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元帝为何“大逆不道”废了祖宗们的寝庙,事出何因?

汉元帝时:毁太上皇、孝惠、孝景皇帝庙。罢孝文、孝昭太后、昭灵后、武哀王、昭哀后寝园。

作为子孙后代毁废祖宗的祭祀到底是为什么呢?笔者读《后汉书 元帝纪》的时候对于元帝很气愤,到后来读到韦氏家族的列传才明白其中道理。

汉元帝为何“大逆不道”废了祖宗们的寝庙,事出何因?

在汉高祖刘邦的时候,命令各诸侯王在自己的都城中都要建立太上皇庙(刘邦的父亲)。到惠帝时,把高帝庙尊奉为太祖庙;景帝时把孝文庙尊奉为太宗庙,命令在皇帝所在的地方、曾经去过的那些郡国都要建立太祖、太宗庙。这样一代代传下去,到了元帝的时候每年的祭祀活动,负责上供祭食的人要用二万四千四百五十五个,用卫士四万五千一百二十九人,用男巫、宰人、乐人一万二千一百四十七人,负责饲养用于祭祀的牲畜的人员还不算在数内。花费的金钱不可计数。

大儒贡禹上书给元帝说:“古代的礼制天子有七庙就可以了,现在孝惠帝、孝景帝宗庙的直系亲人都已死光了,庙也该毁掉了。从此拉开了长达近百年的毁庙之争的序幕。

汉元帝为何“大逆不道”废了祖宗们的寝庙,事出何因?

元帝以此咨询大臣们的意见,丞相韦玄成、御史大夫郑弘、太子太傅严彭祖等七十人一起回奏说:“《春秋》大义,是不在旁支庶人家里祭祀先父,不在大臣仆役家中祭祀先君,不在下边诸侯那裹祭祀先王。我们认为在各诸侯国的先帝宗庙不应该修建,请不要再修建了。”大臣们的奏书得到皇帝许可。于是便撤销了昭灵后(刘邦母亲)、武哀王(刘邦大哥)、昭哀后(刘邦姐)、卫思后(卫子夫)、戾太子(刘据)、戾后的陵园,都不再进行祭祀,裁减了守陵的官吏士卒。

之后一个月皇帝又下诏书大家讨论此事是否真的正确可行。大臣们议论说:周代之所以建立七庙,是因为按照功德的高低来祭祀七位先人,其他的都不立庙祭祀。皇帝亲子孙死尽了的都要毁弃祭庙。现在祖宗祭庙建在各处,不分昭穆次序,应当按礼仪规定把他们的神主都搬到太祖庙内,按昭穆次序排列。太上皇、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的祭庙,因为亲子孙都已死尽,都应该毁弃,皇考(宣帝父亲)庙因为亲子孙还没有死尽,就还像原来那样。”大司马车骑将军许嘉等二十九人认为孝文皇帝功德之高可比天地应该为他建立太宗之庙。廷尉认为孝武皇帝应该建立世宗之庙。谏大夫尹更始等十八人认为皇考庙上接于昭穆次序,不符合正统礼节规定,应当毁弃。 一时众说纷纭,不能统一,因此汉元帝感到这事很难办,犹豫了一年时间。最后决定只祭祀高祖皇帝、汉文帝、武帝、宣帝、昭帝,其他的都废黜。

汉元帝为何“大逆不道”废了祖宗们的寝庙,事出何因?

一年多以后,韦玄成去世,匡衡做了丞相。汉元帝卧病在床,梦见祖宗谴责自己毁弃了各封国的祭庙;元帝的小弟弟楚孝王也梦见了这事。元帝下诏书向匡衡询问怎么办,商议着想要重新在各封国建立祭庙,匡衡极力劝阻,认为不能这样做。皇帝的病很长时间不能好,匡衡很担忧,到高祖、孝文帝、孝武帝庙中祷告,请求有什么灾祸都降到他的头上,皇帝是按照先前的帝传下的法典,模仿天地之事,尊敬五服之内的祖先,废弃一些祭祀让百姓少些负担。过了许久,皇帝连年害病,于是下诏全部恢复了以前撤销的那些陵寝、祭庙、园邑,还像以前那样修葺祭祀。

元帝死后,匡衡又上书给汉成帝说: “先前的时候,因为皇帝的身体有病,所以才完全恢复了被撤销的那些祭庙,但是皇帝最终也没能蒙福长寿。据察卫思后、戾太子、戾后园,他们的亲子孙还没有死尽,可以保留,孝惠庙、孝景庙亲子孙都已死尽,可予以毁弃。以及太上皇、孝文帝、孝昭太后、昭灵后、昭哀后、武哀王的祀庙,请一起撤销,不再供奉。”他的奏书得到许可。于是又废弃了多所祀庙。

汉元帝为何“大逆不道”废了祖宗们的寝庙,事出何因?

汉成帝晚期时因为没有继承人,在河平元年又恢复了太上皇的陵寝祭庙园邑,世代供奉祭祀。把昭灵后、武哀王、昭哀后的神主一起归到太上皇的陵寝祭庙裹,像以前那样受供奉祭祀。还恢复了擅议宗庙之事杀死弃市的律令。

成帝死后,哀帝登位。大臣们又议论之后废弃了诸庙祭祀。在朝的儒学大师刘歆则认为这些与礼义不符合,祀庙的毁废法令又多次反复。

到了平帝元始年间,终于最后定下制度,只祭祀有祖、宗谥号的皇帝和有亲属还在的皇帝,其他的都予以废除。之后王莽篡汉,也就不在讨论汉家的礼制了,由此,近百年的宗庙祭祀之争落下帷幕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