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孝陵至今保存完好的原因是什麼?

建築防災

明孝陵地宮作為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寢之地,對於一位開國皇帝而言,地宮裡隨葬各種金銀玉器、龍袍錦緞、儀仗用具及生活冥器應該是毋庸置疑的。盜墓者也應該深知這一點,那麼他們為什麼沒有選擇對明孝陵下手呢?


在明朝,毋庸置疑各代都會對這個祖陵加以保護,並派兵後衛,不會給盜墓者任何機會。

元廷對鞏義的北宋皇陵和紹興的南宋皇陵都進行了盜掘破壞,清廷與元廷不同,清廷一直以正統自居,並積極融入漢文化,對推翻元廷,恢復漢人統治的太祖之陵一直禮遇有加。


康熙和乾隆皇帝都分別拜謁孝陵,並行三跪九叩大禮,由此可見一斑,以後清廷歷代皇帝都對孝陵進行保護,盜墓者也沒有機會。


民國時期是盜墓猖獗的時期。乾隆和慈禧的陵墓都是在這個時期被盜掘,東陵大盜孫殿英的名字家喻戶曉。那麼明孝陵又是如何在盜墓猖獗的民國倖免於難呢?

這是因為,明孝陵所在的南京是民國政府的首都,不像慈禧和乾隆的陵墓遠在北京周邊的河北遵化,那裡遠離政治中心,盜墓軍閥沒有過多的政治憂慮。


而且明孝陵離南京城甚至總統府特別近,只要一有風吹草動,城裡立即會知道,這讓盜掘活動不可能延續太長時間,只有無功而返。


民國的盜墓者還有一層考慮是,明朝畢竟是驅逐蒙元建立的漢人王朝,與其對明代帝陵下手,不如盜掘異族的清代帝陵,因此,北京的明十三陵沒有被盜掘,盜亦有道,正是如此!


洪秀全、孫中山建立的政權都以太祖朱元璋驅逐異族統治為榜樣,所以政權甫一建立,他們就拜謁了孝陵,派兵保護更是不在話下。


那麼能夠對明孝陵構成盜墓威脅的只有明末清初的李自成和張獻忠起義軍了。公元1635年,李自成就曾攻下鳳陽,燒了明皇陵(朱元璋父母的陵墓),致使崇禎帝派人把李自成五代祖先的墳刨了個底朝天。如果李自成攻下南京,那麼明孝陵的命運可想而知!

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軍活動範圍

幸運的是李自成的軍隊曾經飲馬南京城對面的長江北岸,但是始終未能渡江攻下南京城,明孝陵再次躲過一劫。


明孝陵從未被盜掘除了與自身位置和時代環境有關外,和自身的安全設置也有一定的關係。

明孝陵不像很多皇陵那樣從上往下扒開一個深穴,建好後再封起來,而是橫向鑿入山體,從內部掏空建玄宮。


這種橫穴式的方法雖然工程浩大,但十分堅固。在沒有炸藥的情況下,古代盜墓賊從頂部向下打盜洞根本行不通。


橫穴式設計使墓道成為盜墓賊的唯一通道。為了隱藏好墓道,修建明孝陵的工匠也是費盡心機。

通過精密磁測,考古人員探測到,墓道並不是人們想象中在正中間,而是偏在一邊,這種反常規的設計讓許多盜墓賊無功而返。

明孝陵寶頂高高的封土堆下還有厚厚一層圓潤的鵝卵石。不僅便於雨水迅速滲透到寶頂排水設施中流出去,更為重要的是防盜。


這類似於古代一種流沙防盜法,當盜墓賊挖開一個洞時,鵝卵石就會從四面八方滾落下來把洞填

滿。這也是現在連盜掘的痕跡都很難找到的原因。


城覽

明孝陵,為明太祖朱元璋陵墓。

明孝陵至今四個時代,每個時代都能保護好都有他的歷史大背景的。

一、明朝,明孝陵是明朝太祖皇帝的陵墓,自然將孝陵視為祖宗根本之地,備受尊崇,有明一代保護的很好。

二、清朝,1644年,李自成攻進北京城,崇禎帝以身殉國,明遂亡,滿清以報君父之仇而入關竊取天下以後,大肆屠殺明皇族,剃髮易服,留髮不留頭,嘉定三屠揚州十日江陰八十一日等等,屠城不計其數,為安撫人心,清庭下旨保護明孝陵及其明十三陵,至康熙時,又起文字獄打擊文人對故明的懷念,剛剛平三藩、海外明鄭不久,外部沙俄,葛爾丹虎視眈眈,國內滿漢之分嚴重,民族矛盾空前高漲,明孝陵成為明遺民寄託舊有政治認同和前朝記憶的符號,從而被賦予了與清王朝的統治秩序隱然對抗的意義,當時環境下,明孝陵在漢人心中如黃帝陵在華夏人心中的神聖地位一般,已然成為漢族心中的精神寄託與祖陵,為緩解民族矛盾,康熙南下江南時至明孝陵行大禮祭祀明太祖,並留下“治隆唐宋”的官方評價石碑,比之前更加註重保護明孝陵,乾隆下江南時為了安撫漢人,也是如此,在當時大背景下,有清一代,明孝陵保護的很好。

三、民國,民國初年,民族意識覺醒,辛亥革命時,孫中山先生親自前往明孝陵祭拜太祖朱元璋,明孝陵的地位已是超然,漢人心中的聖地,所以民國初那個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年代裡,明孝陵也受到很好保護,至抗日戰爭後,日軍侵華狂妄至極,號稱三個月亡華,南京淪陷後,也沒有開挖明孝陵盜寶,就如日軍攻陷北京後沒有大肆搜刮故宮及其其他帝陵一樣,日本人認為中國會亡於其手,一切都是囊中之物,沒想到最後抗日戰爭以中國勝利告終,在民國那樣的亂世裡,明孝陵有驚無險的渡過。

四、新中國,建國後,社會安穩,在保護文物的意識下,明孝陵成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一直被保護至今。

當然,明孝陵位於南京郊區,不同於其他帝陵在深山老林遠離人煙,離城市鬧地很近,客觀上保護了明孝陵,補充一點,明至今幾百年中,明孝陵被保存完好的是其核心地宮,至於地表建築也是幾經戰火幾經重建。


宋安之

朱元璋的曾用名叫朱重八,使得明朝總共有十六位皇帝,一位皇帝下落不明(朱允炆),一位皇帝以王禮下葬(前任皇帝復辟,朱祁鈺被廢)。明朝皇帝們只有十四位才帝王陵,在這其中,十三位在京城,叫“明十三陵”,一位在南京,叫“孝陵”。



不用懷疑,朱元璋的陵寢在南京,與他依山傍水的另外一座陵寢,叫“中山陵”。要說為什麼明孝陵保存玩好,得分四個階段來說。

第一個階段,明朝時期。自己家老祖宗的陵寢,明朝皇帝當然竭心盡力保護,更是把它制度化了。如果破壞,一律凌遲;如果偷盜,一律斬首;如果砍伐,主謀斬首,家屬發配。另外,還專門設衛兵保護。可謂森嚴!

第二個階段,清朝時期。清朝的“剃髮令”,以及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等,清人很失人心。此時,明孝陵的意義就不一樣了,清人肯定會保護,這樣安定人心,不是有什麼“明亡之後無華夏”嘛,意思都類似。不但如此,清朝皇帝還祭拜明孝陵!乃至修繕!

第三階段,民國時期。在民國,發生一件巨大的盜墓事件,那便是孫殿英盜慈禧陵,當時的人聽後簡直大快人心,差不多隻有清人才傷心難過。而明孝陵,你敢盜嗎?當年的孫中山先生打的旗號就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哪個吃了熊心豹子膽,去盜明孝陵?那時,孫中山先生親自帶臨時政府的官員祭拜!



第四個階段,解放後時期。在解放後,社會穩定,當時的政策也以“保護為主,搶修為輔”,此時的明孝陵當然保存完整。

除了官方,明孝陵自身也讓它保存完整,第一,他位於南京,距離城很近,地理位置獨特,有什麼響動,各方都會知道,會讓盜墓立即終止;第二,陵墓獨特。明孝陵本就是一座石頭山,是採取“橫向橫向,內部掏空”的方式,任盜墓者怎麼打洞,都行不通。而且墓道側向,很反常規。就連封土上也是有一層厚厚的鵝卵石,一旦打洞,鵝卵石就會滾下,填洞。




綜上,正是有一定的政治意義,以及自身獨特,地理位置獨特,明孝陵才在今天,完整呈現。


文/非常茴香豆


非常茴香豆

一、技術風險方面

明皇陵基本在近郊,若想盜挖皇陵不僅需要很長時間,還會搞出大的動靜,盜墓者很容易被發現,這就提高了其盜墓的風險性。且明皇陵基本都在地下20多米處,挖掘的難度係數大。

二、歷史背景

明朝滅亡後,滿清為了穩固其統治,就開始籠絡人心,對明皇陵採取了較為完善的保護。在這種情況下,盜墓者就不敢打明皇陵的主意,除非腦子短路了。

清朝時,明十三陵是按照古帝王陵寢進行管理的。出於政治上的需要,清政府對明十三陵的管理,雖不能與明代同日而語,但較之對唐宋等歷代帝王陵寢的管理則又要重視得多。

一、司香內使、陵戶及明裔一等侯的設置

清朝時為加強明十三陵管理,曾先後設置如下管理人員:

司香內使,即守陵太監。始設於順治元年(1644年)七月,長陵而下每陵設有四人。同年十一月始,命除定陵不設外,每陵改設為二人。順治八年〈1651年〉五月,根據清世祖諭旨,設定陵太監,員額同其他十二陵。順治十七年(1660年)因停定陵祭祀,故太監亦裁撤。康熙年間,定陵以外十二陵計設太監22名。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全部裁汰。

陵戶,負責看守陵園建築及近陵樹木。始設於順治元年八月每陵設24名,給田22頃。

明裔一等候,始設於雍正二年(1724年)十月。但選明朝皇室後裔,封以官職,使之世奉明似的主張,則創議於康熙年間。

二、禮葬崇禎帝后,營建明思陵

清朝對明朝諸陵繼續實施保護政策。這一方面是因為清朝統治者雖然來自我國少數民族,但因受漢族文化的影響,對統治中原的歷朝歷代並不一概採取否定態度;另一方面,清朝入關後,處於政策的需要,也必須籠絡漢族地主階級以加強統治。

其中,以禮改葬崇禎帝后,營建思陵就是一項重要的舉措。

三、廢陵禁,護陵園

進入清朝以後,明朝時所制定的有關陵寢龍脈的各項禁令以及陵寢兆域內不準隨便出入的制度等一概被廢除。以後,明朝時所制定的有關陵寢龍脈的各項禁l南刊也域內不準隨便出入等制度一概被廢除。陵區內的果園、陵監因此而衍成為自然村落,陵區外的農戶也不斷遷居陵區之內,形成新的村落。

清朝時,十三陵的管理制度放寬了,但陵區內的陵墳建築及近陵樹木仍在保護之列。當時不僅有陵戶、守陵太監、明裔一等侯具體負責保護。順治、康熙、雍正、乾隆等朝,皇帝還親降諭旨責令地方官員勤加稽查,申傷守陵人員敬謹防護。順治十六年(1659年)十一月十七日頒發的保護明十三陵的諭旨又由朝廷鎊刻在長陵宮內的龍躍碑上。

對破壞明陵的案件,清王朝也依律嚴加懲處,並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如,順治三年(1646年)三月,本縣農民王科等七人盜發鄭貴妃墓,事發後,官府將他們斬首棄市。光緒七年(1881年)陵區內的土地除歷年准許耕種的部分外,私墾情況又漸嚴重,有的甚至墾至大紅門正道及長陵碑亭石柱根處。延恩侯誠端自光緒二年〈1876年)始私招陵戶墾種妃墳牆內土地多處,東井一處竟已種至家前,為此,戶部於光緒八年(1882年〉議定:"將妃家圍牆內私行招墾之地立即封禁。其各陵酌中定界,概以寶城宮牆外三丈為度,傷州明立界石。……凡牆外三丈以內墾種之地,無論系延恩侯誠端招墾或系民間舊有,一律封禁。……妃家亦於圍牆外三丈為限,庶禁令歸於一律,騰地不至過多。間有侵佔明堂正路及大紅門正道,並總碑樓石柱根者,並即封禁。……至封禁界內原契照之民地,另覓他地撥補。其延恩侯誠端私租,及民間侵佔明堂正路之地,應不準撥補。"此議經大學士李鴻章及直隸總督張樹聲等核定,認為"……明代原設保護陵基之群牆,相距寶城、宮牆不過一丈五六尺,現改定三丈,較原數增至一倍,足資保護,自應照此定案,傷州明立界歹,/永遠封禁"。他們還提議,"責成霸昌道督同該州,隨時認真察查防護,不準稍有越墾,以副國家隆禮勝朝至意。其界外無礙之地,照舊昕民承種,庶免失所"。此奏呈上後,光緒皇帝諭令:“著直隸總督、天府尹責成霸昌道督傷昌平州知州,按照戶部此次議定界限章程辦理。界限以內墾種之地,一律騰出封禁,以資保護。如再有越墾情事,即將該知州嚴肅參處。”

由於終清之世,朝廷一直對現十三陵採取保護的政策,並有相應的措施,因此,清朝時十三陵沒有受到過大的人為破壞。


淡筆繪青春

明孝陵作為中國明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直接影響明清兩代五百餘年20多座帝王陵寢的形制,依歷史進程分佈於北京、湖北、遼寧、河北等地的明清皇家陵寢,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規制和模式營建,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譽。

1961年3月,明孝陵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7月,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準,明孝陵及其明功臣墓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06年12月,又被列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首批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明孝陵躲過賊手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離南京城太近了,只要一有風吹草動,城裡立即會知道,這讓盜掘活動不可能延續太長時間,只有無功而返。


進光吧

明孝陵之所以能保存完好,與政治需要,地理位置優勢和特殊的建造佈局是密不可分的。

1.從明朝覆滅,清朝開始,統治者為了不激化矛盾,拉攏人心,對明孝陵進行了保護。到新中國建立,政府對明孝陵作為重要歷史文物進行更全面的保護。

2.明孝陵坐落在南京市交,離市區近,也給一些盜墓者造成困難,時間稍一長,就容易被人發現。也就避免了大規模盜墓的可能性。

3.明孝陵沒有被盜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建築的結構和以往的陵墓有所不同。

明孝陵位置所在的獨龍阜,是一座堅固的石頭山。大部分皇陵的建造都是由上往下開一個深穴,建好後再用封土封起來。但明孝陵卻是從山體橫向鑿入,掏空內部,建玄宮。這種橫穴的建造方法,雖然工程浩大,但建造後也十分堅固。在古代沒有炸藥的情況下,是很難從頂部打洞進入陵墓。


這樣進入墓葬內的通道,只有墓道這一唯一通道,只要把墓道隱藏好,就很難找到進墓的方法。而明孝陵的墓道又和其他的陵墓不同,不是在正中,而是偏在一邊,這種反常規設計,讓許多盜墓賊無從下手,從而放棄。


大魚記


風雨無阻128155263

主要原因還是明太祖在中國人主要是漢族人心中的地位,朱元璋起自平民,歷經萬難從異族人手中恢復中華,實乃千古一帝,有清一代為籠絡漢人心對明陵實施了保護,日本人不敢下手也是恐懼激起中國人的拼死反抗,影響其大東亞共榮圈美夢,連東陵大盜孫殿英都坦承挖清陵是為了籌軍餉報家仇國恨,明十三陵是祖墳不敢挖。孝陵的位置臨近大城市也是避開了被盜掘命運的原因,盜墓總是不光采的事,一般不敢明目張膽進行,所以偏僻不為人注意的地方的陵墓更易被盜掘。建國後國家對帝陵的態度明確,只能搶救性考古挖掘,定陵開掘與時任中科院長郭沫若積極推動有關,但後來認識到技術水平達不到保護文物的要求,周總理明令在文物保護技術不過關的情況下嚴禁挖掘帝陵。在有條件有充分保證的情況下,對歷史帝陵進行考古挖掘,除了有研究上的重大意義,也是避免文物在自然環境下損毀滅失的一種科學方法,切不可因經濟利益譬如旅遊觀賞等目的而倉促開挖,那同盜墓幾無區別。


吃瓜群眾153193284

呼喚社會各界人士。輕信佛教傳經,交流會。貨已金錢兌換經文的。無辜要香火錢的無故要求捐助。都是在騙取信徒。佛的世界。沒有交流,只有修行得道。方可傳經授教。佛教不參與。軍事,政治。商業。以交流為主導,這是佛教中最忌諱的極大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