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在被腰斩那一刻他后悔了吗?

有李戏说


《史记》记载,李斯行刑当日,对他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倶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这里面不仅包含对生的留恋,更是对之前所作所为的悔恨。李斯作为一个上蔡布衣,到秦国以后,深受嬴政信任,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秦帝国丞相,着实不易,但最因为自己的贪欲死于赵高的阴谋陷害之下。

李斯后悔当初自己没有抵御主赵高的威胁、利诱,屈从了赵高、胡亥,违心的与赵高、胡亥联手,篡改秦始皇遗诏,赐死扶苏,拥立胡亥。如果自己当时的立场再坚定一些,措施再果断一些,坚决抵制遗诏,没有丞相的同意,赵高拥立胡亥是断然不会成功的。即使自己为此付出巨大代价,甚至被杀,至少不会辜负始皇帝对自己的信任。但是,信奉“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老鼠哲学的自己,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权势,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以后,还是同意了赵高的阴谋,与赵高、胡亥二人篡改了遗诏。

李斯后悔自己始终没有看清楚赵高的野心。赵高作为沙丘之变发起人,冒着族诛的危险,无非是满足自己的野心。在政变成功后,赵高成为了郎中令,但他的野心显然并未满足。这时大秦帝国的二号人物李斯就成为了赵高的绊脚石。所以,赵高必然要除掉李斯。这样,赵高为李斯精心设计了陷阱,上次安排李斯在二世最亲热的时候,通知李斯进谏,打断二世兴致,造成对李斯的不满。等到李斯发现赵高阴谋的时候,上书回击赵高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李斯后悔自己卑鄙的还没有那么彻底。虽然之前,李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也曾经把自己同学韩非杀死;在沙丘之变中,冤杀了扶苏和蒙恬、蒙毅兄弟。但他毕竟有过人生理想,特别是作为大秦帝国的参与者,看到秦二世大修陵墓、阿房宫、直道驰道,滥用民力,天下反叛者过半,大秦帝国已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于是上书二世劝谏,结果被二世责备,导致二世厌恶。在李斯被下狱后,还企图通过上书辩白自己,他太低估敌人的卑鄙,赵高一句“囚安得上书”,就断绝了他自我辩白的可能。

当然,他最后悔的应该还是自己信奉的“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的老鼠哲学,正是这样的人生信条让他在关键时刻首先考虑了自己的利益,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一壶清茗品春秋


李斯为秦贡献良多,聪明人。


李斯很聪明,作为秦相为秦贡献良多。面临赵高如此危险的政治投资,他还是干了,应该是有一定的思想准备。至死不悔应该是大人物的特性,我想他不一定会后悔。所以后不后悔,还只有问他才知道!


淡忘忆


李斯那个悔啊,肠子都悔青了。

被斩之前和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倶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意思是我想和你再一次一起带着猎犬去上蔡东门捕猎兔子,还能实现吗?

这句话里是对以前那种平淡的生活深深的眷恋。要是着这个时候,有个神仙突然出现在李斯面前,给他一个机会,让他回到赵高拉拢他矫诏之前,他一定会毫不犹豫的答应回去改变历史。

李斯轻敌

李斯说到底还是对权利太眷恋了,这份对权利的眷恋赵高看的很清楚。所以赵高敢拉着李斯去矫诏。而李斯则小看了赵高,他打心底是瞧不起赵高的,在他的眼里,赵高一个太监,只能做做服侍皇帝生活的事情,哪懂什么政治。他当时一定是认为,只要把胡亥附上皇位,那他一定会是第一功臣,可以权倾天下。

他忽略了一件事,赵高从始皇帝死后,立刻就想到矫诏,并且把所有的事情安排的井井有条。杀扶苏,抓蒙恬,囚蒙毅,秘不发丧,尸体臭了拿咸鱼来盖住味道一直回到咸阳。所有的事情做的滴水不漏,赵高看清楚始皇帝的威信有多高,这一切都在始皇帝的余威下完成。可以说赵高的形势的分析还是准确的。

这样一个太监,有巨大的野心,有执行野心的胆量,这一点连李斯自己都不如,李斯却没看见。所以说李斯轻敌了。


另外,赵高是胡亥的老师,胡亥很信任赵高,赵高也很了解胡亥,凭他对胡亥的了解,他一定可以知道只要胡亥登基做了皇帝,他就可以真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当然,要除掉李斯这个同谋者。毕竟李斯是丞相,多年来在朝中还是有很多门生故吏,是有一定势力的,赵高也会怕李斯把这事抖出来把自己干掉。于是,赵高就给李斯下了套,每次在胡亥玩的最开心的时候,让李斯进来求见,几次下来让胡亥很不爽。最后等胡亥真的很讨厌李斯以后,找了个机会把李斯除掉了。

可以说,从赵高怂恿胡亥矫诏登基以后,李斯就一直处在赵高的鼓掌当中,李斯在临死前,应该也是有所醒悟,才会说出想和儿子打猎的话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