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花痴女王 | 文

題目是兩天前在豆瓣八組看到的一個話題討論。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當時,我就覺得這個討論蠻有意思的。

我看完《芳華》以後也有這樣的感覺,就是覺得馮小剛這次選人選得好啊。

男女主角都不是現在流行的唇紅齒白偶像臉,不僅看著新鮮,也有人物的代入感。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男主角黃軒不用說啦,我N多朋友說他醜。

可是他出現在電影裡,我覺得就是小說裡劉峰的樣子。

一個“長相只有五度”,但卻有著人格魅力的男人。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女主角何小萍、蕭穗子、林丁丁,都是青春、漂亮的。

而且重點是,

她們都漂亮得很不一樣。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看相貌,你很容易就能記住她們的個性,何小萍倔強、蕭穗子聰明、林丁丁嬌媚……

雖然對比起現在最紅的女明星,這幾個小女生的確是長得不夠標緻。

但很奇怪的是,在大熒幕上,這幾張不夠精緻的臉,反而會讓人覺得更舒服,更有味道。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你們自己對比一下,其實無論是臉型還是五官,《芳華》的女主角是不夠精緻的,有很多人就說過何小萍的演員苗苗(左一)鼻子太大,太多肉。

為什麼?

為什麼會這樣呢?

為什麼在電影裡,像《芳華》主角這樣長相不算突出的人,會有特別的表現力?

這世界上,是不是真的存在一種「電影臉」?讓擁有它的人天生就適合拍電影?

如果真有,那什麼樣的臉可以叫「電影臉」?

今天,咱們就好好分析一下。

首先,要分析什麼是「電影臉」,就要撇清一些誤區

之前,有很多人說過,臉小的人適合拍電影。

(因為電影大熒幕會把一切細節都放大,所以臉小的人比較佔便宜)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這是不對的。

因為湯唯的臉不小,但《色戒》裡也很驚豔。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湯唯的臉真的蠻肉的,佔了大半個屏幕,但是你不會覺得她醜,反而顯得很有風情。

至於說只有真正的大美人才能拍電影就更不對了。

張藝謀選周冬雨拍《山楂樹》的時候,很多人都覺得周冬雨不好看。

為張藝謀文學做策劃的周曉楓寫過:

“鏡頭裡的周冬雨看不出什麼出色之處既不漂亮也不伶俐,也就是個路人甲級別的小丫頭,太普通。”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但看了《七月與安生》,相信沒有什麼人會再質疑周冬雨不適合拍電影。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還有黃渤、葛優這些票房大哥,沒有一個是“英俊的”,但他們拍出來的電影依然非常好。

所以,看了那麼多反例,就知道用顏值來判斷「電影臉」基本上是不靠譜的事情。

至於真正的標準是什麼?

大S以前在《康熙來了》說過,是可塑性。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大S舉的例子是周迅。

她說,周迅現實中長得“正常”,但一上了大熒幕,就金光閃閃。

因為“她什麼都能演啊,可以演路人也可以演精靈,是天生的電影臉”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為什麼?

可塑性在電影裡這麼重要?

我是這樣理解的。

我們一般看的網劇或者電視劇,大部分都是俊男美女組合的偶像劇,就這類型來說,你長得好看,當然有優勢。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隨便搜了一下,今年熱播劇大概都是這種類型。

可是電影不太一樣。

它的尺度比電視劇大,題材也比電視劇多。

它有文藝片,有懸疑片,有搞笑片,有陰暗一點的題材,也有像《芳華》這樣懷舊一點的題材。

要適應這麼多類型的片子,光一張貌美如花的臉是不夠的,你還得有變化。

所以在這一點上,沒那麼唯美、沒那麼精緻的長相,反而更好塑造人物。

像黃軒就是這樣。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馮小剛說當初選中他演劉峰,就是看中他不像個明星。

沒有被定型,也沒有被過度消費。

演起戲來,很容易就融入到角色裡面去了。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他可以是《芳華》裡樸實善良的“活雷鋒”。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也可以是《非凡任務》裡荷爾蒙爆炸的特警。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他可以演《推拿》裡青澀懵懂的盲人小馬。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也可以做《妖貓傳》中具有文藝氣息的詩人白樂天。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黃軒一張臉,就可以駕馭這麼多不同類型的角色。

可能,就顏值而言,黃軒確實是不夠帥的。

但也正是因為不夠帥,黃軒演起來,才能比那些只顧著耍帥的“霸道總裁”更到位。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黃金時代》駱賓基在知道蕭紅死之後,一邊嚼口香糖一邊哭的表情,也打動了不少人。

而《芳華》裡的女主角讓人看著舒服,也是這個原因。

演何小萍、蕭穗子的苗苗、鍾楚曦,之前都是沒什麼知名度的小透明。

新演員雖然演技青澀,但可塑性高。

演戲沒有什麼包袱的她們,會比那些已經定型的明星,更容易走近角色。

(這也是為什麼導演拍電影都喜歡海選找新人的原因,不是為了炒作,而是新人本來就更容易操作,更容易培養成符合角色氣質的人物)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其實《芳華》的女主角還是很辛苦的,馮小剛的要求是自然,真實,她們為了貼近角色,集訓了5個月,護膚品、護髮素都不準用,就是為了讓皮膚和頭髮狀態更貼近那個年代。為了角色改變,這就是可塑性,講真,如果不是這些新演員,那些滿身代言的女明星真的能做這些犧牲嗎?

相反,如果把她們換成現在當紅的女明星,像AB、楊冪,效果就未必有這麼好了。

因為在大家心中,這些漂亮的女明星形象早就和偶像劇、代言、奢侈品捆綁在一起了。

我們很難想象這一個個像洋娃娃一樣精緻的女孩,還能是文工團的女兵。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所以說,長相漂亮與否,並不是「電影臉」的關鍵。

想要在大熒幕前閃閃發光,更重要的,是這張臉,

作為一張演員的臉,是不是還具有開放性,是不是還具有新的可能。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周迅就是可塑性最好的例子,她可以演出不同性格,不同年齡段的人。

除了可塑性,其次,是表現力。

既然電影是一門表演,那要有一張好看的「電影臉」,當然是需要演技的。

而且,拍電影和拍電視不同,電影上的表演,因為熒幕更大,往往需要更精準、更真實的演技。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精準的表演會讓人想到黃渤,除了拍喜劇,其實黃渤臉上很少出現太誇張的表情

這一點,張譯在知乎裡面回答過:

“電視機、電腦和移動客戶端的屏幕尺寸很小,所以略有瑕疵或者誇張,觀眾不會太計較。”

“但是電影,是為電影銀幕服務的,演員表演的每一個細節都被無限的放大,再加上觀影的環境是封閉的、黑暗的,觀眾的投入度更。”

“在電影裡表達吃驚,也許,只需要眨一下眼睛。”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張譯這個教科書一樣的回答,基本上解釋了為什麼有的明星在偶像劇裡表現得不錯,但一上到大熒幕,就是各種尷尬。

這是因為,拍偶像劇那種套路化的反應,只用“表情包”表達感情的演技,是不適合電影的。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對比一下就明白了,其實鄭爽的表情幅度比章子怡在電影裡更大(這可能是偶像劇的習慣),但一對比原來電影的表情,就讓人覺得突兀。

最明顯的例子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影版。

當時好多人吐槽這電影很爛。

除了粗製濫造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瑪麗蘇偶像劇那一套矯情的做法,實在是經不起大熒幕的考驗。

偶像們邪魅狂狷的表情,平時用手機看,就已經覺得浮誇了,現在還要把它放大好幾倍,誰受得了?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真的是再美好的顏都經不起浮誇的折騰

而好的電影表演,是怎樣的?

就是不要演,真實地感受。

黃渤說過,在演《鬥牛》的時候,他是切切實實和牛相處幾個月。

每天和牛一起吃飯,一起睡覺,把自己當成養牛的,才知道怎麼控制這頭牛,怎麼和它拍電影。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黃渤這張和牛一起的笑臉,還真不是擺個pose就能拍出來的,你得讓牛信任你,你得和牛一起在攝影機前生活。黃渤的電影看上去那麼自然、真實,是因為他背後下了很多功夫。

奚美娟拍《山楂樹之戀》的時候,演靜秋媽媽,是一個糊信封的。

就這麼一個簡單的職業,她也去了江西吉安一個專門做信封的地方考察。

奚美娟發現,做信封的人,因為裁紙多了,手巧得就像跳舞一樣。

拍戲的時候,她就天天練,天天練,有一天紙真的在她手上飛起來了。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還有黃軒演《芳華》的時候,他要演出文工團的感覺,就要提前進組,和大家一起過集體生活。

每天練軍姿、打槍、練舞,就像真的文工團那樣生活,練了五個月,他們才可以演出那種在軍隊裡的樣子。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蔣雯麗也說過,在電影學院,也強調過,無表演的表演,就是最好的表演。

他們老師當時最推崇的「電影臉」,是《追捕》裡的高倉健。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推崇高倉健,不是說他在電影裡有多帥,多cool,多有型。

而是喜歡他的真實。

“他那張臉,並沒有任何的表演,但是卻涵蓋了很多的內容。”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從這一層面說,「電影臉」更像是一種專業態度

它要求你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完成每一個角色,“演什麼像什麼”是不夠的,最好還能做到“演什麼是什麼”。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最後,關於「電影臉」,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要耐看,有內涵

(是耐看,而不是好看)

因為電影相當於濃縮版的電視,兩個小時就要演完一個人的一生。

在電視劇裡,可能一集的內容,在電影裡,僅僅就是幾個鏡頭而已。

所以,這時候,更需要一張「有故事」「有內容」的臉,去給觀眾傳達出更多鏡頭以外的東西。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哥哥就是電影臉,他的一個眼神,就讓人覺得寫滿了故事。

那什麼樣的臉叫「有故事」呢?

我講一個簡單的對比,你們就明白了。

李嘉欣和張曼玉,誰的臉比較像有故事,誰比較像「電影臉」?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講真,光論顏值,我覺得應該是李嘉欣更高。

李嘉欣大概是我心中五官最標緻的美女。

但是她的大多數電影作品,都眼神空洞,乏善可陳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美是美的,但我只能記住李嘉欣的臉,記得她大大的眼睛,其他關於這個角色的內容,我完全想不起來。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古惑仔》這一幕,浩南抱著她叫小結巴的名字,你根本看不到李嘉欣眼中有痛苦。

張曼玉呢,其實也有過李嘉欣這種眼睛裡完全沒有內容的階段。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拍《緣分》的時候,張曼玉完全不知道什麼叫演戲,她就是導演叫她做什麼就做什麼,有人說她就像女道具一樣,“除了美,沒有一點其他印象”。

但是她,很快就在戲裡成長了。

拍《警察故事》的時候,張曼玉因為被成龍罵哭了很多次,她開始改變自己對電影的態度,認認真真地拍戲,而不是走到鏡頭前擺pose。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張曼玉以前的表情多浮誇,並沒有比我們現在的偶像劇好多少。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拍《旺角卡門》的時候,張曼玉說是自己的轉折點。

王家衛教會她怎樣用心去體會角色。

“也就是那時起,我第一次發現演戲是需要認真琢磨的,我開始想要認真去做一個演員。”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其實那時張曼玉演技還是很稚嫩,但你能感受到有變化了。

到《阮玲玉》,張曼玉真正在電影裡發現了自己。

那時,是她人生的一個低潮期,她剛經歷完“情書門”事件。(前任男友把她寫的情書被全部公佈在八卦雜誌上)

被背叛的張曼玉,就像自己演的阮玲玉一樣,在生活中,突然感受到悲傷、絕望……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這些敏感的情緒,讓張曼玉可以更投入地去演阮玲玉,她也通過這個角色,去表達自己。

我最記得,是蒙受不白之冤的阮玲玉,回過頭來面對路人那一幕。

那一個憤怒的眼神,把我給震住了。

這裡面不僅僅是演技,更打動人的,是那種內心情感的爆發。

張曼玉好像就在那一刻,和阮玲玉這個角色,一起在電影裡面,活了過來。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這之後,張曼玉就成了一個充滿魅力的演員。

她學會了把自己放到了電影裡面。

她的角色,不只是劇本的,導演的,也是她自己的。

張曼玉的堅強,張曼玉的自信,都讓她的角色,變得獨一無二。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在《花樣年華》裡,張曼玉又演出了和阮玲玉完全不同的女性孤獨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清潔》是張曼玉最特別的電影。那時候她已經和導演奧利維耶離婚了,但她依然和前夫完成了這部電影。有人說,這電影裡,張曼玉很醜。但張曼玉根本不care,作家柏邦妮曾經這樣評價張曼玉:“把自己扮美,我想很多女明星都能做到,但是像那麼強大那麼勇敢的美,就只有你一個人。”

而事實上,除了張曼玉,大部分出色的電影演員,也都是內心強大

的。

他們都因為熱愛電影這件事而成長。

像剛拿了東京電影節影帝的段奕宏,他曾經就是失敗者。

考大學的時候,考了三次才考上中戲。

就算後來考上了,他也一直很自卑,覺得自己不好看。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但你就是不打眼,又能怎麼辦呢?”

段奕宏說,表演讓他學會了面對自己,讓他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路。

“那些自卑、不安,其實就是我繼續演下去的動力。”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暴雪將至》裡的段奕宏,演一個鬱郁不得志的保衛科幹事。段奕宏也憑藉這個角色拿到了東京電影節影帝。我覺得段奕宏確實是不帥,但他的角色裡自有一份深沉,這是他作為一張“電影臉”的魅力。

黃軒剛開始拍電影的時候,也是和段奕宏一樣。

沒有自信,遇到特別多的挫折。

本來演《黃金甲》的小王子,為電影試戲試妝半年,但開拍前,臨時被換角。

在《春風沉醉的夜晚》,原本有40分鐘的戲份,最後被剪得只剩下一個背影。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可就算是這樣,黃軒也沒有放棄過。

他說演員就是永遠在等待和被選擇。

面對機會,他能做的,就是慢慢地積累,等到終於屬於他的時刻。

所以,你能看到,黃軒演的角色,雖然長相不突出,但他是有爆發力的。

他的眼神裡,總是默默攢著一股狠勁。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而這些,演員藏在眼睛、嘴角的秘密,就是「電影臉」的真正魅力所在。

德國美學家藝術家漢斯·貝爾廷說過:

“所謂電影臉並不是指某個特殊的電影鏡頭,而是一張張面孔帶著生命特有的感動和表情,直逼觀眾又忽而消失,除了在銀幕上和漆黑的電影院裡以外,任何地方都看不到具有如此強大力量和暗示性的臉。”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看到這段話,我首先是想起章子怡的宮二,關於章子怡的電影臉以前有文章寫過:章子怡為什麼總能贏?

將這段學術的語言翻譯一下,你會明白,「電影臉」不是指某一張具體的、靜態的臉,而是一個演員在電影裡的綜合表現。

它看似和長相有關。

但其實指向的,更多是演員的專業和投入程度,也就是大家經常提到的“信念感”。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秦海璐說過信念感對演員來說是最重要的,在拍戲之前,你首先要相信自己能演好。

理解了這個,自然我們就會明白「電影臉」為什麼會被推崇。

我們喜歡「電影臉」,不只是喜歡他們這張臉,還喜歡他們藏在這張臉背後的態度和信念感。

演員的魅力,並不是由相貌決定的。

長得不打眼的人,只要足夠努力,足夠熱愛,是可以在電影裡,發光發亮的。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週一圍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王千源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黃璐+黃軒

而那些長得好看的,也不等於擁有一輩子的特權。

他們即使是“老天賞飯吃”,也需要通過演戲來提升自己的美貌。(像章子怡,像張曼玉)

這期間一旦偷懶、自我放棄,那他們那張萬眾吹捧的「電影臉」,就不復存在了。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最近flop的最明顯的,就是黃聖依了吧,她那演技,真的倒退了幾萬光年。

所以,你說,「電影臉」珍貴嗎?

珍貴,因為它不是天生的。

「電影臉」難得嗎?

難得,因為它只會屬於努力的人。

看《芳華》有感,到底什麼樣的臉叫「電影臉」?

花痴女王 | 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