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京出版業

旧京出版业

旧京出版业

出版業在古代稱為刻書業。清代的刻書業可以分為宮廷和民間兩大系統。宮廷刻書業起於清朝初年,從順治年間起就由內務府負責刻書,康熙十二年在武英殿設立了專門的刻書處。這是一個規模龐大的出版機構,所出的書籍數量大,質量也高,採用了雕版、銅版、銅活字、木活字、彩色套印等多種技術,校勘也很嚴格。用紙細薄潔白,裝訂端莊雅緻,被行內人士稱為“武英殿版”。雍正四年排印了64部的《古今圖書集成》,每部10040卷、5020冊。乾隆四年詔刻《十三經》,從乾隆三十八年開始刊刻《四庫全書》,到最後成書總共刻了25萬多個木活字。乾隆年間武英殿共刻書458種、23180卷,數量是十分驚人的。例如《四庫全書》共收集了3461種古籍、79309卷,將近10億字。《四庫全書》僅纂修官先後就任命了360人,參加抄寫、裝訂的有3466人,併成立了專門機構四庫全書館,前後用了十年時間才編纂完成。這個四庫全書館也是一檢查、銷燬、竄改書籍的機構,執行的是“寓禁於征”的政策。利用編書之機,極力剪除各種反封建思想的異端,許多珍貴的古籍或絕跡,或被改得面目全非。

旧京出版业

同治八年(1869年)武英殿發生了火災,存於殿內的藏書諸版被全部焚燬,直到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武英殿才被修復,雖然繼續刻印,但已“難乎為繼,旋復中止”。

旧京出版业

清代北京也有一些私人刻書作坊。他們或者刻印圖書自己或交書商銷售;或者接受個人委託代刻代印。聚珍堂是同治、光緒年間北京唯一以木活字刻印書籍的書坊,地址在隆福寺街東口路南。曾刻印過《三俠五義》、《兒女英雄傳》、《石頭記》等小說。二酉堂和寶文堂都位於前門外打磨廠,是以專門刻印小唱本、曆書以及供私塾用的各種啟蒙書本出名的書坊,分銷於各省市及鄉村,屬自印自銷。三讓堂、經綸堂的特點是將一些大開本的書翻刻成袖珍本。這兩家書坊刻印過一百二十回的《紅樓夢》以及《太平廣記》等。清代小說中《紅樓夢》是最暢銷的,自從乾隆年間程偉元的刻本問世以來,各種刻本層出不窮,社會上各階層人士嗜讀《紅樓夢》,議論《紅樓夢》已成為十分普遍的現象,刻書業對於《紅樓夢》的普及出力很大。

旧京出版业旧京出版业

琉璃廠街東西長不過兩裡,街道不寬,小街兩邊的店家鱗次櫛比,一般都是中式平房,也有一些二層樓房。每家店鋪開間不過兩三間,個別店鋪為五開間。清代乾隆年間在這裡開業的書肆有31家,比較著名的書肆有富文堂、三槐堂、寶名齋、文光樓、會文齋、槐蔭山房、文友堂等。民國年間又有來薰閣、松筠閣、藻玉堂、神州國光社、宏道堂、立本堂、直隸書局、開明書局、有正書局、保華堂、富晉書社、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等出版、銷售機構。

琉璃廠的各家書店經營的圖書各有特色,來薰閣、邃雅齋、文華堂、富晉書社經營古舊書籍,書店掌櫃和店員都是古舊書籍版本鑑定方面的行家。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的實力最雄厚,以出版中外學術名著、教科書為主。開明書局、北新書局、啟明書局主要出版新文藝圖書。大東書局以出版新舊文藝類圖書為主。廣益書局專門出版歷史演義、傳奇小說、話本小說。還有經營法律、醫藥、辭典等類圖書的書店。

書店內書架林立,擺滿了各類圖書。線裝書書套一頭夾著白紙,上邊寫明作者、年代、書名、版式,購書者一望即知,也可以隨意翻閱。一些老主顧還可以先到櫃房休息,夥計會遞煙敬茶,雙方像老朋友一樣隨意閒聊。有的顧客對圖書的版本、目錄學頗有造詣,店家可以藉此機會順便請教。有的購書者在這方面的知識較少,店家就會主動向顧客介紹有關情況,使顧客增長了知識,買到了需要的書籍。

開書店的商人以河北冀縣、南宮、衡水等縣的人為主,也有江南蘇州、紹興、江西等地的書商。他們熟悉四庫全書以及天一閣、汲古閣、海源閣等私家書目,對宋版、元版、建刻、蜀刻、家刻、坊刻、蜀版、閩版等版本學知識也十分熟悉。其中的行家可以說對各種年代、版本的古舊書籍見面即識,到眼不欺,達到了版本學、目錄學專家的水平。有的書店裡還有裝裱圖書的高手,一本幾百年前出版的破爛圖書,經過一番拆補裝訂,就能變得煥然一新。

琉璃廠各書肆的古舊圖書在清末民初價格上漲了許多。清末北京城裡有些人將舊書當作古董收藏,一冊五十頁的宋版書要賣到15兩銀子。到了民國年間舊書就更貴了,一部宋版《後漢書》竟然賣到1200兩銀子,使不少讀書人感嘆“線裝書真是買不起了。”

琉璃廠街上還有不少經營古玩字畫、文房四寶的商店,其中以榮寶齋最有名。以經營筆墨紙硯聞名的有一得閣。榮寶齋的木版水印畫幾可亂真。另外還有一家以經營果脯蜜餞為主,以酸梅湯聞名的信遠齋也在琉璃廠街上,每當盛夏之際,文人學者到琉璃廠購書時口乾舌燥,自然會到信遠齋喝上幾杯酸梅湯。

除了琉璃廠之外,位於東城的隆福寺也是主要的書肆集中地,以經營古舊書籍為主,最早出現於明代末年。在隆福寺廟會期間,一些流動書販在此擺攤售書,後來改為坐商。有的書肆既是刻書作坊,又是發行商店。清末庚子事變時,大量宮廷官府及私人藏書流入民間,一些收購流散古籍的書商集中在隆福寺銷售舊書。民國時期隆福寺的書店仍有幾十家,著名的書肆有稽古堂、修文堂、鴻文堂、三友堂、大雅堂、文奎堂、粹雅堂、觀古堂等。書肆掌櫃大多是河北冀縣、棗強一帶的人。

清朝初年,位於廣安門大街的慈仁寺書市也曾盛極一時,到康熙年間逐漸衰落,到了乾隆年間書市完全消失,被琉璃廠代替了。在王府井東安市場、西單商場內也有一些經營新舊書籍的書店,大約是清末、民國時期才出現的,歷史較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