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穿四百年的驚人預言:這六人到底誰是“當塗高”?

“代漢者,當塗高也”是漢代讖書中的隱語,看過《三國志》或是《三國演義》的讀者都知道它,然而很少人知道這句話竟然前後存在了四百年的影響力,數不清的人把它作為自己稱帝稱王的預示,一直到西晉愍帝二年才算消失在歷史上。

貫穿四百年的驚人預言:這六人到底誰是“當塗高”?

《太平御覽》引古代野史,記載劉徹晚年巡幸到河汾這個地方,在水中央的大舟上與群臣飲酒作詩,他親自寫了《秋風辭》,之後比較傷感,跟身邊的大臣們說:“漢有六七之厄,法應再受命,宗室子孫誰當應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漢者,當塗高也。”劉徹身邊的術士極多,不知道劉徹是從身邊哪個高人那裡聽來的這個讖語,一時酒醉失言給說了出來。這一說不要緊,一小小的水滴,竟然激起了千重浪花,無限的擴散開去。

從這句話被傳出去,就有無數人以“當塗高”自詡,認為自己可以代漢。漢代的農民起義大大小小數不勝數,史籍沒有明確記載這些人都用了這句讖語,但是用的可能性還是極大,因為它影響力真是太深太遠了,史籍上留名的有以下幾位:

貫穿四百年的驚人預言:這六人到底誰是“當塗高”?

第一個是劉秀,劉秀認為自己就是漢武帝所說的那個人。“秀”字原義為“結了穗的稻子”。說稻穀生於在路邊,且高大,也是能說得過去的。只不過,西漢是在含劉徹在內的13位皇帝后滅亡的。所以,如果漢武帝把“六七”理解為“六加七”,那麼這句話就是正確的了。

貫穿四百年的驚人預言:這六人到底誰是“當塗高”?

到了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漢室衰微,這句話又被各種人加以發揮,之後穿鑿附會的有東漢末年的農民起義軍將領闕宣(塗即途也,當塗高者,闕也。);董卓手下大將李傕(“當塗高者”,就是“闕”,而“傕”與“闕”同義,並且非常高大的人也稱為“傕”);袁術(袁術字公路,以公路應當塗)。

最後漢獻帝禪位給了曹丕,於是又蹦出了新的解釋:“當塗高者”說的就是“魏”;“魏”這個字,就是指的到達都城的路邊所建起的兩宮殿;這兩座宮殿臨路而建,且高大,因為被稱為“魏”。所以,“魏”代“漢”為天意。”(最初的“魏”字,實際上寫作“巍”。後來省略了上面的“山”。所以,“魏”的本義就是“高大”。)通常認為,上述解釋是最準確的,也就是說,“魏代漢”符合了這句讖言。可是,實際上這句話的魔力還遠遠沒有結束。

貫穿四百年的驚人預言:這六人到底誰是“當塗高”?

到了西晉惠帝時天下大亂,又出現了一個軍閥王浚,他擊敗司馬穎後軍事實力逐漸強大,先後升任驃騎大將軍、領幽州刺史等職。晉懷帝即位後升任司空領烏丸校尉,永嘉五年漢趙攻陷洛陽永嘉之亂爆發,當時天下無主,他作為中原實力最強的軍閥遂心生不軌。王浚以父親王沈表字為處道,認為是應了"當塗高"的預言,準備登基稱帝。可惜還沒等他美夢成真,於建興二年被石勒用計抓起來處死了。

至此,從漢武帝末年到晉愍帝二年,總計時間約四百年,“代漢者,當塗高”這句話終於不再被人提起,淹沒在了滾滾的歷史長河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