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丧尽良知 道德未知 爱的教育?

《告白》:丧尽良知 道德未知 爱的教育?

一所平凡的中学,1年B组即将迎来春假。不知天高地厚的学生们肆意吵闹,殊不知一场绵亘数月的风暴正向他们袭来。级任教师森口悠子(松隆子 饰)全然无视这片混乱,静静地向学生们做出最后的告白。这个单亲妈妈独自抚养着可爱的女儿(芦田爱菜 饰),然而女儿最终在游泳池中溺水身亡。警察 认定这是一起意外,森口则认定女儿死于班上两个学生之手。她不动声色地指责着犯人A和B,并宣布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复仇。在此之后,森口辞去教师职务,1年B班的学生也心怀惴惴迎来了春假。新学期开始,残酷的风暴袭向了这群无知无畏的少男少女……

《告白》:丧尽良知 道德未知 爱的教育?

《告白》:丧尽良知 道德未知 爱的教育?

《告白》是有良心的推理作品,杀人者荒唐,但有社会成因,复仇者冰冷,但意在警世。故事人物不多,但格局很大。段落和角度海量,但叙事效率很高。和许多强调谋杀手段奇技淫巧的故事相比,这是真正关注现实,不落俗套的好故事。从神职者到传道者,森口从未单纯的理解善意,在她冰一样凄凉的心里,世界就如电影中的教室那样,是泛着深蓝的铅色。于是在这个黑板般熟悉的小世界里,她开始说出真相。

《告白》:丧尽良知 道德未知 爱的教育?

电影中,每个人的告白不约而同掀开了人性底层最阴暗且最脆弱的一面:以自己的方式制裁学生的女老师(她无法接受残酷杀害她四岁女儿的学生在法律的保障下毫发无伤);从不懂得尊重生命的天才少年A(他得不到母爱,因而任意践踏他人的生命);胆小如鼠却犯下大错的自卑少年B(他想证明自己并非别人眼中胆怯无用的少年);一味溺爱儿子少年B的母亲(儿子犯下滔天大罪,她仍坚持儿子只是被不良同学带坏);品学兼优却阴暗无比的少女(她看清了人强悍背后的软弱,却再也找不到生命的意义)。

《告白》:丧尽良知 道德未知 爱的教育?

《告白》:丧尽良知 道德未知 爱的教育?

他们每个人看起来都与常人无异,内心的告白却都如此惊人,这就好比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阴暗,阴暗包含了所有大大小小的伤口:童年的创伤,成长过程的阴影,以及被人残酷对待的烙印。当阴暗毫无遮掩的被摊在阳光下,心中的弱点也将一揽无遗,赫然发现残酷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受伤的灵魂。无法接受自己不被爱的事实,因而夺人所爱,伤人所爱。然而,受伤并不能变成伤人的借口,一个必须藉由伤害别人以证明自己存在的人,只是更加突显了他的自私与脆弱。

我想起电影第一个让我不寒而栗的画面:松隆子以平静的语气对台下学生讲述女儿被杀害的过程,学生们只稍试停顿,又继续嬉闹。彷彿只是死了一只蚂蚁那么简单,对他们并不造成任何影响。那种事不关己的冷漠态度,不难理解为何会有层出不穷的校园霸凌事件,只要不是欺负到自己头上,他们没有任何感觉。

《告白》:丧尽良知 道德未知 爱的教育?

没有感觉,怎么可能感同身受;没有感觉,有时连冷眼旁观都觉多余。那种集体的冷酷,开始由内而外不断幅射,故作强大的软弱者,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人;被欺负到底的人,则以扭曲的方式证明自己的存在。

《告白》:丧尽良知 道德未知 爱的教育?

于是,大错铸成。

可笑的是,在法律的保护之下,未成年的他们即便被判定有罪,也能轻而易举的重返社会,随时随地都能得到重生的机会。

因此,本来就对生命的存在没有感觉的他们更加有恃无恐,伤害他人,以别人的痛苦为乐,竟变成一件稀松平常的事。

以此逻辑推想,杀一个人真的没什么。

而造成青少年如此冷漠偏差的帮凶不是别人,正是整个社会与家庭。

法律的偏袒,家庭的溺爱,再加上学校的纵容,使他们无需为自己的犯行付出代价,甚至不觉自己有错,并习以为常的把错误推到别人身上:少年A虐待猫狗,伤害别人,只是为了得到他最爱的母亲的注意;少年B杀害小女孩,谁叫所有人都说他没用。少年B的母亲不但不怪他,反而责怪别人对他儿子的不公平对待。

《告白》:丧尽良知 道德未知 爱的教育?

他们都是潜意识上的“被害者”,得不到别人的重视,感受不到爱,进而变成加害者,但心里感觉被伤害,不代表可以任意伤害别人,取走别人心里重要的东西。

《告白》:丧尽良知 道德未知 爱的教育?

错了,就是错了,没有任何借口;错了,就应该为此付出代价。

所有以自我为出发点对他人进行的迫害,都不该轻易获得原谅,这不是几岁的问题,而是心态的问题。

《告白》:丧尽良知 道德未知 爱的教育?

《告白》所有海报里,最棒的一版还是港版,最显眼的元素就是松隆子的大脸和右下角的三级标志,以及正下方令人咋舌的简介:“初中生妄杀4岁幼童,女教师课室落毒复仇。”

《告白》:丧尽良知 道德未知 爱的教育?

《告白》是推理小说,它选择了这种全第一人称的极端体裁,作者始终在感性和理性间强悍的掌控力。在书中你可以通过每个人第一人称的告白,清楚地看到每个人从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的结果,这就是最强的真实,没有谎言的采访记录。

《告白》:丧尽良知 道德未知 爱的教育?

校园的问题在哪里,凑佳苗笔下的校园不是活祭的地狱,更像一个大家都走错门的尴尬集散地,每个人都为了摆脱无穷的尴尬和孤独感用尽全力交流着,这是校园本质的可怕之处。

《告白》:丧尽良知 道德未知 爱的教育?

中岛哲也是当代日本最好的视觉系导演,《下妻物语》《松子被人嫌恶的一生》如此乖张的画面风格却被表现得流畅合理。在电影版《告白》里,却花了很大的心思降低用色,强调光暗对比,用心叙事。可称为中岛迄今为止各方面最收敛的电影。

改编《告白》最难的是,小说选用第一人称,且叙述紧凑,这份真实的力量吸引读者读下去。普通照搬并非不行,但无法重现这种单向的娓娓道来,很容易改成特别闷罐的恐怖片。中岛的办法是用视觉来经营,不排除一些话外在发生的氛围戏(如开场一段楼顶的欺负戏)非常技术活,镜头量极大,每一段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告白的重心,但信息量恰到好处,刚好满足第一遍就吃饱的需要。

《告白》:丧尽良知 道德未知 爱的教育?

另一方面,小说最大的优点在于将校园问题带出校园,不以学生和教师或是教育体系的矛盾,简单粗暴地下判断,而是直面复杂的个人处境。这成了整部电影的指导思想,而且活学活用做的不错。导演仅用了一些视觉化很强的场景来表现校园本身的氛围,其它则重视了剧情的完整表现,这是中岛的好习惯。

这部电影从色彩基调到情感基调都互相契合并和原作相得益彰。原作中单靠文字就能传递出的渗透骨髓的绝望和震撼,在中岛哲也的手下得以原汁原味的呈现。

在书里,情绪是循序渐进的。凑佳苗将当事人排列开,依次告白。没有任何多余而又累赘的渲染,只是平铺直叙,做了什么,如何做的,当时想的什么,就是简简单单地,仿佛只是从口袋里掏出东西摆在桌上一样,一目了然。在不知不觉中,读者就上了瘾,逐渐变成了迫不及待要看到下一样东西是什么的瘾君子。因此,那本并不算厚的书,在我不时屏住的呼吸下,翻到了最后一页,直到看到最后一个字,浑身的鸡皮疙瘩还没有平复完全。

被折服的原因有很多很多,看似平淡的主线剧情下,还有细细密密地交错。每一个告白者,都有让人瞠目的秘密,这些告白者集合在一起,就变成了这个震撼人心的故事。读者不知不觉就落入圈套,踏破第一层表皮后,接连踏破接下来的第二、第三层,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告白》:丧尽良知 道德未知 爱的教育?

看完电影后的感受与看过书的感受是一样的,前者比后者更立体。

《告白》:丧尽良知 道德未知 爱的教育?

电影的配乐是不得不说的一大亮点,它将矛盾冲突的激化,阴暗心理的膨胀烘托到极致。不协调感好像是黑色幽默,并没有让我产生跳戏的感觉。原声集很早就下好,已经听过无数遍,当时听到AKB的《River》时,还是担心这种旋律该如何嵌套进这样的剧情中。看到电影的时候,看到镜头不时晃过美少女们身姿时,我被这种混沌又充满吸引力的表现手法折服了。而开头那段略显俏皮轻快的《Milk》,显而易见就是情绪的铺垫了。

《告白》:丧尽良知 道德未知 爱的教育?

全片充斥着大量的慢镜头,特写与中、远景交叉营造落差感,背景音乐为慢节奏的曲子时,真的宛如是一首歌的MV一般。中岛哲也对于砸落分散的血滴、泥水不厌其烦的用特写来表现,绵长的好像能扼住颈口的气氛被轻轻一挑,就从屏幕上弥漫出来,笼罩出一个独有的气场。下村直树的妈妈被直树挥刀砍死的镜头堪称美丽,慢镜头特写将鲜血的轨迹都描绘了出来。松隆子在餐馆与美月见面后离开的路上,Radiohead的《Last Flowers》响起,一遍遍的“believe”和着旋律,和着松隆子的步调,将复仇的决心和随之带来的痛苦,在松隆子精湛的演技下,甚至是温柔和缓慢地传递给了观众。

《告白》:丧尽良知 道德未知 爱的教育?

片尾的修哉痛苦、慌不择路,我惊叹于导演使用他发明的逆行闹钟来制造场景,那段爆炸逐秒倒退的镜头与修哉脸部的特写交替剪辑,之后,闹钟突然正行,慢镜头不再,瞬间的速度使得修哉妈妈的惨叫都在火焰中戛然而止。

《告白》:丧尽良知 道德未知 爱的教育?

而再在这之前,松隆子冷酷地一句“我听见重要的东西消失的声音——”她从暗处走到惨白的光下,“不是‘啪!’,而是‘轰!’”在人心上的重锤分量十足。

《告白》:丧尽良知 道德未知 爱的教育?

而在最后,她屈膝在修哉面前,表情是狰狞与内忍交杂,对他说“从今天开始是你重生的第一步”之后留下了足够长的留白,从绝望过渡到放弃,松隆子失笑后黑屏,只听见她的声音——“开玩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