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独角兽到动力电池一哥:宁德时代,霸主的崛起与隐忧

从独角兽到动力电池一哥:宁德时代,霸主的崛起与隐忧

曾创24天IPO过会纪录的宁德时代,今日正式登陆创业板,市值超780亿元。新能源汽车被寄予了中国在汽车领域弯道超车的希望,不过补贴不会一直存在,关税壁垒不会永远为本土企业划一片封闭的试验田。宁德时代的霸主地位能一直延续吗?

6月11日,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300750)正式登陆创业板,首日大涨44%,收盘报36.2元,总市值约786.4亿元,位居创业板第二名(仅次于温氏股份)。

宁德时代此次IPO募资规模不超过53.52亿元,比起首次披露时预期的131亿元缩水了一半有余。尽管如此,这一募资额已创下创业板IPO新记录。

宁德时代在资本市场早已炙手可热。前不久,马云为了争取宁德时代的投资份额,曾亲自上门拜访宁德时代创始人,才为其旗下的上海云锋基金,以10亿元拿下了宁德时代1.06%的股份。

事实上,宁德时代在数年前还籍籍无名。它在赶超松下、比亚迪等龙头企业成为行业第一并顺利上市之后,要面对的挑战还有很多。

浪潮中的三个机遇

2016年之前,松下连续多年占据全球动力电池行业第一的位置,紧随其后的是深耕动力电池技术多年的比亚迪、LG化学、三星SDI。籍籍无名的宁德时代在2017年间突出重围,成为第一,回望其在市场浪潮中对发展战略的预判,不难找出其中缘由。

宁德时代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初创公司,它的前身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英文简称ATL)的动力电池部门。因看好动力电池行业的前景,管理层将宁德时代独立了出来,这是宁德时代抓住的第一个机遇。

ATL成立于1999年,在锂电池行业中已是声名在外,为宁德时代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ATL曾因解决聚合物软包锂电池的胀气问题,走上了占据锂电池技术制高点从而争取市场的发展道路。其后,ATL为苹果公司第三代iPod定制高性能电池,迅速提升了行业认可度。

ATL的江湖地位给了宁德时代良好的品牌基石,在随后宝马旗下新能源品牌之诺的动力电池供应商竞争中,宁德时代脱颖而出。宝马的生意并不好做,据宁德时代总裁黄世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当年宝马的技术要求是800多页的德文文件,宁德时代硬是揽下了这瓷器活儿,也因此将电池检测技术提升了一个台阶。宝马的品牌背书,让宁德时代在成立之初,迅速获得北汽、吉利、长安等乘用车企业的青睐。

在国内的动力电池行业,宁德时代最强劲的对手是比亚迪。为了保持新能源整车生产的领先地位,比亚迪起初采取整车战略。这一战略直至2017年才作出调整,即将电池业务独立化运营,开始对外出售动力电池。宁德时代得到的第二个机会,是用单电池战略打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为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提供动力电池系统。

动力电池成本是新能源汽车整车成本的主要构成,平均占比38%。因此新能源整车企业巨头特斯拉、比亚迪等不惜耗费巨资,建造动力电池工厂。但动力电池的研发和生产技术门槛高、投资大、周期长;对于大多数车企,想要尽快投产新能源汽车,从专业企业购买动力电池成了首选的阶段性战略。所以,单电池战略在不大幅降低盈利能力的前提下,给宁德时代带来了大量整车企业客户,也消除了与车企同业竞争的顾虑。

宁德时代以单电池战略进入市场,作为后来者,提高了研发速度和生产效率,很快实现异军突起;而比亚迪作为先驱者,则推行整车战略,从节省成本的角度,解决生产链条上的所有技术问题,并尝试通过封锁动力电池等核心技术来构建新能源整车的帝国。从战略技术上来讲,双方的选择都不无道理。

只是谁也没有料到,宁德时代来得这么快。2017年的国内动力电池市场,原本与比亚迪平分秋色的宁德时代,跃升到行业第一,占据了超过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几乎是排名第二的比亚迪所占市场份额的两倍。

从独角兽到动力电池一哥:宁德时代,霸主的崛起与隐忧

在路演中,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曾提到,“我的工作重心第一是技术,第二还是技术,第三还是技术。”无独有偶,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也曾强调过技术对比亚迪的重要性,提出“没有领先的技术,比亚迪就做不到全球第一”。

曾毓群对技术的强调,在专精于动力电池的精细化战略上落了地,而比亚迪则走上了全车产业链的整合战略道路。在动力电池领域狭路相逢,宁德时代在专精领域的优势逐渐显露出来,倒逼比亚迪将动力电池部门独立出来,并扭转战略开始对外出售动力电池。

第三个机遇出现在动力电池技术上,宁德时代选择了磷酸铁锂和三元锂两条路线并行的发展路线。国内市场中,磷酸铁锂电池是大多数企业研发的重点。因为两类电池采用了不同正极材料,在性能上也有较大的差异,磷酸铁锂电池原材料成本低、安全性高;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高但安全性低,原材料成本也更高。国外动力电池公司,如LG化学、三星SDI的三元锂电池,在技术和市场上已经建立了先发优势。在当时,选择与两大巨头正面竞争看起来并不明智。

然而市场很快给出了答案,国内最早投产磷酸铁锂电池的沃特玛公司,一度占据国内动力电池市场份额的第三名,但由于产品过于单一、盲目扩大产能等原因,自2018年3月开始陷入巨额债务危机。

而宁德时代从2016年到2017年的总装机量中,磷酸铁锂电池下跌了11%,而三元锂电池则猛增至原有的2.5倍,两类电池几乎持平。期间工信部发布了《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第一批企业名录,将未通过其中一项认证的三星和LG化学排除在中国市场之外。国际动力电池行业的三大巨头中,仅松下获准进入名录,这给了宁德时代在内的本土企业绝好的成长机会。

三元锂电池的爆发性增长,让宁德时代在市场份额上,与一时瑜亮的比亚迪拉开了距离,也使得比亚迪不得不启动三元锂电池技术的研发,避免一时失利演变成节节败退。

无论比亚迪愿不愿意,宁德时代的市场份额在短时间内都难以撼动。动力电池系统作为汽车重要部件之一,在一款车型的生命周期内需持续供货,整车企业一般不会轻易更换电池供应商。

霸主地位并不稳固

资本市场的青睐,来自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行业的龙头地位。作为一家以动力电池系统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企业,相较于中国动力电池行业的平均增速,宁德时代的增长速度令人瞠目。

在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宁德时代主营业务动力电池系统装机总电量分别为2.19GWh、6.80GWh和11.84GWh,增长了四倍有余。在2016年,其动力电池市场份额超越比亚迪,跃居中国市场第一;到了2017年,又比2016年翻了一番,占据中国市场总份额的27%,排名全球第一。

从独角兽到动力电池一哥:宁德时代,霸主的崛起与隐忧

虽然市场销量的增幅蔚为可观,但纵观宁德时代销售收入,从2015年到2017年分别为 49.8亿元、139.8亿元和166.6亿元,并不如销量来得突出。这与动力电池单价由2.28元/Wh降至1.41元/Wh不无关联,累计38.26%的降幅放缓了销售收入的增长。

实际上,宁德时代的霸主地位并不稳固,未来仍有颇多挑战

对于动力电池领域而言,补贴政策逐步退坡、从普惠转向扶优扶强的趋势已经逐渐明朗,例如2018年新能源汽车补贴调整后,一些低端电动汽车由于电池能量密度不达标,已经不在补贴之列。目前,宁德时代重点布局的三元锂电池为其带来了政策利好,但政策带来的优势并不具有可持续性。

相反的,在政策支持的红利期,一些短视的动力电池企业过度依赖国家补贴,战略性地以获得补贴为主要目标。随着政策的逐步调整,这些补贴依赖型的企业日渐式微。部分车企甚至故意骗补,2016年财政部等专项检查发现,骗补涉及金额高达92.7亿元,占此前总补贴额的27.7%。可谓成也补贴,败也补贴。

其次,制造动力电池所必须的原材料钴和镍价格高昂,而未来新能源市场规模的扩大可能带来原材料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动力电池行业的原材料约在成本构成中占比82%,近年来动力电池市场规模的扩大拉动了原材料需求的增长,锂电池材料持续上涨。以主要材料三元前驱体为例,在2017年,其售价比上一年度上涨了55.5%,超过同一年度宁德时代营业收入34.4%的增幅,

一度放缓了宁德时代利润率的增幅。

为了缓解单价降低、原材料涨价对公司利润率带来的压力,宁德时代增加了对上下游产业链的布局。其子公司宁德和盛曾以股权受让及增资的方式收购了主营电池回收和材料生产业务的广东邦普,建立起与广州邦普、格林美等原材料供应商的稳定合作关系,也将产业链拓展至广东邦普主营的锂电池回收利用业务。不仅如此,宁德时代通过投资并购、吸纳入股、成立合资公司等方式,整合了上游电池材料、下游整车企业乃至电池回收的产业链。

此外在国内市场,宁德时代的地位也非牢不可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从2014年到2017年,增长了十倍有余,闻风而动的新能源巨头们都想在市场浪潮中分得自己的一杯羹。

而另一边,随着财政部大幅调低进口整车和零部件关税,购买特斯拉、奔驰、沃尔沃等品牌的进口新能源车型,将会有高达6.4%的价格优惠。甚至有报道称,上海特斯拉某门店成交量火爆,部分车型在一天内售罄。特斯拉还向国内媒体透露将在上海建设第一座海外工厂的计划,该工厂将生产动力电池并组装整车,若免去关税和大量的运输成本,特斯拉电动车在中国的售价将会下降三分之一。

对于宁德时代而言,未来或许会面对更开放的市场。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动力电池行业的补贴政策不会一直存在,政策壁垒、关税壁垒也不会永远为本土企业的发展划出一片封闭的试验田。

宁德时代带来的热度是否会持续?让我们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