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授的孩子小時候能背幾百首詩,為什麼長大後他覺得愧對孩子

一位大學漢語言文學教授說他的孩子小時候能背幾百首詩,為什麼長大後他覺得耽誤了孩子

對兒童來說,掌握知識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掌握知識的方法。生命的成長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本能,沒有人能遏制得了。在生命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隨時隨地都在接受知識,假如你有這種成長的經驗,或者說這種經驗因為不斷重複而變成了能力的話,對這些知識,你會發現他的內在規律,會很快的掌握它;假如只是被動的靠外力驅使去接受傳授給你的知識,恐怕你只是死記硬背記住一些專用語詞和簡單技巧,而不是發現他的內在規律和思想。因為被動意味著壓迫,被迫就意味著你放棄了想做的事,而去做了你不想做的事。假如人的時間只有100分鐘,你就必須做出選擇。你永遠不可能同時擁有兩個100分鐘,這一點對成人可能不重要但是對生命頭6年的兒童就同黃金一般貴重。

讓孩子背誦唐詩宋詞事一個典型的例子,很多孩子都會背幾十首甚至上百首,但是長大以後基本都忘了。這對他的智力有多大的開發?有一位大學教授,他的孩子能背幾百首詩,他說:"不起作用,除了孩子語言能力比別的孩子稍微強一丁點,其他方面我沒有發現生命裨益。事實上孩子其他方面很不行。"他說:"我就是搞漢語言文學的,這方面我自認為是個失敗者。"聽了這話是不是特別感慨,這種損失遠不是成人能想像的。因為你佔用了孩子的心智發展和成長的黃金時間。我只能輕鬆一點的說:"這確實把孩子耽誤了。"

一位教授的孩子小時候能背幾百首詩,為什麼長大後他覺得愧對孩子

幼兒時期孩子學習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發展孩子的心智,生命,認知能力,這是最重要的。

詩和詞是什麼?是用具有音樂美的詞句表現一種情景,一種意境,一種感覺,其中包含深刻的哲理。那是成人的世界,成人的驕傲。知道這一點的人,有誰會逼孩子背什麼詩呢?

我們會發現,國際上發達地區的幼兒園,有大量的玩具和教具,孩子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當中,自然是按照自己的成長規律發展的。

一位教授的孩子小時候能背幾百首詩,為什麼長大後他覺得愧對孩子

成人喜歡用成人的觀點來揣測孩子,比如說:兩歲多的孩子打人,父母就說:不許打人,不可以打人,你怎麼能這樣呢?"孩子是像成人那樣打人嗎?其實我們很多家長都發現,兩歲多的孩子在決解某些問題的時候學著用手去做,大部分情況下,孩子只是用打這個動作來排解他不想要或者解決不了的事情。幾個月後他會改變的。但是當他把手伸出來,你在旁邊大驚小嘎怪的說:"不許打人!"他知道這叫打人。好了,他興奮了,開始真的打人了!孩子們沒有什麼惡的意識,除非成人不自覺的強化。

一位教授的孩子小時候能背幾百首詩,為什麼長大後他覺得愧對孩子

又比如說6歲以前的孩子,要讓這些孩子建立一種集體觀念。理解和使用這麼大的一個概念對孩子來說很難。至少這個時期的孩子不可能建立這樣的概念的,除非這個孩子無所事事,一天到晚沒有什麼活動的機會,整個心思就放在怎麼討好老師,怎麼取悅他人的身上,以一種非正常的狀態來建立的所謂的:集體意識。正常情況下孩子不會有這種想法。

沒有錯誤的孩子,只有錯誤的成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