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在身邊:記憶非遺——八月桂花遍地開,帶您走進大別山

非遺在身邊:記憶非遺——八月桂花遍地開,帶您走進大別山

“八月桂花遍地開,鮮紅的旗幟豎呀豎起來....”這是我最早學會的歌謠之一,孩提時代音樂課的課堂上,我們敞開嗓門,跟著老師一起學唱,那輕快而美妙的旋律貫穿我的整個童年時期。時至今日當我再看到這句歌詞,仍然會不由自主的跟著哼唱起來,思緒彷彿也會跟著它,又回到了故鄉,回到了那片無比親切的紅色土地,回到了那個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年代.....

非遺在身邊:記憶非遺——八月桂花遍地開,帶您走進大別山

1928年農曆8月,正是桂花綻放的季節,彷彿隨處都能嗅到桂花的香氣,在大別山地區,為了慶祝第一個縣級政權蘇維埃政權的成立,商南(今金寨)佛堂坳小學教師、共產黨員羅銀青根據縣委指示,創造了這首曲子,在這次慶祝會上第一次唱響起來,與會的群眾們都被它熱烈的情緒所感染,它歡快的曲調很快便在大別山的土地上流傳開來,隨後它又跟隨著紅軍的足跡,逐漸傳唱大江南北,成為蘇維埃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歌曲......

非遺在身邊:記憶非遺——八月桂花遍地開,帶您走進大別山

2001年7月,作家餘英茂來到了大別山地區所在的新縣,他採訪了92歲的紅軍失散人員周鳳山。餘英茂問她會不會唱《八月桂花遍地開》這首歌,還記得當年慶祝會的時間和情景嗎?周鳳山老人激動地連聲說:“會會會!會唱!你聽著啊!"老人於是一邊拍手,一邊唱了起來:"八月桂花遍地開,鮮紅的旗幟豎呀豎起來……”。由於年齡太大了,周鳳山唱得很慢,唱到後來幾乎一字一頓。餘英茂怕老人累著,勸她別唱了,她好象沒聽見一樣,繼續唱著,“……唱一曲國際歌慶祝蘇維埃。”周鳳山還回憶說,1929年當地蘇維埃政權成立時,她是一名宣傳員:“那時我領著大夥兒唱,把山都震響了!人人都會唱,小孩兒也會唱……”

非遺在身邊:記憶非遺——八月桂花遍地開,帶您走進大別山

佛子嶺水庫

整個採訪過程中,當提到這首歌曲,老人情緒無比激昂,其實當我們設身處地的去想一想,這首歌對他來說具有很等的意義啊!它飽含了多少塵封於歲月中的無言情感,它是那個歲月曾激情燃燒過的證明,也是老人投身革命無怨無悔的青春化身啊!這又怎能不讓人動容呢?

非遺在身邊:記憶非遺——八月桂花遍地開,帶您走進大別山

在我們皖西南的土地上,大別山橫亙千里,淠水穿境而過。這裡山清水秀,物華天寶,美麗而廣闊的土地,是革命種子萌芽的天然土壤,也是民歌誕生的遼闊海洋。《八月桂花遍地開》正是我們大別山民歌的代表作之一,除此之外,還有《誓死保衛蘇維埃》《西鎮暴動歌》《妹送情哥當紅軍》等等,它們在2008年一同被列入了我國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遺在身邊:記憶非遺——八月桂花遍地開,帶您走進大別山

如今紅色年代離我們遠去幾近百年,但先烈們的英勇事蹟仍然在孩子們的歌聲中世代傳唱,“多少英雄盡瘁去,山河依舊露深情。”那歌、那曲、那詞,無不象徵著我們大別山人熱烈的革命情懷和一以貫之的樂觀精神。《毛詩序》雲:“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既然對先烈的緬懷無以言表,那就讓這首先烈們所寫的歌曲,伴隨著大別山孩子們的歌唱和舞蹈,永遠地留存在我們心中吧!

非遺在身邊:記憶非遺——八月桂花遍地開,帶您走進大別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