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AI企業虧損,是先烈還是泡沫?

作為資本市場寵兒,人工智能企業最近的日子卻過得不太好。

在6月13日至15日舉行的2018全球智能+新商業峰會上,億歐公司創始人黃淵普發佈《2018中國人工智能商業落地研究報告》稱,90%以上的AI企業虧損。

從阿爾法狗打敗世界圍棋冠軍開始,人們的目光就被這種聽上去非常高大上的技術吸引。然而現在,AI企業也從以融資論成敗的高空落到地面,接受市場一輪又一輪的考驗。黃淵普預測,2018年,AI行業將迎來倒閉潮。

AI企業的困局如何解開?而那10%已經盈利的公司又有什麼秘訣?

90%AI企業虧損,是先烈還是泡沫?

國是直通車 侯雨彤 攝

面臨落地痛

人工智能技術不僅讓人們看到了未來的無限可能,還帶來了無數商業場景。

這些成熟的AI產品落地一方面讓普通消費者離AI更近,另一方面也製造了市場繁華的表象。

《2018中國人工智能商業落地研究報告》稱,2017年中國AI創業公司獲得的累計融資超過500億元,但中國AI商業落地100強創業公司累計產生的收入卻不足100億元。這說明中國大部分AI企業都面臨落地痛。

黃淵普認為,AI正遭遇商業落地之痛,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AI服務或產品價格普遍較高,但用戶體驗卻普遍不好。“嚴格意義上來說,人工智能技術只是在理論上到達了奇點,但to B和to C領域還沒有出現革命性的AI產品或服務。”

掙錢的AI企業在幹嘛?

2018中國人工智能商業落地100強榜單中,2018年預計營業收入10-20億的企業有8家。寒武紀、商湯科技、曠視科技、眼神科技、海爾U+、優必選、雲從科技、影譜科技等位列第一梯隊。

AI企業商業落地,行業縱深是決定成敗的重要因素。迅雷創始人程浩曾表示,行業壁壘是AI創業最夯實的護城河。

他用醫療AI舉例,“沒有海量被專業醫生標註的數據,再天才的科學家也無用武之地”。但在國內,獲得醫療數據非常困難,但如果一個創業者在醫療行業耕耘很多年,也許獲得數據來比大公司更容易。

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張益肇也曾表示,現在大部分人工智能是要靠大量數據來進行學習的,一個行業發展人工智能相關應用的前提是獲得與行業、領域相關的,且經過標註整理的數據。

在第一梯隊中,海爾U+隸屬海爾集團,深耕智能家電領域。背靠市值千億的家電巨頭,海爾U+在智能家電市場的縱深可想而知,家電用戶相關的各類數據就是發展AI智能家電的基礎資源。

而在市場方面,家電本身就是一個離消費者非常近的行業,而從傳統家電轉向智能家電,是消費習慣的逐步養成,而不是“盤古開天地”般的鉅變。

行業規模大加上“離錢近”,擁有這兩點的加持是不少第一梯隊公司的特點。

是泡沫還是先烈?

2017年,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規劃指出,到2020年人工智能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人工智能產業成為新的重要經濟增長點,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

AI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點這件事,不僅是國家這麼認為。普華永道也預測,人工智能將在2030年為中國帶來20%左右的GDP增長。

雖然AI企業在現階段還面臨各種問題,但將AI融入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經是一種不可阻擋的浪潮。而面對這90%的“賠錢企業”,一棒子打死或許也不是明智的做法,畢竟唯盈利論基本上就是走了唯融資論的另一個極端。

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湯曉鷗曾表示,AI這個行業忽悠是最多的。但他也認為,如果踏踏實實地做,是有很多可以做的。

李開復在2017年就做出預測,到2018年年底,會有一批公司倒掉。他認為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AI項目確實貴了,泡沫是存在的”。

而清華大學微電子所所長魏少軍在GTIC 2018全球創新峰會上表示,目前大部分AI芯片創業者都會成為“先烈”,而這將成為AI發展中最令人欽佩也最令人動容的偉大事件。

可以預見的是,不管是泡沫還是先烈,AI企業在市場上的摔打還將繼續,即使他們確實為人類指明瞭未來。


來自:國是直通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