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是荀子的学生,荀子是儒家,为什么李斯是法家?

野史铿

这个问题有意思,也很有见地。

根据目前研究来看,先秦诸子没有一位称自己是哪一门哪一派。我们往往习惯认为的儒家、法家、道家、阴阳、小说、杂家等等,貌似主张鲜明、泾渭分明。其实这些都是汉代的那些儒生们给整理的。其实这些先贤们的思想其实相互吸收借鉴的有很多,荀子认为人本性是恶的,孔子认为人本性是善的,貌似两人主张冲突很大,但他们都在维护礼法,所以都被归到了儒家。

李斯则不同,因为李斯是官,他要管民。这就牵扯到一个问题,“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也就是李斯不能用礼来管理庶民,那么他就要把礼从自己的主张中拿掉,“礼法”去掉了“礼”,也就只有法了。所以,李斯虽然继承了荀子的“人本性恶”的思想,但没有用这个思想维护“礼”,却用这个思想维护“法”。所以,李斯被归为法家。

最后,还有一个说法特有意思。汉代是儒家的天下,儒生们当然要美化一下自己。前面导致秦国灭亡的那些读书人,虽然他们从儒家出身。但,汉代的儒生不愿意认他们,因为在这些傲娇的儒生眼里,儒学是不会让国家灭亡的,所以李斯等人就被剔除出儒家,在门派分类中,被划给了法家。


军事历史小能手

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荀子名义上是儒家,实则是法家,他是儒家的叛徒。这个说法是很有道理,但是对荀子来说,不免太过于残酷。

我们总结下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不外乎仁义礼智四个字。孔子是强调仁的,孟子发明了义,而荀子则更多的强调礼。荀子的礼和现在的礼是不一样的,荀子的礼更多强调的是社会秩序社会规范,相当于现在的思想道德和法治的统一体,并且荀子更为重视社会等级规范,既然是认为社会是有等级的,必然要有一种制度来维护和规范这种制度,这个礼在他的弟子韩非子和李斯那里,就变成了法。

所以,我们毋宁说,法家思想起源于儒家思想,而不是说荀子是儒家的叛徒。事实上,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个儒家的大师,他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孔子、孟子和荀子三者思想的不同,我个人认为主要是对人性的立场不同。孔子是聪明的,是中庸的理性主义者,他知道人性是个很复杂的东西,你说不清楚是善还是恶,所以孔子只是说了一个他经验上的认识,他说性相近习相远,人性是差不多的,不过是后天的培养的不同,导致人性的不同。这种人性相近的观点,实际上就是人的价值平等的观点,这就必然导致孔子的仁爱主义,必然导致儒家强调道德的培养,因为,习相远。

孟子是个热情勃勃的乐观主义者,他认为人性是善的,人性中有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种善端是人类社会中仁义礼智四种道德价值的根源。从孟子的人性善论点出发,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仁政和德治主义。

而荀子是一个极为冷静的人,他强烈批判孟子,说他不了解人类。荀子认为,人类性恶,是趋利避害的动物,之所以有善,那是因为后天的改造和学习的缘故。后天的改造,其实就是用礼法来约束限制人性,让人性向着善的方向发展。在这个逻辑的基础上,荀子的政治理念必然向法治的管理理念转变。所以,荀子的儒家思想,内在地含有法家思想的种子,他教育的两个知名弟子,韩非子和李斯,后来成为法家思想的著名代表人物,就不足为奇了!


好玩的国学

先秦时期,那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年代。百家争鸣的盛世景象,传道受业解惑,并不因为老师属于哪个门派,而强行把学生也定义为哪个门派。

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

师父的言传只是一部分,学生的实际领悟是另一部分。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荀子的学术思想比较复杂,并不完全拘泥与儒家,所以他的弟子们在后期演变中逐渐偏向了法家。

荀子的三大高徒:韩非、李斯、张仓。

韩非、李斯二人都是法家代表人物,并且是由韩非创立的法家学说

也就是说,韩非属于法家的开宗立派人物。

李斯作为师弟,也是属于法家流派,并成功的将法家学说在秦国推展开来。

而另一个弟子---张苍,他就比较奇怪了,他显名的地方既不是儒家学说,也不是法家学说,他本人

精通计算、乐律和历法(有点类似于数学/音乐/天文)。

所以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生的成就除了老师的教导之外,也离不开自身的不断学习。


古今众谈

秦一统八年后,李斯上书:天下太平时,百姓应致力农工,读书人应明习国家法令,遵纪守法。然而现在的读书人,却整天议论朝政,搬弄是非,标新立异,各持一说,不利于思想的统一。请皇上下令,将秦国以外各国流传的史书,《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著作,统统收缴烧毁。凡有借古讽今者,灭三族。三十日之内不焚书者,处以黥刑并服劳役。


焚书缄口令一下,儒生里还真有不怕死的,有几位顶风作案,相与讥讽评论始皇帝。始皇帝大怒,下令问罪在咸阳的儒生,坑杀四百六十多人。


这就是李斯和他的“法家”理念,说起来,李斯其实自己也曾拜在儒家门下,他和韩非都是荀子的学生,只不过荀子虽然自称是孔子学问的继承人,但在学术上却是兼容并包的一位,他的学生也都各取所需,李斯和韩非想要的,是帝王之术。


也许正是在荀子门下了解了儒生,李斯和韩非都清楚地看到了读书人的自由思想和专制间存在的矛盾冲突,所以韩非在《五蠹》里说:儒以文乱法。这些儒生太讨厌了,他们喜欢对国家法令品头论足。而在韩非和李斯看来,法令是用来绝对执行的,国家就像一部机器,除了帝王以外,每个人都是零件,法令就是零件运行的规则,每个零件默默遵守自己的规则就行了,零件不需要参与规则的讨论,异议固然不行,哪怕是表示同意也不可以。


这样的理念,最喜欢的当然是帝王本人。李斯和韩非先后到了秦国,可想而知秦王政闻说后有多么欣喜。韩非因为口吃,讷于言,又被李斯妒忌陷害,陷于牢狱中死去,李斯逐渐成为唯一最得力的法家思想推手。


师从儒门,自己又是读书人的李斯推行“焚书坑儒”,法家的无情在他身上被戏剧性地放到了最大。


东土大唐三俗和尚

我是“红雨说历史”,不仅是李斯啊,荀子的弟子中最出名的两个都是法家一个是李斯,一个是韩非。荀子也因为他的两个弟子被人质疑他的儒家身份。


荀子,也就是荀卿,战国赵人,汉朝避汉宣帝(刘询)讳,也被成为孙卿。苏轼曾说“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这与荀子主张很大关系。荀子天人相分观点。天不主宰人,人也不能把自己主观意识强加于自然,要制天命而用之,就是尊重自然同时采取措施发展生产,他提倡“性恶论”,天生为恶,需要考后天培养,性恶的话很容易就能与法家的“治”天下,发挥法制作用相联系,虽然他提倡靠教育来解决。但是对于两个才华横溢的土地来说肯定会有自己的思想,并且荀子很多理论都是人际交往,社会发展的道理,也就是所谓“帝王之术”。

李斯,韩非又是在朝为官,目的在辅佐帝王一统天下,功在社稷。他们的思想自然的成为法家。李斯第一个向秦王政提出扫六合之人,韩非结合前人提出“法”“术”“势”三合一封建君王统治术。三者就是法令治国,推行法令的权势和驾驭臣下的手段。

韩非说话不流利但很有才华,被秦王赏识,但是李斯自认才华不及韩非,妒忌韩非,于是设计陷害,使得韩非自杀于狱中。

文/红雨说历史


红雨说历史

儒家趋炎附势嘴脸,实在令人恶心。

--------有图有真相--------

众所周知,法家与儒家在理论根本上就冰炭不同炉。儒家理论建立在“性本善”的基础上,提出了扬善抑恶的思想,诸如道德、圣贤等等,都是扬善抑恶的工具或办法。而法家理论建立在“性恶论”的基础上,主张以法治、刑罚来“惩恶扬善”。性善?性恶?是儒家与法家争论的焦点。涉及两家理论成立与否的根本。历史上,儒法两家性善还是性恶的争论,从未停止过。

但是,如荀子这样,用专门的篇幅论证性恶,直接批评儒家性善论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荀子就是荀子,既不属于法家、也不属于儒家。在人性的善恶上,荀子的“天性为善、人性为恶”、“性善者伪也”等论断,是超越儒家、法家而存在的。

儒家就是儒家。“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儒家是好是坏,是要用对社会的贡献来证明的。这种把成名成家的历史人物归化为儒家,把臭名昭著的朱熹归类为“变异”,甚至恨不能踢出儒家的做法,不可能改变历史的客观存在。只能更彰显儒家的无耻。


至于李斯。李斯师从与荀子,但荀子却并不是哪种拘泥于门派、师徒等私人关系的老师。历史上就没有“荀家”的说法。李斯,还是《吕氏春秋》的“主编”,但李斯同样也不属于“吕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历史上,不以门派论的,多了去了。表以为人人都想儒家这样,拉帮结派、成群结伙。鬼谷子、荀子、商鞅、申不害、慎道、尸子、苏秦张仪等等,都是“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他们以独立的人格,特立的行为,傲然屹立在中国历史上。

非要把人嵌入上有师父、下有徒弟的利益链上,势力圈里,是儒家特有的思维模式。当然,儒家也不是唯一的。比如蚂蚁、蟑螂等,都是靠成群结队而生存的。我不因此而鄙视儒家。我鄙视的,是儒家“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蓬间雀思维,自己是侏儒就以为天下都是矮子。非要把荀子归化为儒家、把李斯归化为法家。


沧桑短笛

虽然荀子和孟子都是儒家,但是两个人的基本观点就是完全向背的。



荀子从人性本恶出发,提倡“隆礼重法”。在荀子的的思想里,礼更多的是指代道德。提倡礼以定伦,法以定分

若只讲法,不讲礼,百姓只会对刑罚产生畏惧而不是尊重,那就是暴法。荀子认为礼就是法的根本,如果人们爱好礼,那就自然合法,甚至不用惩罚,人们就自然为善。这就是说道德是法律的基础。


孟子从性善论出发,主张施行仁政。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认为人都有向善之心,都有仁义礼智信。所以要用仁政导人向善。

因为出发点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大相径庭,所以荀子能教出两个法家的学生——韩非和李斯。


渔耕樵读

楚汉之前战国不分家,都是先秦夏商周文明的研究批评续承者,比如,老子,孔子,荀子,韩非子,孙子,以至黄帝内经中都不信鬼神。(墨子除外,但有学者讲墨子所谓“鬼神”,也是一种上苍无名压力,近三尺头上有神冥)。道家,儒家,法家,墨子,孙子,黄帝内经作共的认可“易经”理念,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之理念。儒家专护统治掌权人“礼制”主厚藏与等级。墨子则主兼爱大同,节用。荀子即同意孔子之说也不彻底反墨子之说。许多后人不因荀子尊孔把荀子定为儒家。荀子易诸家之合,道家,兵家,法家,儒家他全吸收,主反孟子:“性善论”,主人性恶﹥民国学者,讲荀子是集中华数千年文化“乡愿”之大成者。正因楚汉前战国学界没有诸子之分,韩非子是法家,荀子是诸家之集,不为怪。


呆念想

实用之学

早在李斯之前,墨子也是先学的儒家学说,后来认为儒家学说不靠谱就创立了墨家学说,这种类似事情还有很多。毕竟在春秋战国时期,有抱负之人都想学的是实用的学说的居多,而秦国在战国后期越来越强大,所以就给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

帝王之术

荀子虽然是儒家代表性人物,但也没有规定只能学习儒家学术,因此荀子对帝王之术的研究还是颇深的,而李斯拜其门下正是学的帝王术。帝王之术又与法家的思想相近,再加上李斯效力秦国,所以被说法家也是正常的。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碰撞激烈甚至开始融合,那么一个人有几家学说在己身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样其学术思想就有可能不是单一的一种,而荀子就是这么样的一个人,再加上李斯学成之后在秦国任继续推动法家政策,所以被说成法家也是正常的。


淡看天上月

荀子虽然是儒家大师,但是他强调学以致用,他的理论联系实际,对于他的学生有很大影响。其实不只是李斯,另一个学生韩非子也是著名的法家。

李斯向荀子学习的时候,就是学习帝王之术,可见荀子这个人有的是治国安邦的本领。

荀子的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他以孔子、仲弓的继承者自居,维护儒家的传统,痛斥子张氏、子夏氏、子游氏之儒为“贱儒”,对子思、孟子一派批评甚烈。其对孔子思想有所损益,政治思想中突出强调了孔子的“礼学”,颇有向法家转变的趋势,后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李斯都出于荀子门下。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法家主张依法治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