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企业的公益样本:从“不要催泪弹”到“科技向善”

社会企业的公益样本:从“不要催泪弹”到“科技向善”

【听杨姐说】

从今天开始,大家要关注自己的朋友圈和QQ群,一旦发现有人在非法贩卖野生物制品,赶紧举报!

举报他什么呢—— 当然是先点“发布色情/政治/违法内容”,进去以后找“非法售卖野生物及制品”,一点,搞定,功德无量!

三个切入点

上面说的,是名为“数字营救”的公益项目,之前主要是关注野生象等陆上生物,今年实现了一个突破:扩展到海洋生物。不仅如此,还将把大数据技术用到物种研究上去,从过去靠望远镜、纸、笔记录升级为数据化采集,通过云平台管理分析数据,从而制定合理的保护计划。

这是腾讯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4月20日达成战略合作时宣布的项目之一,目的是保护物种多样性;同时宣布的另两个项目则是唤起公众生态环保意识的“数字地标”,以及培训生态保护从业者的“数字课堂”,杨姐把这两个也逐一说说。

“数字地标”这个项目是基于AR技术,通过手机QQ扫一扫,识别线下实体的艺术装置,呈现出与实景结合起来的数字内容,带来虚拟互动体验。

比如腾讯发布的首批“数字地标”,在QQ-AR互动中让人们了解海洋生物的故事,例如中华白海豚生活在珠江入海口,目前中国仅存2000只;种群数量极为稀少的黑脸琵鹭是深圳市鸟,等等。

社会企业的公益样本:从“不要催泪弹”到“科技向善”

乍一看,腾讯这个“数字地标”的项目很冷门——中华白海豚、黑脸琵鹭,大多数人听都没听过。但仔细想来,你想要人们保护动物的前提,首先是知道、认识且爱上这些动物。

“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要想在城市生活的场景中唤起公众保护自然生态的意识,还是需要迈出第一步的。

很多城市都建有知名建筑和雕塑,有历史内涵、文化理念和艺术美感,在AR技术下能让它们“活”起来,变身为数字内容的新载体,向公众传递理念,不是一件很巧妙的事么!

“数字课堂”是在“腾讯课堂”的平台上,用在线教育的方式给中国37万护林员提供培训支持,WWF将提供相关内容的优秀课程。

但我个人认为,腾讯要投入的绝对不仅是在线培训那么简单,数字科技在园林保护上将大有用武之地。

要知道,这些护林员发现东北虎都是靠树林里安装的摄像头拍的照片,包括西南的大熊猫保护地也是用的这种设备。但是,恐怕你很难想象护林员为此付出了多少艰辛,他们只能徒步走山路去取摄像机里的储存卡,这就决定了摄像机布点范围非常有限。而且要考虑省电、省内存的问题,摄像机只能间断拍摄,拍到就有,没拍到就漏掉……

未来如果把智能终端、图像识别和声音识别等都应用在这一场景里,很多问题可以高效解决。未来移动终端设备、无人机越来越小、越来越方便,实时传回信号也轻而易举,通过声纹探测、图像识别就能完整、实时地记录和传输动物信息,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在部署了低功耗的野外震动传感器之后,护林员也不用再经常去给摄像机充电。

这是什么——是物联网!它会将这个世界上的众多终端都连接起来。

四个连接

必须说,其实“数字营救”到“数字地标”和“数字课堂”的本质,就是“连接”, 腾讯的特长也就是做连接。看看这三个“数字”产品:

一是,连接全球经验与本地实践。WWF在过去几十年里,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和技术经验,这些经验来自全球,而且经历过不同阶段。在中国当下,要解决的生态环保的问题,正是为WWF的全球经验提供了移植的丰富土壤,这也是捐款买不到的!

二是,连接政府、企业与NGO。生态环保是个系统工程,是需要各方协同参与的。数字课堂和数字营救项目,不仅仅是NGO组织与企业之间协作,背后都出现了国家林业局的政府主体;数字地标项目也是这样,深圳市南山区提供土地支持,是项目落地的关键。

三是,连接数字科技与生态保护。AR技术的应用是一个方面,人工智能、物联网也是数字科技与生态之间的连接!

AR是现在的热门技术,它本身也一种新的交互方式,将线上线下无缝连接的功能。虚实结合、互动性强是它的鲜明特色。

物联网也是一个连接的好方式,未来,护林员很可能都是无人机高手,监测各种空气湿度、温度传感器数据成为他们新的工作方式。这意味着,科技成为自然与守护者之间新的桥梁。

第四个连接是跨越时空的。根据腾讯透露出的目标,他们现在做的一些事,更是要今天做一些播种,期待明天有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全人类的环境保护事业中来——这是一种连接了“今天和未来”的事。

科技向善

从我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腾讯公益一步步走到今天,是发生了很大变化的。

最早的腾讯也是自己捐钱,后来开始结合特长做平台,让更多人参与进来。但今天的腾讯公益已经成年,不仅仅是连接人与人、人与项目,而是形成了各种新“连接”!

这要基于意识到的两个关键问题:

第一,单纯捐钱到底能改变多少?

国内的公益越来越热,单纯捐钱出去的机构非常多——但腾讯思考了一个新的问题:捐钱出去,不能仅仅为了得到认同和自我感受良好,更要想想真正对这个世界的改变有多大?

第二,做公益是不是非得要“催泪弹”?比如说大病、教育等话题,非常容易引起共鸣。但放眼未来的公益类型,公众关注得比较少,比如环保、文化保护,公众参与热情度比较低。

腾讯在反思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做公益的特色思路。和WWF合作自然也是这种思路主导的成果之一,其背后的支撑其实是腾讯公司的逻辑和价值观。

技术到底有没有价值观?其实最近业界存在分歧,也一度混乱。腾讯高级副总裁郭凯天说,“科技向善”,很显然,腾讯认为是有的!

腾讯关注这些问题是从互联网过度的信息过载、过度社交、过度消费开始的,研究网络对人们生活深层的改变。

郭凯天分享了腾讯的思考,它带有很强烈的“自我否定”的勇气。

首先,技术发展肯定是好的,但是得有一个度——必须让社会更美好。

其次,“技术到底要不要有价值观”这个命题与商业利益无法分开——唯一的空间就是你是否会在技术面前,放弃自己的利益。这对于一家上市公司来说,还是很具有很大挑战的。

面对技术对未来的影响和人类的焦虑,无论AI还是大数据,都应该让人更强大,不能让人更脆弱。

一个算法可以帮助你学习或者生活,或者帮助你交易,这里面本身就应该有规则,就应该有价值观,必须让人更强大、让人更独立、更有尊严。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宗旨,在价值观的落地过程中,要不停地审视自己的技术、产品到底有没有给社会带来价值——这亦是一种公益,是比捐钱、捐爱心更难做到的公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