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記憶中的太和老街

近日,太和縣省級文保單位徐氏宗祠暨楊虎城故居一期修繕工程順利完工。

徐氏宗祠暨楊虎城故居位於太和縣城文明西路,建於清道光年間,是清道光年間兩廣總督兼通商大臣、一等子爵徐廣縉的家祠,有清代大學士劉墉題名“徐氏宗祠”“授忠晉爵”匾額。

光影記憶中的太和老街

剛剛修繕的徐氏祠堂,這裡也是楊虎城將軍在太和縣的故居

原祠堂南北依次有祠門、腰樓、祠殿、東西配房等,該建築佔地面積1600平方米。1927年10月,楊虎城率軍進駐太和,在祠堂內創辦了軍事幹部學校,同年楊虎城與中共黨員謝葆貞在此地結婚。2004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光影記憶中的太和老街

當年楊虎城將軍所辦軍校的舊址

 太和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徐氏宗祠暨楊虎城故居一期修繕工程。此次修繕工程自今年5月份開工,全部由太和縣政府出資。一期工程包括祠門、腰樓、東西廂房。二期工程包括祠殿、東西廂房等,將按序時進度開工建設。建成後,將用於徐氏宗祠陳列,徐廣縉歷史文化研究以及設立楊虎城紀念館。

其實,太和縣的老街並非只有徐廣縉宗祠和楊虎城故居,還有700年的歷史。太和老街是朱元璋的後代根據北京城仿建,東南西北四方走向,由一條青石板路貫穿。道路兩側為明清建築式木樓,前簷外凸,飛簷微翹,一樓多為商鋪,二樓多為居室。

光影記憶中的太和老街

當年太和縣石條街兩側的商鋪雨棚打開,可以把整條街道掩映其中

幾十年前,這裡是商賈雲集、熱鬧非凡的商業重地。早晨天剛亮,一隊隊運送貨物的騾馬就揹負著江浙的絲綢、山西的老布、新疆的哈密瓜來到這裡。

“所有的商鋪均有前伸的房簷,行人走到石板鋪成的街道上,既不淋雨,也不踩泥。”曹文先稱,太和地處豫皖兩省交界,是煤炭等物資交流的必經之路。 歷史上,成千上萬的挑夫和車伕活躍在太和老街。解放前,太和老街布莊、錢莊、飯館、當鋪林立。

光影記憶中的太和老街

漸漸被人遺忘的太和老街

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寬敞的新街逐漸崛起,老街被人們遺忘。僅有配鎖、打鐵、補鍋、修秤等傳統手工藝作坊仍守望著這條百年老街。行走在老街,感受最多的是世事變遷。清代舉人來過,民國挑夫來過,江湖俠客來過,商賈貨郎來過,撐油紙傘的女子來過,楊虎城的軍隊來過。老街的教堂裡,楊虎城還舉辦了自己的婚禮。

光影記憶中的太和老街

楊虎城舉辦婚禮的教堂早已拆除,但中共皖北特委的舊址仍在。

一所老房子大門敞開,透過大門,一排小房子映入眼簾。小房子為土牆構造,房頂上覆蓋的石棉瓦已經嚴重風化。

光影記憶中的太和老街

“現在這家旅社依然在營業,但居住於此的人大多是無業人員。”附近一居民稱。

老城區下水道等設施配套不全,每逢下雨,院子裡汙水橫流。“公共廁所裡的尿水順著居民自己挖的下水道向院子裡淌”。

讓老街居民難以忍受的還有成群的蚊蟲,以及狹窄的道路。陳桂花的兒子已經買了私家車,但每天晚上車子只能停在附近的小區裡。

光影記憶中的太和老街

百年棗樹守護著滄桑的院落,曾經的繁華恐怕只有它能記得。

光影記憶中的太和老街

身為老街居民,陳桂花一直羨慕那些住在高樓裡的市民。“小區有物業,大門口有保安”。

如今,太和老街已經拆遷,漸漸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太和縣舊城核心區城市設計簡介》顯示,該項目規劃總用地面積71公頃,總建築面積62.96萬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築面積50.24萬平方米,商業建築面積12.72萬平方米。

該項目以護城河為界,分為內外兩部分。護城河外以百姓生活為主,住宅區以17層的樓房為主,新增住宅建築面積48.68萬平方米,可安置4530戶拆遷居民,實現居民就地安置。

護城河內將興建園林賓館街、明清風格健康主題體驗街、書畫特色商業街等。當地的主政者們準備“依託傳統民俗文化和產業文化進行商業空間演繹,構建太和新的以文化和商業為主題的旅遊目的地”,促進文化旅遊、商業旅遊共贏發展。

光影記憶中的太和老街

700年太和老街已逝,雕欄玉砌成追憶。

光影記憶中的太和老街

與老街一起消失的還有那些傳統的技藝。

光影記憶中的太和老街

與老街一起消失的還有那些傳統的技藝。

潁淮記錄者 曹亞偉 文/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