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秀”的企业公益?
如今,企业做公益,在百姓眼里是个颇为尴尬的存在。
一则街访视频中,当被问到“你认为企业为什么要做公益?”时,很多人的回答是“为了作秀”,或者“为了宣传自己”。
为什么企业做公益会给公众留下这样的印象?
下面的案例说明,“企业做公益是为了作秀”,这种说法不全是空穴来风。
某企业放出消息,承诺捐款20万给希望小学,但在捐款仪式上,转账金额被爆出仅有2000元,至于剩下的款项,企业在捐款仪式后拒绝支付;
某贸易零售集团将“食品银行”公益项目引入广州:把临近保质期的食品作为慈善捐赠品,送给孤儿孤老。敬老院的老人说:“天气太热,有些酸奶和面包已经变味儿,吃完好几个老人都胃疼”。
除了“作秀”引起的声浪,其他关于企业公益的负面消息,也常出现在民众眼前。
近日,某相声演员突发脑出血,妻子在筹款平台发起募捐,由于该家庭在北京有房有车,此事一石掀起千层浪,引发公众对于公益筹款平台审核机制的讨论;
不少观点认为,这是“穷人在帮富人治病”——究竟是平台鉴伪机制的不规范不完善?还是筹款人有意为之?亦或者两者都有,舆论对此争论不休。
如果说中国企业做“Made in China”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那公益事业的水平大概也只在乡镇及格线。
我们也很委屈,钱花了,还要挨骂……
招商银行前行长马蔚华曾说:“在中国做公益,是非常艰难的,比当初我创建招行,还要难很多倍。”离开招行后,马蔚华投身公益,做了壹基金的理事长。
造成这种困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公众的不理解、质疑,甚至谩骂;
希望工程帮助了很多贫困学生,让他们好好读书,从大山中走出来,改变了人生。但一个值得铭记史册的公益项目,质疑声音从开始就此起彼伏,希望工程创始人徐永光曾表示:希望工程六年才打赢了诽谤的官司。
公众对于企业做公益总是几近苛刻;
不管你捐还是不捐,捐多还是捐少,你都是自带原罪。捐了就是作秀,不捐就是没有企业责任心,捐多了就被怀疑在洗钱,捐少又会绑架:捞那么多钱,才捐这么点?!
“万通六君子”冯仑就深有感触:你逼我捐钱,那不是跟强奸我一样吗?
当年王石要求万科员工捐款不超过10块钱,“成了万科历史上最大的危机之一…任何人都可以上来踩一脚”;
再看“定下一个亿小目标”的王健林,就算万达一年捐款7.7个亿又怎样?企业公益似乎自带“社会好感屏蔽器”,成了一场费力不讨好的无用功。
这其中的矛盾和症结,或许在于过时的企业公益方式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
做公益的更多姿势,依然需要探索
如何承担社会责任,企业需要新的思路和创新,来看看一些值得借鉴的做法。
微软提供了名为 Seeing Al 的人工智能辅助视觉系统,帮助盲人看到东西,还打造了一套名为“回家”的人工智能搜索系统和应用程序。利用微软认知服务中的人脸识别接口,帮助找回走失儿童;
直击人们心中柔软部位的公益,就是在自己的业务范围内,用自己的技术或者服务改变世界。
苹果公司每年都给美国的学校大量捐赠iPad、Mac电脑等来辅助教学。一方面,这些东西确实是教育机构的刚需,另一方面,苹果在做公益的同时,将学生们都培养成了苹果的潜在用户。做公益的同时推广了自身品牌,做了好事还顺便赚到了市场。
你是个成熟的企业了,应该学会做正确的公益了
在做公益上,中国企业已然到了“而立之年”,它们的企业社会责任观或许应该逐步迈向成熟,让善意用最恰当的方式发挥价值;
事实上,的确也有更多的企业同行者,怀抱着善意和热情持续探索新的方向;在此推荐中国益公司愿景演讲:看看公益大咖眼中,企业的社会责任之路,如何走得更顺当。
閱讀更多 公益事業在心中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