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基層做信訪」一生的堅守 終身的事業

一生的堅守 終身的事業

忠縣信訪辦退休職工 劉翠華

“我一輩子都得感謝劉姐,不是她的關心幫助……我都不知道怎麼生活下去。”這是新生鎮合水村村民彭某時常說的一句話。劉姐,忠縣信訪辦退休職工劉翠華。一位樸實地道、愛崗敬業的基層信訪幹部;一位紮根基層信訪工作20年,退休後仍然為群眾服務的信訪幹部;一位詮釋了“把來訪群眾當家人,把群眾來信當家書,把群眾問題當家事,把群眾工作當家業”的信訪幹部。

把來訪群眾當家人

1997年,劉姐開始從事信訪工作,一干就是20多年。20年如一日,她利用自己土生土長的基層幹部和在農村工作中積累的豐富經驗優勢,充分發揮女人特有的潛質和優勢,像對家人一樣對待來訪群眾。一聲問候、一杯熱茶、一張座椅是開場;笑臉相迎、和藹可親,熱情接待是標準;精準適用政策依據、及時化解信訪訴求是結果。被上訪群眾親切的尊稱為劉姐。2013年,新生鎮合水村彭某來訪反映其丈夫因車禍癱瘓,家庭的生活支柱倒下了,自己無力負擔丈夫鉅額的醫療費用和兒子高昂的大學費用,丈夫一度失去信心自暴自棄,多次自殺,她每天以淚洗面不得不時刻守著丈夫,生活舉步維艱,看不到希望,要求得到政府的救助。劉姐得知情況後,把彭某帶回家,親自教她各項家政服務技能,介紹到正規家政公司工作。劉姐帶著彭某多次到殘聯、婦聯、醫保局、新生鎮政府溝通協調,為彭某的丈夫辦理了殘疾證,爭取到殘疾人補助,低保補助,醫療報銷等,解決了彭某家的臨時困難。同時帶領心理諮詢師多次上門到彭某家對其丈夫開展心理疏導工作,讓他重塑生活的信心,最終生活自理,騰出時間與空間讓彭某掙錢維持家庭開支。漸漸的這個幾乎瀕臨破碎的家庭恢復了往日的溫馨。劉姐家從此也多了一位親戚。

把群眾來信當家書

20年如一日,劉姐在辦信崗和複查崗閱讀過無數封群眾來信。劉姐常說“人不傷心不落淚,人無難事不上訪”,她對群眾的每一封來信都認真地閱讀,及時地辦理,儘可能地解決。尤其是在閱讀群眾的複查申請書時更是用心。一些上訪群眾因為文化較低,寫來的信件,劉姐往往要反覆閱讀五六遍,生怕誤讀來信群眾信裡的訴求。劉姐調侃地說,當年我兒子上大學時,寄來的書信我最多也就讀兩三遍。正是劉姐這種細緻認真的態度,忠縣歷年來無一件複查案件被上級撤銷。

把群眾問題當家事

20年如一日,劉姐關注民生、關心民事,心繫民情、力解民憂,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她成了困難群眾無話不談的貼心人。2014年,小李剛剛大學畢業,待業在家。因為供小李上學,家裡已經欠下親戚朋友很多賬務,如今畢業了也就失業了,全家人很是著急,還好劉姐是她家的幫扶幹部。劉姐利用自己的朋友圈託人免費為小李培訓辦公室文秘操作,然後介紹到縣某機關做臨聘人員。每次小李遇到什麼困難,父母都會說,你找劉姐商量商量啊。小李家的事,嫣然成了劉姐的事,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把群眾工作當家業

2017年2月,劉姐光榮退休了。大家都以為劉姐會像大多數退休老太太一樣,過著悠閒自在的養老生活。但劉姐是個例外!他毅然成立了一個義工組織,如今整天帶領她的團隊繼續為群眾服務。劉姐說,我帶領我的團隊幫外出打工人探望父母,給最需要幫助的人員給予適當的困難幫扶,通過心裡疏導化解一些怨氣和矛盾,讓他們感受社會的溫暖,減少信訪的源頭,共同維護社會的穩定,這是我的想法和做法,不值一提。其實,每個信訪幹部的背後,都有些不為人知的心酸事。你如果未曾從事過信訪工作,永遠不知這身背罵名的職業,需要怎樣的擔當和付出。在工作中,劉姐也曾遭受過被人當“出氣筒”的時候。但她選擇了信訪這個職業,於是信訪工作成了劉姐一生的堅守,終身的事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