉一般。

第二步,烫浆

烫浆前要先烧上了一锅热水,将煮沸的开水缓缓的倒入盛有米浆的桶内,边冲边充分搅拌,使冲烫好的米浆温度稳定在45度左右,米浆的稠度要适中,用勺舀起米浆盛起,慢慢倒下,浆汁呈线状不能断。

第三步,摊浆

特制的笼屉铺上湿透的密实笼布,待米浆调好舀上一勺倒在笼屉上, 双手拿起笼屉,时高时低倾斜转动,使米浆厚度均匀,把米浆摊成圆形薄饼,直至摊满。

第四步,蒸制

蒸米皮,摊好的米浆放在沸水的锅上蒸上一两分钟便可出锅了,要看中间鼓出一个大包就算好,中途不能揭锅盖。

第五步,揭皮

取出笼屉,揭掉笼布,倒扣在桌面上,在笼布上洒一些凉水,使笼布与米皮分离,将笼布从米皮上撕开。这个过程动作要轻,为防止撕破米皮,按照这样的方法继续制作米皮,制好的米皮每张抹上生菜籽油少许,摞起备用。制作米皮的房子不能安装风扇,风扇吹了凉皮会变硬,口感不好。

第六步,拌制

米皮讲究的就是“筋、薄、细穰”。每天卖得米皮不得有剩余,都是按照食客多少来制作的,吃的人多就做的多。米皮放得时间长了就不新鲜了,吃时按需要量分别调味,放入用开水焯过的芹菜、豆芽,配以味精、蒜泥、酱油、精盐,特别还有香醋和辣椒油。调制好的米皮,白中透红,红里透香,红艳艳,香喷喷,薄而细,筋而柔,软而嫩,爽而凉,非常美味。

传统米皮制作工艺探究(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