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连女士女儿捐款救灾的善举登上《厦门日报》
■这份报纸在搬家时丢失,连女士求助本报找回遗失的纪念
本报讯(记者 林路然)“我想寻找1991年7月13日的《厦门日报》。”13日,连女士拨打本报热线968820说。她和这份报纸有什么渊源,让她在25年后仍然念念不忘呢?
女儿捐赠50元 还写了倡议书
“最近长江流域发大水,我和老伴就想起这份报纸。”连女士娓娓道来,揭开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1991年夏天,全国部分省市遭受特大水灾。那年7月11日晚上,连女士一家人围坐在电视前,看到屏幕中一座防洪大坝将被炸毁用于泄洪,许多村庄的老百姓不得不离开家园,那一刻全家人的心情都很沉重。“女儿告诉我,她明天就去捐款。”连女士说。
当晚女儿许苑莹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她不仅找出积攒的零花钱40多元,还写了一份倡议书,号召更多的人献出爱心。隔天,连女士塞给女儿一些钱,凑足50元,更递上5张10斤的粮票(那时一家人一个月的粮票也才100斤左右)。那年,许苑莹正就读厦门外国语学校的高三年,刚放假。她从镇邦路的家走到市政府,将钱和粮票交付给工作人员。
没想到,女儿的义举被记录在1991年7月13日《厦门日报》的头版。报道中写道,许同学写信恳请市政府领导动员全市人民积极支援灾区人民,她还附上50元和粮票,请市政府转交给灾区人民。“我特地从单位把报纸带回家。”连女士说,她看到报纸很激动,因为7月13日是她的生日,这份报纸对她而言是最棒的礼物。遗憾的是,报纸在一次搬家时遗失了。
每月资助困难同学 坚持了4年
连女士说,之所以对这份报纸如此在意,还因为她对女儿爱心的赞赏。女儿常常做善事,刚进大学没多久,见有个来自贫困山区的同学生活很困难,她就写信向父母提议帮助这位同学。虽然一家人一个月的工资也就100多元,但连女士夫妻俩支持女儿的决定,每月匿名汇30元给那位同学,坚持了4年。毕业后,那位同学顺着地址专程找到连女士的家,“他拿着两袋香菇来谢谢我们。”连女士说,女儿做善事不留名,唯独那次捐款被留存了,这是一份尤为珍贵的纪念。
因为25年前的纸质报纸留存不多,13日下午,记者将这份报纸的翻拍照片发送给连女士,这份曾经遗失的纪念再次回到她手中。
閱讀更多 廈門日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