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男不读纳兰容若,女不读仓央嘉措”?

马岁勤十兔子

纳兰容若的本欲起身离红尘,奈何影子落人间;和仓央嘉措的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这两句诗令无数的人喜欢,所以早已经成了经典名句。



我们先来说一下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六世达赖嘛,是西藏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政治人物。

在康熙三十六年,被当时的西藏摄政王第巴·桑结嘉措,认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同年在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典礼。在康熙四十五年的押解途中圆寂。

可以说,仓央嘉措是西藏最具代表的民歌诗人,他的一生写了很多细腻真挚的诗歌,其中最为经典的是拉萨藏文木刻版《仓央嘉措情歌》。


比如:“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

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

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 ”


这首诗表现了真挚的爱情,又充溢哲思情趣。

再比如:住进布达拉宫,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

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与玛吉阿米的更传神,

自恐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怕误倾城。

世间安得双权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可以看出,仓央嘉措的诗歌大多是描写爱情的,诗中有初识的羞怯与两情相悦的欢欣,也有失之交臂的感叹,亦有对于负心背离的怨尤, 更难得可贵的是,诗中还概括出丰富的人生哲理, 给人以智慧的启发,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爱情对生活热切追求,以及渴望真挚美好感情的心情。

我们再来说一下纳兰容若:

纳兰容若,号楞伽山人,清朝初年词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纳兰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

纳兰容若写了许多缠绵悱恻,哀卓思念,寂寞悲凉的诗词。

比如:

  •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 我是人间惆怅客,断肠声里忆平生。
  •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 本欲起身离红尘,奈何影子落人间。
  • 茫茫碧落,天上人间情一诺。
  • 背灯和月就花荫,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销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 一心待来生,愿来生再续未了缘,可有来生?
  • 纳兰爱妻早逝,而他缺一生痴情重意,于是对亡妻的日夜思念,始终是他短暂的一生挣不脱的枷锁。

原来,纳兰容若在十九岁时,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结为秦晋之好。婚后,夫妻异常恩爱。但是,三年后,卢氏因难产去世。因感情太好,纳兰一度陷入无尽的忧伤之中。并且终其一生,都没有从忧伤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八年后,自己因悲伤过度去世。

但他短暂的一生,却是清初最有名的词人。他的词中,充满一种忧伤的气息。他的作品集中,不断出现“亡妇忌日”,这样的字眼。在卢氏死后的大概每个忌日,他都处在一种伤痛的情绪之中。所以他的诗词都是哀伤凄凉的。

纳兰容若的词是如此悲伤,如此的伤春悲秋,如此的充满了疼不欲生的感觉,所以才有了:男不读纳兰容若的说法吧。或许男子读了会深陷悲伤之中,无力进取奋进,或沉湎于感情之中。因为人们都认为作为一个男人,应该是坚强积极的。

所谓女不读仓央嘉措:

我想可能是因为:仓央嘉措的诗,体现了男女爱情上的大胆,感情的热烈与强烈,与宗教伦理上的叛逆。是恐怕那些涉世未深的心少女,过早过多的陷入感情之中,不能自拔,从而迷失了自己,忽视了现实的生活。



其实,纳兰词、仓央诗都显示了人性中的至性至情,至真至美,是中华文学的魁宝,任何人读了否提升自我之灵魂。话说,好书不如无书,再好的书,再精粹的文化知识,也有偏暗的一面,只要不过分沉迷其中,都是有益无害的。


超能古博士

这个说法头一次听说,我是既读纳兰容若,也读仓央嘉措,至今尚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

纳兰容若和仓央嘉措都是至情至性又才华横溢的男子,都是清朝康熙间的人物,仓央嘉措出生的时候,纳兰容若还有两年就要离开人世。一个是清朝权臣大学士明珠的长子,一个是西藏历史上最受争议的喇嘛。


纳兰的一生痴情重意,对亡妻的思念,始终是他短暂的一生挣不脱的枷,这些也贯穿了在他的词里:

  •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 我是人间惆怅客,断肠声里忆平生。
  •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 本欲起身离红尘,奈何影子落人间。
  • 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
  • 你挑灯回看,我把箫再叹。
  • 茫茫碧落,天上人间情一诺。
  • 背灯和月就花荫,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销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 一心待来生,愿来生再续未了缘,可有来生?

仓央嘉措,六世达赖喇嘛,以宗教领袖的身份却违背常情的,写下了一首又一首狂妄缠绵的情诗。仓央嘉措最后还是成了政治的牺牲品,结局或生或死或流浪竟是不详。不过他的诗歌却是流传了下来:

住进布达拉宫,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

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与玛吉阿米的更传神,

自恐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怕误倾城。

世间安得双权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纳兰容若的痴情,仓央嘉措的不顾一切,都是值得欣赏的。我想男人即使读了纳兰,也未必就会变成情圣;而女人读了仓央嘉措,也未必就会离经叛道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来。所以无论男女,想读就读吧,大可不必担心。


从不穿靴子的猫

我来给大家说说我的看法吧,不太成熟,请见谅。


第一,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

纵观纳兰性德的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赏李煜,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此外,他的词也受《花间集》和晏几道的影响。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对职业的厌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

“男不读纳兰容若”我们就好解释了,我们做为一个有志青年,应当发奋读书,考取功名,立志报效朝廷,有功于社会。古人语“.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马革裹尸战死沙场的气概,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而纳兰容若的词充满了对人世的厌倦与悲观,不愿报效祖国为百姓分忧,为朝廷立命。整天浅斟低唱艳词淫曲,消磨意志,男人如果大量读他的诗词很容易丧失斗志,无病呻吟,厌弃社会,最后郁郁而终。

在这里我举一首为例,请大家品析: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清代: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全词情景相生。由西风、黄叶,生出自己孤单寂寞和思念亡妻之情;继由思念亡妻之情,生出对亡妻在时的生活片断情景的回忆;最后则由两个生活片断,产生出无穷的遗憾。景情互相生发,互相映衬,一层紧接一层,虽是平常之景之事,却极其典型,生动地表达了作者沉重的哀伤,故能动人。

请问这种诗词男人一味的吟诵,沉浸在其中,会有什么后果?

第二,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1683.03.01-1706.11.15),门巴族,六世达赖喇嘛,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西藏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政治人物。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被当时的西藏摄政王第巴·桑结嘉措认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同年在桑结嘉措的主持下在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典礼。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被废,据传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的押解途中圆寂。仓央嘉措是西藏最具代表的民歌诗人,写了很多细腻真挚的诗歌,其中最为经典的是拉萨藏文木刻版《仓央嘉措情歌》。

其诗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大胆的写实性。仓央嘉措是宗教领袖人物, 但他敢于写出自己的现实行动、 内心感受和生活理想, 突破了宗教对人性的束缚, 大胆地向传统势力挑战, 表现出巨大的勇气。
  2. 真挚的情感性。仓央嘉措的诗歌大多是描写男女爱情的,诗中有初识乍遇的羞怯,有两情相悦的欢欣, 有失之交臂的惋惜,有山盟海誓的坚贞,也有对于负心背离的怨尤, 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生活的热切渴望与真挚追求。
  3. 深刻的哲理性。仓央嘉措的诗歌, 有不少在叙事的同时,概括出丰富的人生哲理, 通俗中透着深刻, 给读者以启发。
  • 到这里我们就能很好的解释“女不读仓央嘉措”,中国传统社会所倡导的“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些我们都是耳熟能详的,这说明什么,这些东西都表明了,在“夫为妻纲”的专制之下,传统女性已沦为男人的附属品。要求女人对我们男人绝对的服从,工于女红,相夫教子,不能有二心。而仓央嘉措的诗词充斥了大量对自由,对爱情的向往,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可以抛弃一切,可以全然不顾。如果女子大量诵读仓央嘉措的诗词,是从思想上动摇他们的意念,使得他们产生非分之想法,这种行为的危害性是显而易见,不利于家庭的和谐,不利于社会的稳定,等等。所以说不让女子读他的诗词也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作为旧社会的女子,不能有冲破旧观念的思想萌发。
  • 在这里我同样巨个例子,大家自行品析:


  • 自恐多情损梵行, 
  • 入山又怕误倾城. 
  • 世间安得双全法,  
  • 不负如来不负卿.
  • 此诗中充满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现实的不满,今生不能完满,来世生死相依的决心,
  • 传统女子读到此诗,是否会铤而走险呢,放弃已有的一切去追求心中的完满呢?不得而知。

危楼待伊归

说实话,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其意思不敢说明白,只能谈点自己的看法。

这样的话,它可能只是一种个人感觉得表达。有些道理,却未必人人适合。类似的话还有:少不读《水浒》,老不读《西厢》。还有,少不读《三国》,老不读《红楼》。以前听人提起时,也曾问过,大概意思无非是这样,《水浒》讲的强盗造反的故事,少年人血气方刚。看了之后,容易过激。《西厢》是爱情故事,少年人的情怀,老人看了,不合时宜。《三国》讲权谋,少年看了,容易学得奸。《红楼》与《西厢》相似,讲得是男欢女爱之事,属于青年人的事。老年人没有必要参乎了。

但情况也并非那么简单,就上面两句话,也有反着说的。老不读《水浒》,少不读《西厢》。其意是说,《水浒》讲得是打打杀杀的,老年人性格安定了,对打打杀杀的不感兴趣,也就没必要去读《水浒》了;而《西厢记》是讲恋爱的,少年人如果早早看了,会产生早恋,影响学习。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这样的俗语,只是讲出了个人的某些感觉,而不是全面适用的真理。它之所以能够流传起来。说明他具有某些道理。男不读纳兰容若,女不读仓央嘉措,大概也是这样。

纳兰容若与仓央嘉措差不多是同时代人,他们都生活在清康熙朝。纳兰容若生活在康熙前期,于康熙二十四年去世。仓央嘉措生于康熙二十二年,死于康熙四十五年。他们同是当时著名的诗(词)人。纳兰容若是满族人,诗词以汉语创作,仓央嘉措是藏族,以藏语创作。我们大多数人现在读到的他的诗,是经过翻译之后再创作的结果。二人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他们都是多情之人。而我觉得,问题中这句话的出现,是与多情相关联的。

假如说所列的不读《三国》,《西厢》、《红楼》、《水浒》都有个老与小的差别,在“男不读纳兰,女不读仓央”这句话中,男女的分别没什么意义。这句话,更像“互文见义”的修辞,它要表达可能是,无论是纳兰,还是仓央,太过深情了,细细品味,可能于人生来说,没有太多裨益。然而,纳兰和仓央还是有不同的。这与他们的人生经历大概相关。

纳兰性德可以说是真正的贵族,他是康熙朝大学士名珠的长子,他的母亲是英亲王阿济格的女儿。纳兰性德自幻聪慧,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一岁中进士。因出身贵族豪门,曾是康熙皇帝身边一等侍卫。

纳兰性德十九岁时,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结婚。婚后夫妻恩爱。三年后,卢氏因难产去世。因感情太好,纳兰性德陷入无尽的忧伤之中。并且终其一生,没有从忧伤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八年后,自己也因病去世。终年三十岁。(当时讲虚岁,是三十一)。

纳兰性德是清初最有名的词人,由于这样的人生经历。他的词中,充满一种忧伤的气息。他的作品集中,不断出现“亡妇忌日”,这样的字眼。在卢氏死后的大概每个忌日,他都处在一种伤痛的情绪之中。而且在平时,他也多次在梦中见到卢氏。这些,在他的词中,都有大量的表现。比如,最著名的句子,赌书消得泼茶香,这本是一个上流社会读书人常见的生活场景。宋朝的李清照经常与丈夫赵明诚玩这样的游戏。两个人背出一句诗,或是词, 或是名言,猜一猜他在那本书的第几章第几页上?一方说出答案,另一方去抢书本验证,桌上的茶盏被碰倒,清香的茶水流了一地。这当然是一个温馨的生活场景。可是,他后面写:“当时只道是寻常。”,这所有的温情,现在已经没有了,当时寻常的小事,在今天看来,是那样难得。诗句背后的情感,是对当时生活,对卢氏无尽的留恋。

我们承认纳兰性德的多情。我们也承认,这种多情的可贵。可是,陷进往日的柔情里,不愿出来,对人生,确实是无益的。这大概就是“男不读纳兰”这句话的意思。纳兰的性格,确实很像《红楼梦》里的贾宝玉,所以,有人说红楼梦写的是纳兰家事。对不对且不说,在多情上,现实中大概也只有纳兰容若差可比拟了。

说到纳兰的多情,我想到了现代一位国学大家马一浮先生,他的情感故事,与纳兰性德非常相似。十九岁结婚后,一年后,他的夫人难产去世。为了报答妇人的恩情。马一浮先生终生未再娶。活到八十多岁。马一浮先生与纳兰容若的最大不同,就是既能保持对夫人的深情,又能从忧伤的情绪中走出来。

我自己手上,就有一套纳兰性德的《通志堂集》,我很喜欢,但确实不敢多读。他那些思念的忧伤之句,真正的感受到了,会伤人的。但对于没心没肺的人来说,不会去深切体验,简单读一下。还是不错的。他会教你,怎样是深情。

仓央嘉措是六世达赖啦嘛。他的一生,就是悲剧的一生。

我们都知道达赖啦嘛是西藏的宗教领袖。这一代的达赖,是上代达赖的转世。他一般从出生开始,就受到良好的宗教知识教育培养。长大之后,具有宗教领袖的风度和气质。而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却与传统意义上的达赖很不一样。

康熙二十一年,五世达赖去世。他的弟子桑结嘉措为了继续统治西藏事务,便隐瞒了五世达赖去世的消息。这样的做法,违反传统和清府的规定的。具有很大的政治风险,桑结嘉措为了避免政治风险,就采取了两面的政治手法。一方面寻找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另一方面,找到了之后,却没有告诉对方,也没有实行坐床仪式。也就是说,如果清朝不知道,他就继续骗下去,知道了,就扶六世达赖上位。这个骗局在瞒了十一年后。才被清朝发现。

桑结嘉措是在康熙二十四找到仓央嘉措。直到康熙三十五年,康熙皇帝在亲征葛尔丹的过程中,知道了这件事。仓央嘉措才继位成了六世达赖。

悲剧也从这一刻开始。仓央嘉措原本出生在一个农奴的家庭。信奉的是藏传佛教的宁玛派,也就是俗称的红教。红教的教规并不禁止僧侣娶妻生子。仓央嘉措成为六世达赖之后,它的宗教信仰被迫改为格鲁派,也就是黄教。黄教的教规与红教差异巨大。它严禁僧侣接近女色,更不能结婚成家。这种生活状态翻天履地的变化,让仓央嘉措难以适应。

仓央嘉措毫无疑问是个悲剧人物,假如他不是处在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假如他一出生就被选为达赖的转世灵童,并受到格鲁派严格的教育培养,他也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宗教领袖。可是在政治阴谋之中,他被耽误了十四年。等到拉萨的时候,他的人生基础已经被红教奠定了。他虽然获得了崇高的地位,但既无权利,也不能适应。他的一生就处在这种矛盾纠结的分裂状态。

不适应该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难忍受的应该就是恋爱权利的被剥夺。假如他像一个真正的达赖一样,不但有崇高的地位,还有现实的权利。那么他也可以在处理政务的过程中,消磨自己丰富的情感。可是,他又没有现实的权利,只不过是个傀儡。于是,恋爱、表达真情,和宗教的清规戒律斗争,便成了他反抗的一种形式。

比如这首: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康熙四十四年,桑结嘉措,在不治斗争中失败被杀。仓央嘉措做为傀儡被牵连。康熙下旨押送其进京。途经青海湖时,五世达赖仓央嘉措圆寂。

仓央嘉措的诗,正是对自身这种现实情况的真实表达。它感情真挚、语言优美、韵律和谐、自然流畅,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喜爱。

我觉得,仓央嘉措走红除了他诗歌的艺术价值之外,与他个人的经历以及达赖啦嘛的身份有很大关系。宗教的禁欲与人性本身对真情的渴望,在他这里产生了激烈的碰撞,这本身就很吸引人。比如著名的《十诫诗》: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还有“曾经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这些诗在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背后,还有一种真情无处安置的深深无奈,以及在宗教与世俗无法两全中的矛盾纠结心里。如果读出这其中的痛苦与无奈的。就应该明白,确实不如不读的好。

当然,仓央嘉措也有利用宗教佛法的精神进行的自我安慰与心灵的救赎。比如:你见,或者不见,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说明了这些,对于“女不读仓央嘉措”这句话,大体能猜出点意思来。毕竟仓央嘉措的诗,许多体现了爱情上的大胆,与宗教伦理上的叛逆。或者说此话的人,不愿意女士们受这种态度的影响吧。

其实不论是男人女人,太过深情了,可能也不是好事。就像纳兰性德与仓央嘉措一样,年纪轻轻的,就都过早的走完了人生之路。如果是内心豁达开朗,大度包容之人,读读纳兰与仓央,应该是很不错的文学体验。没有什么不好的。


七月流火140400643

这种提问,变着法儿地誉美两位年轻的诗人。

诗词到清代又涌起一座高峰,词人词作词论均胜于明代,被称为文学史上的“词之中兴”,最有成就者当属纳兰容若。梁启超赞美纳兰:“容若小词,直追后主。”纳兰容若感情丰沛,才华横溢,在词创方面极有建树,他的悼亡词写得哀感顽绝,催人泪下。其所以如此年轻就达到极高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点到了肯綮:“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说白了,纳兰的情感真挚如孩童,而写诗就追求此“纯真”。英国大诗人华兹华斯说过“儿童是我们的父亲”,正是说的这个道理。 诸位设想,大男人读了如此清纯的诗词,钻进去出不来,将何以堪?

仓央嘉措是中国诗史,乃至世界诗史一个另类,一朵奇葩。十七世纪的这位坐床灵童的诗,让我们读来有现代感,他对爱情自由的追求那么狂热奔放又那么缠绵悱恻,他的诗歌有音乐的节奏旋律,又闪隐着佛寺红墙碧瓦的寂美情调,如何不让人心醉,如何不让女士们抓狂?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

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

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 ”

这里有爱的真挚,又充溢哲思情趣。

“那一刻 我升起风马

不为乞福 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天 闭目在经殿香雾中

蓦然听见 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日 垒起玛尼堆

不为修德 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

那一夜 我听了一宿梵唱

不为参悟 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

不为修来生 …………”

这种特殊情境下的爱,如大青石缝隙的野菊在风中瑟瑟,美丽醉人。读之,痴男怨女们能不为之倾倒哉?




舒泉S

还有男不读红楼,女不读三国之说,不知道这种一家之言怎么就变成了共识一般。我不怎么接触仓央嘉措,但我深爱纳兰容若。



我是个男的,并不觉得读纳兰容若的诗词有什么不妥。或许他的诗过于伤情,或许他的词过于惆怅。于是,便有了题主所说的这种话吧。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纳兰的词总是如此悲伤,有些伤春悲秋之意,或许男子读了会深陷悲伤之中。作为一个男人,应该是坚强积极阳光的。可作为一个爱诗的人,作为一个深情的人,你怎能拒绝一个至情至性的词人,一首满赋深情的诗词。

人生何如不相逢,君老江南我燕北。

何如相逢不相识,更无别恨盈胸臆。

……



有情有义的诗词,男女读之又能怎样呢。有人说男的不应该读红楼梦,便因为红楼梦讲的是情情爱爱的事。觉得女生不应该读三国,因为讲的都是阴谋诡计怕女生学会了攻心之计,然后闹得家宅不宁。



而在这句“男不读纳兰容若,女不读仓央嘉措”里,不过也是这种俗套的想法罢了。纳兰容若诗词基调多是忧伤的,内容多是悼念亡妻以及情爱离别之事,或是友情或是爱情。在某些人看来,情爱之事格调太低,自然不适合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大丈夫读。

但说真的,说这话的人,既是无知的,也是心怀哗众取宠之意的。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梦见了青春

没听过有这句话,不知道是我孤陋寡闻,还是提问者无中生有杜撰出来的,我认为无论男女都可以读此二人之诗词。



纳兰性德、仓央嘉措这两位风流才子不仅颜值高,而且也是靠实力圈粉的,解读他们的诗词之前建议先对此二人进行简要的了解。

纳兰者,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大学士纳兰明珠之子也。纳兰公子文采举世无双,武艺精湛,为康熙年间御前侍卫,三十而陨惜其英年早逝,但为文学诗词集大成者,现今传世之《纳兰词》清丽婉约、意境深远。



仓央嘉措,门巴族人,六世达赖喇嘛,佛教中人也,因政治失意,而对爱情和自由充满了向往,后因政治事件圆寂在青海湖边。其诗词率性写实、富含哲理,形式多样、千变万化,形成了文风新潮流。



我认为很多人会喜欢这两位,主要源于他们身上传统的中国文人才子的那股气息,不仅颜值担当而且才高八斗,对于爱情抱有幻想是典型的浪漫主义者。


纳兰轩若


在梦里邂逅

一生雅致半世风流

默默行走

在那生命编织的锦绣

纳兰容若把多少个相思捧在双手

两处销魂岁月瘦

独自闲行何人共忧愁

也不知何事泪纵横

天为谁春且看一池春水皱……

我不知道这是怎样的承受

却在无意间眺望

触到那和莲花商量心事的双眸

了却一件心事就只是一杯酒

仓央嘉措在佛门依然要把痴情看透

在渐悟与顿悟之间回首

刀刃上几个情人能逃脱魔咒

纳兰容若

仓央嘉措

分明就是梦里的那一双明月

一个穿行在古典华丽的平平仄仄

一个徜徉在清新明媚的自由洒脱

都是这样无法忘却

都是那等风流奇绝

我都在浸润着

他们的真诚吟哦

心头的尘埃也会坚守那一份寂寞

阵阵春风吹过

也许会有一片娇嫩绿叶

在独自摇曳

心事也就有了淡淡的颜色


荷声茹梦

如果读一本书,就能被洗脑,那不读书最好了,如果读了佛经就能让人心向善,那监狱让和尚去管理就可以了,

如果男的读了纳兰就多愁善感,女的读了仓央嘉措就向往爱情和纯洁,那读了李白就能吹牛了,读了苏轼就豪放了?

没什么不能读的书,即使《水浒传》,读的人多了去了,也没见谁真敢学着里面的人物犯法啊,

像很多人说不能看《君主论》《商君书》《罗织经》,我也看了,没有传说的那么黑暗啊,

纳兰的诗词写的很好,意境优美,享誉很高,还讲男女读?

仓央嘉措的诗很能洗涤人的心灵,让人人心向善,读了让人很安静,都可以读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

纳兰容若,一个拥有最美的名字的相国公子。他才高八斗,是“清词三大家”之一,又被称为“晏小山”。正如“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又见柳屯田”描述一般。他是高贵的,天生富贵。父亲是康熙时的重臣,母族是皇室,而他又是御前侍卫。但高贵的血统与身世并未带给他快乐。他的心“常有山泽鸟鱼之思”,对门第身世并不注意,“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

纳兰容若与其表妹曾有婚约,“正是辘轳金井,满是落花红冷。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正是在容若还是一个心事眼波难定的风流少年时,初遇自己的表妹,这一切是不可预料的,也是不可阻拦的。只可惜如此美妙的邂逅,不过是昙花一现。短暂的初恋过后,便是表妹的入宫纳兰的一生痴情重意,对亡妻的思念,始终是他短暂的一生挣不脱的枷,这些也贯穿了在他的词里,纳兰只活了31个年头。31岁,永远年轻。或许正因为如此他才能以他那才情品行谜一样的完美了满汉文化融合之初的历史,才会留给世人“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的悬念。
仓央嘉措(1683—1706年),为第六世达赖喇嘛,门巴族人,西藏历史上著名的人物。1683年(藏历水猪年,康熙二十二年)生于西藏南部,门隅纳拉山下宇松地区乌坚林村的一户农奴家庭,父亲扎西丹增,母亲次旺拉姆。家中世代信奉宁玛派佛教。1697年被当时的西藏摄政王第巴·桑结嘉措认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同年在桑结嘉措的主持下在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典礼。1705年被废,1706年在押解途中圆寂。仓央嘉措是一位才华出众、富有文采的民歌诗人,写了很多细腻真挚的情歌。


最为经典的拉萨藏文木刻版《仓央嘉措情歌》,词句优美,朴实生动,汇集了仓央嘉措60多首情诗,如今已被译成20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他的诗歌已经超越民族、时空、国界,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的是“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纳兰容若的痴情,纳兰容若这样多情的男子,为世所稀,但他多情反被多情误。他有着如林黛玉般的表妹,可他们却无法结成连理;容若的心之苦,之后好不容易遇到心爱的妻子,可妻子卢氏四年后早逝;与官氏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更是加重了她的心理负担;而沈宛,一个艺妓,众再有才,也难被主流接受。“曲阑深处重相见......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不论这首词是容若回忆与哪位伊人相处的情景都已无关重要。纳兰容若的爱情随他的心一起埋葬在那不朽的历史长河里。男人即使读了纳兰,也未必就会变成情圣

仓央嘉措的不顾一切,都是值得欣赏的。仓央嘉措身份尊贵,贵为西藏之王,却有一颗不避世俗的心,向往自由、爱情、人世之乐。在佛的世界里,他是一个“异类”,敢于突破世俗。在人的世界里,他被称为“世间最美的情郎”,敢于追求真爱。在艺术的世界里,他是一朵奇葩,写了许多流传至今的诗句和情歌。女人读了仓央嘉措,也未必就会离经叛道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