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關羽丟了荊州以後活著逃回成都,蜀漢後期能達到怎樣的程度?

餘仲文

關羽大意失荊州,從三國鼎立的大局看,是遲早要發生的大概率事件。關羽主動出擊,是否也有破解荊州三分,而關羽勢力獨弱的困局也未可知。不然,關羽為何在沒有劉備配合的情況下,擅自北伐?

荊州地處華夏之中,為魏蜀吳三國交界,關羽守荊州,本應貫徹“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方針,方能在強敵環伺的危險處境下守住荊州不失。關羽渡江北上,率先攻擊曹軍。即使關羽名震華夏,曹操陣營也不是無人,徐晃、曹仁都堪稱良將,一旦戰局陷入膠著,關羽何以自處?

荊州地方三分,關羽腹地本來就小,怎能長期支持大軍作戰?後來關羽因軍中乏糧,屢次催促公安守將傅士仁軍糧,並稱如不能刻期送抵,軍法從事。關羽向來輕慢士卒,傅士仁為公安守將,關羽平時也是頤指氣使。此次催逼,實難辦到,為免關羽日後報復,傅士仁投降孫吳,使得關羽後路被斷,敗走麥城。

關羽兵敗後,荊州兵將因家眷都陷在南郡府城,因此兵無戰心,紛紛離他而去,可見關羽平時並不得人心。如果此時關羽輕車簡從,從間道乘隙前往川中,往投劉備,從長計議,也未必不可。君不見當年國軍很多將官就穿著老百姓衣服南逃了?關羽如果收起他的傲嬌性格,未為不可。

劉備見到關羽,自然知道荊州有失。當初張飛喝酒誤事,丟了劉備好不容易賺到的徐州,劉備也只是一句“罷了”而已,如今關羽兵敗來投,劉備又能說什麼?劉備勢力變強,本來就不容於曹操、孫權兩家,關羽之敗,其理應當。因為關羽兵敗時,一直處於勝利中,且失敗後,曹魏也沒有追擊,所以荊州兵士損傷不多。劉備必然要派遣使者,責備孫權偷襲之事。不過劉備既然可以借荊州,孫權當然也可以如法炮製。

關羽未死,劉備興師動眾的理由並不充分,唯一的可能是關羽傲嬌,發誓要報仇雪恨,請兵於劉備。劉備既奪漢中,隱然已有大志,因此東吳與劉備之間,必然會有一戰。夷陵之戰的主角可能就不會是劉備,而是關羽等一干人等。劉備傾國之兵來奪荊州,兩虎相爭,必有一傷。孫吳之利,蜀漢兼有。蜀漢所強之步騎,東吳所無。因此,東吳與蜀漢有極大的可能陷入膠著戰。曹魏在北方觀戰,絕不會允許孫劉兩家兼併成為一家,因此,在戰局最為關鍵的時刻,曹魏必然出兵干預。劉孫兩家在曹魏面前只能罷戰講和,重新劃分勢力範圍。三國劉孫弱,曹魏強的態勢依然沒有改變。

三國鼎立,猶如三角形,是最為穩定的結構,只要三國不出現昏君主政的局面,三國的勝負難料。蜀漢和東吳雖說吞併魏國難度不小,但是憑藉地利,自保卻是有餘。君不見南北朝時期,分裂足足有160多年。三國時期,從220年開始算,也只有60年而已。

在天下大勢面前,個人的能量即使再強大,可以創造機會,卻改變不了大局。三國時,不具備閃電戰的可能,三個國家的任何一方的軍事行動,都會造成連鎖反應,平衡是動態,更是常態。即使關羽或者回到川中,也改變不了大局。


而知而行

人們常說順勢而為,事半功備,只有掌握了趨勢,誰就走在了前沿,逆天改命難上加難!

那麼當時各國的時勢如何呢?


天下分十三州,蜀漢只有有1個:有益州 (成都)

東吳有3個:揚州(建業)、荊州(宛城)、交州(番禺)。

曹魏有9個:司州(洛陽)、青州(臨淄)、幽州(薊城)、冀州(信都)、兗州(廩丘)、徐州(下邳)、豫州(譙縣)、幷州(晉陽)、雍州(長安)、涼州(姑臧)、揚州(合肥)、荊州(宛城)

從帳面實力來看,曹魏實力是遠大於其餘兩個國家的。

假設關羽在,會不會發生改變呢?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如果關羽沒死,那麼張飛也不會脾氣暴躁,也不會被割頭,這兩兄弟沒死,那麼劉備就不會這麼快被火燒連營,劉備就沒有那麼快死,劉備沒死,或許蜀吳還可以聯合抗曹,四州打九州,有贏的勝算。


這贏的勝算有好大呢?

說一件沒發生的事,不如以史為鑑,在戰國的時候,秦朝實力雄厚與六國爭雄,六國合力攻秦,最終的結局怎麼樣,六國敗,秦勝!

在說一個離三國比較近的事,袁紹帶領十幾路大軍攻曹,最終的結果大家都知道,我就不用多說......


因此吳蜀聯盟能達到的最好效果就是據曹魏於千里之外,要想滅曹幾乎沒有勝算。

如果大家都相安無事的發展,為了可計算話,我們把各國的實力數字話。

蜀國的實力=1元

吳國的實力=3元

曹魏的實力=9元

按照年利率5%來算

蜀國實力=1x(1+5%)n(n是n次方的意思)

吳國實力=3x(1+5%)n

曹魏實力=9x(1+5%)n

隨著n的變大,各國的實力差距會更大,會造成一種現象強的越強,弱的更弱,如果長期和平的保持下去,曹魏吞併吳國和蜀國是一件必然發生的事件,這也是諸葛亮在後期拼命伐魏的重要原因,現在還可以博一博,以後就沒有機會了......

因此關羽沒死,也起不了什麼作用,大勢所趨......


成都全攻略

首先,關羽為什麼會死,是有懸念的。當時劉封孟達在上庸有不下5萬兵馬,雖然後來因為劉封因為救援不及時被斬,也有可能是一石二鳥。關羽其實一直都很自大的,看不起黃忠,瞧不上馬超,就連諸葛亮也不怎麼放在眼裡。當時讓他鎮守荊州,劉備其實也並不是十分的放心,但當時的情況不得不這樣子做。劉備拿下成都,發展蜀漢,關羽其實也一直沒有閒著,他在荊州也一直招兵買馬,實力也在一直提升,不然他拿什麼水淹七軍,打得曹仁聞風喪膽。那時候的通訊並不發達,劉備和關羽其實分離的時間是比較多的。之前劉備手底下人才寡薄,關羽一直眼高於頂,劉備也只能忍著,可拿下益州後就不一樣了,可謂是文臣武將,濟濟一堂了。那時關羽在荊州已經差不多相當於諸侯國一樣行使著權力,劉備去成都時告訴關羽的是謹守荊州,勿要出擊,他想要的結果是關羽老老實實的守住荊州,等他收拾好益州後再由他自己回來帶兵出征,該打誰打誰。可關羽沒聽,關羽也不可能聽,作為一個征戰沙場多年的老手,手下也有文有武,又有錢有糧,他早就按耐不住了,在還沒有經過劉備同意的情況下,他出兵了,他也差一點就成功了,如果不是那個時候,曹魏和孫吳短時間聯盟了一下,關羽很大可能就會幹掉曹仁,拿下汝南,蠶食豫州,這個結果不是劉備希望看到的。劉備經歷的太多了,他已經覺得自己控制不住關羽了,該棄掉了。劉封背後若是沒有人撐腰,應該是不敢不發兵的,也不至於因為以往的一點小怨故意不發兵,肯定是得到過誰的指示。那個時候的劉備集團已經組建了新的團隊,有太多的人都不希望關羽回來,加上之前關羽在劉備那邊人緣一直都不好,又是集團的二號人物,所以,關羽必須死。而劉封,是劉備在還沒有劉禪時認的兒子,並且能力出眾,肯定將來會威脅到劉禪地位,正好被劉備藉機清除。只有張飛,他是真心對待關羽的,為了消除張飛的疑慮,劉備只好揮師東吳,為兄弟報仇,也許他本來就有野心並掉東吳,那時東吳的名將周瑜已死,黃蓋韓當之流已老,不老也不是劉備對手,只是劉備沒有想到出了陸遜這麼個硬茬子,一下沒弄好把自己都搭進去了。關羽若是僥倖逃出麥城,回到成都,也不可能再有像在荊州那樣治理一州的機會,充其量也就還和以前一樣,領一軍陣前殺敵,不會再有單獨發展的機會。對於後期的蜀漢,產生不了多大影響。


食君之祿忠君之事

關羽丟了荊州以後,即便能夠活著逃回成都,也改變不了蜀漢後期的版圖。很多人總以為,如果關羽不死,劉備就能夠重新奪回荊州,難不成就因為多了一個關羽,劉備軍隊的戰鬥力就直接發生了質的飛躍。如果關羽真有這麼牛逼,那他當初為何還會被孫權給兵不血刃奪了荊州,還會被一個不知名的將領給擒殺!

事實上,關羽再怎麼牛逼,他也只是一個將領,在沒有合適的時機和合適的場合出現時,他的價值也是非常有限的。甚至而言,像劉備這種亂世梟雄,在沒有風雲際會之時,也只能四處顛簸。當時劉備東征孫權時,面臨最大問題就是,從益州下荊州,那是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但等到想要回去的時候,那就是逆流而上,其難度之大,是驚人的。

在這種背景下,劉備是沒法也不敢一口氣深入到荊州和孫權作戰,因為這就意味著孤注一擲,到時如果拿不下荊州,就意味著大軍一去不回。如果天下只有吳蜀兩國,劉備也許敢這樣玩,大不了結局五五開。但問題是,當時的北方還有曹魏虎視眈眈,劉備如果敢這樣玩,只會讓曹魏漁翁得利。這一點,是當時的客觀條件所決定的,即便有關羽存在,戰場的格局也無法改變。

最初劉備屯兵秭歸,就是希望能夠把陸遜的軍隊吸引到這個地方來決戰,因為秭歸雖然是孫權西線的前哨,但他距離益州卻明顯更近一些。但問題是,陸遜就是堅守不出。總而言之,這塊地方我白白送給你,如果你有本事,就一個勁的向前推進,總有你後悔的時候。

這個其實就類似於後來司馬懿對付諸葛亮的手段。事實上,當時的劉備,即便有關張趙和諸葛亮在身邊,也沒有辦法突破陸遜的防線。擺在劉備面前的只有兩條路:一是不顧一切順江而下直搗江陵,這種戰法在沒有曹魏存在的情況下是五五開,但因為有曹魏存在,顯然只能是便宜曹魏。第二條路就只能是撤軍了,否則這樣一步步向前推進下去,絕不會有好下場。

後來劉備實在忍不住,把大軍從秭歸推進到夷陵,結果就被陸遜給殺得丟盔卸甲,幾萬大軍想退都退不回去,最後好多將士只能投降曹魏。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劉備想重新奪回荊州,起作用的不是關羽、張飛和諸葛亮,而且曹丕。如果曹丕在劉備東征孫權的時候派大軍從合肥進攻孫權,孫權顯然招架不住。他如果不想就此崩盤,只能派出代表和劉備和談,將荊州還給劉備。就如同當年,劉備和孫權爭奪荊州,結果一聽曹操進軍漢中,立馬將湘西以東的荊州歸還給了孫權。

但問題是,曹丕最後選擇不參戰,蜀漢的版圖其實就已然定型。或者關羽活著回成都,唯一不同的就是,張飛可能不會被手下人殺死,後面張飛和關羽如果能夠活到劉禪時期,諸葛亮想成為蜀漢權傾朝野的執政官,恐怕會有些困難。至於蜀漢的國力和版圖,基本不會有任何改變。


太史龔

如果關羽丟了荊州後活著逃回西川,蜀國後期會是什麼情況?

關羽丟了荊州後活著逃回西川,這實際就是當初臨時去麥城暫時立足的想法。以關羽最講義氣的特點,我覺得 :



第一,關羽首先想到的就是儘快出兵去救留守麥城的王甫,周倉。這最快捷的方式就是取得劉備手令,讓臨近的劉封,孟達施救;第二,至於恢復荊州,估計比較費事。也不能單純靠軍事手段,預計得諸葛亮費一番腦筋,派出舌辯大師甚至親自出馬,與東吳談判甚至與曹操陣營溝通,以增大對孫權壓力;第三,從後來劉備伐吳初期看,如果劉備諸葛亮有決心,還是具備對孫權施加壓力的實力,因為孫權偷襲荊州本身就是背盟違約,屬於不義行為,所以若適當施加軍事壓力,則有利談判進展;



第四,由於關羽人還在,張飛肯定也在世,劉備不至於喪失理智,真的去打。只是做個姿勢,嚇唬一下孫權。因此,必然見好就收,具體就是隻要孫權答應歸還荊州,或者交還幾個郡,縛還糜芳,士仁,重結盟好就可以答應,不必死纏硬懟,激起軍事對抗;



第五,由於荊州可能基本或大部恢復,劉備實力損失不大,且吳蜀聯盟又恢復和好,荊州守備肯定會得到加強,至少不會只防範曹軍而忽略孫權;第六,劉備不一定在章武元年(263)就去世,後來的北伐起碼能多幾位五虎上將;第七,蜀國國祚肯定會多延續至少二,三十年。不同意見的歡迎大家來噴噴!


流譽後

關羽只要活著回來,以關羽的能耐和蜀國夷陵之戰展示的軍事力量,荊州根本就丟不了,張飛黃忠劉備都不會死,馬良也不會死,和東吳也不會徹底撕破臉,死在夷陵大軍全都能省下來,益州沃野千里,荊州交通要道,佔據地形輔以重兵,休養生息發展經濟,基本能實現隆中對定下的戰略方針,蜀國大將都在,新一代也能有更好的發展條件,至少不會出現半大小子上戰場為父報仇這種事,虎父無犬子,假以時日未必不能再出來一個威震華夏的戰神。

同時吳國和魏國在這段時間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內亂,而蜀國荊州系全面壓制益州豪族,劉備是皇族,手下兵強馬壯,世家大族的影響對他最小,南蠻除非腦子抽了才這個時候造反,反而是蜀國這段時間相對最穩定,搞事的資本最強。

孫權出兵荊州不見成果東吳內部必然有異議,夷陵大勝沒有了,陸遜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積累一定的威望,而呂蒙也在這段時間去世,東吳軍中大都督無法服眾,又非孫權嫡系,與世家矛盾激化,或者血腥鎮壓,或者割肉給世家,或者向外擴張,第一種第二種選擇除非孫權傻逼,自毀長城,只有對外開戰一條路,可以的選擇只有徵百越或聯合蜀漢進軍中原,而徵百越一不能取得足夠的利益,二若是久攻不下必然會對東吳大帝的威信進行二次打擊,江東孫氏本來就出身不正,立足不穩,連遭大敗對孫權的打擊是毀滅性的,三蠻人勇猛善戰,全民皆兵,即使能勝也不可能不付出代價,平白給他人可乘之機,以夷陵之戰東吳展現的軍事實力來看選擇這個方法並不符合東吳整體利益,所以只能聯合蜀漢乘著魏國內亂進軍中原,順便打打秋風蕭瑟,轉移一下國內矛盾,這個方法最穩妥,風險最小。

魏國此時內政有曹丕執掌,相對穩定,但內部並不和諧,曹丕篡漢,立足不穩,如履薄冰,雖然勝了蜀漢一手,然而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又全身而退,對魏國的打擊不可估量,北方漢臣不少,世家門閥也傾向於漢朝,漢室正統的劉備雖然新敗,然而關羽未死,荊州仍在,不傷筋骨,關羽此前也有一場大勝,威名赫赫,若是真的協東吳與曹魏全面開戰,只需一場大勝便能動搖這些世家的傾向,關鍵便是魏延所獻上的子午谷奇謀,諸葛亮當時拒絕,是為全局考慮,魏延善守不善攻,又怕他謀反,蜀漢無大將,實在是不能用這招奇兵,然而關羽在的情況下這條計謀堪稱完美,關羽新敗,可其人心高氣傲,必然咽不下這口氣,雙方開戰,必然積極響應,曹操之前便有意遷都避開關羽兵鋒,被重臣勸阻取消,曹丕一日醒來忽聞關雲長兵臨城下豈能不驚,最差的情況也能堅定曹丕遷都的決心,其結果無論如何必然動搖曹魏在北方的統治劉備漢室正統,若能再趁勢拉攏一批北方世家,接手北方大片土地及遷都產生的大量流民,曹魏注重民生,遷都面臨的大批問題必然使其焦頭爛額,也能為蜀國新打下的土地提供足夠的時間去調兵遣將休養生息,此長彼消,蜀漢與東吳才有資格和曹魏一較高下。

往後的事情太脫離實際,沒法想象,就扯到這了


上輩子作孽考數學

這個假設不錯,關羽不死會引發什麼事情?

首先,我們來看下關羽死後的一連串連鎖反應。

【1】張飛復仇不成反被小人所害,蜀漢少數可以獨當一面的大將折損一員。

【2】劉備親征,馬良身死,黃權被迫投魏,損失兩員重臣能臣,以及沙摩柯、馮習、張南、傅肜等一批中層將領。最關鍵的是近8萬的蜀漢精兵,那是蜀漢最後的老底。自己更是氣急之下病死白帝城。

而反觀蜀漢在劉備死後的各種問題

【1】除魏延外,再無可獨當一面的大將,唯一拿得出手的魏延守有餘而攻取不足,可保蜀漢一方無憂,但是單獨領軍距離關羽張飛應該還是有一定差距。以致後來不得不把姜維搞過來繼承衣缽。

【2】國內兵力明顯不足,諸葛亮數次北伐兵力都並不多,而且北伐士兵在在戰力上也絕對無法與之前的久戰老兵相比較

【3】國內局勢不穩,主要是益州派和荊州派的實力平衡被打破,在荊州派失去荊州這個根基,以及實權派的關羽張飛等人後,以李嚴為首的益州派開始與以諸葛亮為首的展開了奪權內鬥,益州派不斷給北伐的荊州派扯後腿使絆子。

【4】南蠻問題,其實歸根結底還是蜀漢實力損失太大,鎮不住南蠻少數民族。

最後看下三國局勢

【魏國】內部因為皇位問題,引發了內部清洗,曹植曹彰死亡,而後數次兵變,曹氏與司馬氏爭權,可以說有內部問題不少。

【吳國】內部孫權和都督之前的權利問題,與四大豪族問題利益問題,以及孫權子嗣之間殘殺奪位,比之曹魏和蜀漢也好不到哪去。

那麼關羽不死逃回益州可能會如何呢?首先便是劉關張三兄弟不死,荊州派可以牢牢掌控益州局勢,保持了蜀漢的班底擁有關羽張飛兩員可以單獨領軍作戰的大將,同時保留了8萬左右的精銳老兵,在蜀漢擁有絕對控制權,荊州派益州派的奪權不會發生,蜀漢實力仍在南蠻無膽造反。在穩定內部後,或趁吳國內亂收復荊州,或繼續聯吳趁魏國內亂北伐都是不錯選擇,如果魏國不亂,那就消停待著吧,實力上的差距決定蜀漢很難硬剛過佔據天下大半的曹魏。總之,二爺不死,蜀漢局勢不會突然惡化到那種地步,當天下有變的時候北伐未必不能實現。


點綴凡塵

歷史可能有一個嚴重的誤解,那就是認為劉備攻打孫權,主要就是為了給關羽報仇。關羽失去荊州,並且被殺,以此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最終在一場場角逐風暴平息之後,三分天下業已形成。但是稍微懂點歷史,並且瞭解劉備為人的,肯定不會把問題想的這麼簡單。

首先我不是覺得劉備為人很差,而是覺得劉備是一個有足夠政治智慧的英雄人物。在三國裡,曹操被稱作亂世之奸雄,這個亦正亦邪的稱呼很好的概括了曹操一生之中,正面和負面都同樣突出的特點。而劉備實際是一個亂世梟雄。梟,就是貓頭鷹,是能夠吃腐肉的鳥類,並且眼光獨到,目光敏銳。劉備可以在亂世之中,從一個很小的勢力,發展成佔據一席之地的諸侯,並且幾經沉浮,反而是越挫越勇。這樣的人物,真的會對眼前形勢,不假思索與判斷而意氣用事嗎?

我覺得假如將年代退回到劉備初為平原令或者鎮守小沛的時候,如果關羽戰死,劉備絕對有可能頃刻間腎上腺素爆棚,什麼都不顧就掏出全部家底去為兄弟報仇。而已經佔據巴蜀關中時期的劉備能夠輕易下這樣的決定嗎?這就好比賭徒心理,如果你只有一百塊的時候,對方不管是跟你錢一樣多,還是有一百萬,讓你拿出去一百塊去跟他梭哈,你很容易決定。贏了就是二百,輸光了本來也沒多少家底。但是當你已經贏到一百萬,再讓你跟對方用一百萬去梭哈,你會去做嗎?如果你去做,就說明你心裡已經有了足夠的把握,否則讓你把幾十年的努力換來的一切,都頃刻間賭出去,再交由命運決定,至少劉備的心理上不可能就這麼接受。

所以劉備攻打東吳,至少在他心理上是絕對有把握的。這種心理上的自信,比起後來的諸葛亮出岐山時的信心,還要強的上百倍。劉備做好了充足的準備。他的目的就是,最低消費奪回荊州,打的順了直接滅吳,以後跟曹魏二分天下,將來再去北伐,不管是戰備和心理上,底氣都會足的多啊。

所以我覺得劉備攻打孫權,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擴張實力。至於給兄弟報仇,我覺得連次要目的都算不上,只能算是理由之一,更直白說就是藉口了。

所以從這點說,關羽的死活就變得沒那麼重要了,關羽即使逃回成都。劉備該攻打孫權還是會攻打孫權。為什麼在當時的形勢下,劉備一定要先打孫權。而不是聽諸葛亮建議,以漢中做立足點,一門心思處理北伐之事。其實我覺得劉備選擇沒有錯,劉備考慮問題比諸葛亮甚至還要長遠。當時的荊州已經被魏吳瓜分了,吳國得到利益最大,實力增長快,已經跟蜀國打了一仗,心理上自然跟魏國靠的更近。而劉備跟孫權已經撕破臉之際,再考慮攻打魏國根本就是天方夜譚,既然孫權能夠在關羽攻打襄陽時偷襲荊州,那麼自然還可以複製到劉備攻打魏國時偷襲蜀地。所以劉備除了去打吳國,還有敢去別的方向動一動嗎?假如劉備認服了,吞蒼蠅,寧可捱打了,還是派使者繼續聯合東吳。就算這委屈劉備忍得了,劉備所有手下都忍得了,孫劉之間的間隙也不可能就這麼輕而易舉的消除,彼此間仇恨和提防的心態,只能是與日俱增,並且在孫權那方面來看,心理上的優勢那是巨大的,一個要你拼了命才打服的,和一個被你打了連手都不敢還就服的,你更尊敬哪個?荊州說丟就丟,仇也不報,什麼說法沒有就認慫了,日後劉備再去出手打曹魏,你怎麼保證孫權還繼續跟你保持和平狀態?他抄你後路就不光是毫無顧忌的事,而且已經是心安理得了!

所以我覺得對當時劉備面前的形勢。就是根本不可能安靜的待在蜀地一點動靜不出。否則就是溫水煮青蛙,悶也能把自己悶死。一丁點生氣都喘不出,只能是面對強鄰越來越式微,最後成了一個地方小勢力,被兩大國一點點蠶食乾淨。

而攻打魏國沒戲,攻打吳國起碼有希望,而且當時的希望還很大。所以說劉備的選擇本來沒什麼錯,只是具體操作失敗。但是假如是成功了呢?形勢完全會反了過來!


灰鸚

我有些不同觀點不知道能不能站住腳!首先說憑演繹看過於美化劉備集團,劉備自稱靖王之後他祖宗是為了逃命推老婆孩子下車的高祖劉邦,他朋友是宴請他吃飯苦於沒肉殺老婆請客的劉安他本人是長坂坡丟下糜甘阿斗跑路的梟雄,可見劉備揹負著已於常人的抱負所以劉備在亂世中脫穎而出成為一方霸主,在看二爺,二爺這次失敗主要是丟了荊州失去了北大的跳板,從赤壁之戰以前表現證明關羽並不是一個可以運籌帷幄改變中國格局的帥才,縱觀關羽一生除了利用天時水淹了于禁的七軍剩下無論是顏良文丑還是五關六將還是華雄ps這裡只說演繹,都是對二爺武力膽識和中意的性格大師渲染,所以關羽丟了荊州人沒死對於劉備集團只是多了一個暮年的超一流武將,對戰劇沒有多大改變,再說荊州丟了對於劉備集團失去的是一統天下北伐曹魏的最佳跳板,真正動搖三足鼎立根基的是夷陵之戰,陸遜火燒連營才讓蜀漢集團大傷元氣,那麼又有同學要問如果二爺不死怎麼會有夷陵之戰,所以我前面要說劉備,二爺死了三弟應該是真性情二哥死了借酒澆愁丟了自己性命,按前面的分析從歷史的角度看劉備絕對是一代梟雄帝王將相的料,成大事者寡親情,為了建立霸業他可以丟下妻兒,為了收買趙雲特能摔親兒子為了江山他可以禮賢下士對傲慢的臥龍三顧茅廬,所以我在眼裡劉備心中的天平永遠是江山最重要它大於面子大於親情大於血脈,關羽丟了荊州劉備集團喪失了北伐的資本看看三國地理分配曹魏戰劇中原荊湘又被東吳拿走四川貴州就連今天也是山高田少交通難搞的二個省份,所以荊州才是劉備出兵養兵的根據地。失去荊州關門發展滅亡只是遲早的事。古代發兵都需要為自己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所以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他打誰都是升職,所以劉備打著匡扶的旗號,所以袁紹稱帝被第一個打死!所以關羽丟了荊州劉備集團喪失了進一步擴大的資本,與其關門發展遲早滅亡不如拼一局吞了東吳再伐北魏,所以二爺死了只是給劉備一個為二弟報仇伐吳的理由因為荊州本來就是借來的這個藉口站不住腳,說了這麼多想表達的觀點就是限制蜀國擴大的是關羽丟了跳板荊州,動搖蜀國根基的是夷陵之戰,和關羽活著不活著沒有太多關係,


櫻桃之遠51023664

五虎將基本都在,將二代也都成長起來了,劉備也不會那麼早去逝,對蜀國的治理方針策略也會改變,諸葛亮也不用過早的兵出祁山,就算諸葛亮出祁山也沒那麼累,因為劉備活著諸葛亮出兵沒有後顧之憂,魏延也不會叛變,張飛也是把攻城奪地的好手,也許不用六出就會把魏擊敗,可能那時候就不是蜀吳聯合,而是魏吳聯合了吧。

可惜荊州一丟,連續死了,關張劉,蜀漢重擔都壓在了諸葛亮的肩上,軍政一把抓,也沒顧上培養,選拔人才。宦官弄權蜀漢軍民得不到有效治理,其實蜀漢不是被真正擊敗的,而是魏鄧艾走陰平,沒有遇到有蜀守將有效抵抗,大都投降,連蜀主劉禪也聽信讒言主動投降,這個問題就是蜀沒有治理達到舉國皆兵,國民一體,將怕死,不戰而降,蜀焉能不亡。

如果劉關張活著,鄧艾走陰平進蜀,我想會是全軍覆沒的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