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進學校整體的教學

大多數主張“以學代教”的學校,是因為教師的“教”並不比學生自己“學”更輕鬆、迅捷、徹底。這種做法雖有現實原因,但作為專業的教育者,卻應該做深刻的反思。因為教師是學生最直接的接觸者、聯繫人,最應該瞭解學生學習的困難和需求。

一名合格的教師,不應對學生學習時的困難、乏味視而不見,也不應不思改進。

那麼,應該如何改進教學?

如何改進學校整體的教學

首先要審視我們的教學觀念尤其是教學潛意識。校長和教師都贊同這樣的觀念:教學是培養人的活動,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學要生動活潑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但是,一旦進入課堂開始教學,這些觀念卻很難真正落到實處。其中,教師水平所導致的“有心無力”以及根深蒂固的“教學即傳遞知識”的潛意識,恐怕是最為主要的原因。

“教學即傳遞知識”的潛意識,反映在教學活動的方方面面,教學的關注點、出發點、目標都是知識。知識成為教學活動最醒目的要素,成為確定活動目標、制定活動進程、評價活動成效的核心依據和核心指標。重視知識雖然正確,但人們常常忽視一個重要問題,即知識傳遞給學生,是要為學生髮展服務的。所以,改進教學的前提,是要深刻反思:於“傳遞知識”之外,怎樣傳遞知識?為什麼要傳遞知識?真正把學生及其成長放在心中,將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作為教學的根本目標。

如何改進學校整體的教學

其次,改進教學的落實還在於“改進教師”,改進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意識和教學能力。教師得“有心有力”“手腦一致”,把轉變了的觀念真正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優秀教師的意識與做法,應該普及成為所有合格教師所應具備的水平。

一個合格的教師會確定學生“在哪裡”、有什麼樣的經驗、具備怎樣的水平;會根據學生的水平和經驗設計教學的起始點,引導、幫助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例如,特級教師俞正強為了使學生理解“過兩點只有一條直線”,他先幫助學生理解數學中“線無粗細”的概念。數學中的“線”與生活中的“線”不同,生活中的線“有粗細”,而數學中的線“無粗細”。學生在理解“線無粗細”之前學習“兩點一線”,只能機械記憶,數學學習就會成為無趣的任務。只有當教師從學生經驗處切入,幫助學生理解“線無粗細”,學生才能真正作為學習主體去理解它的本質意涵,體會到數學這門學科的神奇、有趣。

一名合格的教師,不會採取強制的、簡單粗暴的方式讓學生學習“難”的知識,但也絕不會因為學生學起來難,就任意削減知識、降低難度,讓學生體驗廉價的快樂。

教師不應消極等待學生的自發成長,而應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去自覺促進學生的發展。為此,教師要做“兩個轉化一個引導”,即:把教學要求轉化為學生自己的學習願望,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學生現有水平可以觀察、思考、操作的對象;引導學生從現有水平出發,經過自己的主動活動,達至教學目標所要求的水平和境界。其中,教學內容的轉化最為關鍵。

在教學內容轉化時,表面看起來快速的照本宣科,並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掌握內容,更不能通過活動讓學生得以發展。因此,將學生現有水平不能獨立學習和操作的內容,轉化為從學生能夠自主完成活動開始的一系列活動,從而縮短學生經驗與教學內容之間的心理距離,幫助學生體驗個人經驗與人類知識之間的內在關聯,使得教學內容的意義及其所蘊含的思維方式在活動中展現,併成為學生自己的經驗、體驗與知識結構。這樣的教學,是學生為主體的教學,不是把知識平移灌輸出去,而是把學生培養成有能力獲取知識、領悟知識學習的樂趣、創造美好未來的社會主體。

當然,這樣的教學,對教師要求頗高。教師既要心中有學生,更要能夠了解學生,瞭解學生的經驗、水平、學習方式;既要對學科結構有整體把握,又要了解教學內容的本質、內涵、關鍵特徵與典型變式;既要能夠把教學內容轉化為與學生有關聯的、學生能夠理解的有結構、有脈絡、有內在聯繫、有生命的活動對象,在教學內容與學生活動之間建立起關聯,更要在學生作為主體的主動活動中,發展學生認識水平、認識能力,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這樣的教師,是良好教學的需要,但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注和培養。(郭華)

如何改進學校整體的教學

郭華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教師》雜誌主編。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教育部課程教材工作委員會委員。

《中國教育報》2018年03月28日第5版 版名:校長週刊

如何改進學校整體的教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