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招股書引發三大爭議 雷軍商業帝國不是我輩能讀懂

小米招股書引發三大爭議 雷軍商業帝國不是我輩能讀懂

如今,隨著資本市場不斷降低融資門檻,一家創業公司三五年內上市,不管是A股、港股還是納斯達克,除非是精神病院、佛門、墓地概念外,一般都會平淡無奇,甚至有的“獨角獸”公司都是默默無聞。

而雷軍帶領的小米公司在香港IPO,卻引發了廣泛的刷屏,質疑和爭議聲不斷。一方面,過於“完美”的招股書,過高的資本估值被指泡沫;另一方面,雷軍商業帝國的版圖及其講述的商業神話故事,也讓媒體雲裡霧裡。

大IP雷軍,互聯網+,智能終端,新零售,電商,物聯網,互聯網生態,情懷……如此令人眼花繚亂的商業化標籤,能否讓雷軍穩坐“全球首富”寶座,能否讓更多投資者成功套現成為“二環房東”而不至於成為高位站崗的接盤俠、韭菜,值得觀察。

小米招股書引發媒體三大爭議

爭議最大是小米到底是一傢什麼公司?

小米招股書顯示,目前小米營收來自4個業務板塊,智能手機、IoT與生活消費產品、互聯網服務及其他。2017年小米收入中手機業務收入805億元,佔據70.3%,互聯網服務、IOT與生活消費產品以及其它合計不到30%,其中互聯網服務收入僅有98.9億元,份額8.6%。

小米招股書引發三大爭議 雷軍商業帝國不是我輩能讀懂

儘管雷軍一再聲稱,小米不是單純硬件公司,而是創新驅動的互聯網公司,但是,智能手機和其他硬件產品收入佔比超過90%,不會說謊的數據告訴人們,如今小米仍是一家名副其實的硬件公司。

小米到底是創新驅動還是營銷驅動?

小米計劃將IPO募集資金30%用於研發及開發智能手機、電視等核心產品;30%用於擴大投資及強化生活消費品與移動互聯網產業鏈;30%用於全球擴展;10%用作一般營運用途。

作為一家業務偏重硬件的公司,小米到底“為發燒而生”還是為互聯網營銷而生?雷軍在公開信《小米是誰,小米為什麼而奮鬥》中說,2010年4月成立小米時,8個聯合創始人中,6人是工程師,另外2人是設計師,都是消費電子設備狂熱的“發燒友”。

從字面上看,小米非常重視研發。然而,招股書顯示,2017年小米營銷費52.3億,近兩倍於研發費用。

小米招股書引發三大爭議 雷軍商業帝國不是我輩能讀懂

招股書顯示,小米銷售及推廣開支由2016年30億元增加73.1%至2017年52億元,這部分增加主要是宣傳及廣告開支和銷售、推廣人員薪金及福利增加。而自媒體人秋源俊二文章稱,在2015~2017年之間,小米研發費用支出從15億元增加到32億元;而對應研究人員從2292人增加到5247人,實際員工平均薪水是下降的。

從2010年創立到2014年全球第一,小米手機的主要銷售區域都是在國內市場以及印度、東南亞等地區,而無法進入歐美市場。隨後,引入高通中國區總裁王翔,並且收購了一些專利,但專利訴訟案的警報一直都沒有解除。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俊慧撰文稱,除去愛立信和酷派外,目前小米還有多件至關重要的專利糾紛尚未了結,但未在招股說明書予以風險提示。

小米招股書引發三大爭議 雷軍商業帝國不是我輩能讀懂

今天的小米,進入了多個產業領域:小米電視,小米盒子,小米電動車,小米路由器,小米智能家庭,物聯網,電話卡,由於沒有小米加工廠,小米更像一個面面俱到的家電零售商。網上流行什麼,公司就賣什麼。

小米為什麼會變成這樣?這是互聯網營銷的需要。

雷軍有沒有說謊?

小米不僅將成為港交所新規實施後首家按照“同股不同權”規則申請IPO的企業,也有望通過港股曲線CDR迴歸A股。另外,雷軍在IPO期間特意拜訪了香港商界名流李嘉誠,與前全球首富比肩,寓意深刻。

在2016年小米智能終端陷入低谷之時,雷軍表示5年內不會上市。當時有人推測,可能會到2025年上市。而現在突然IPO,除了全球智能終端市場開始從巔峰滑落、進入發展拐點,小米終端貢獻估值歷史最高但同步走向下行這一原因之外,再也找不到更合理的解釋。有媒體說雷軍“撒謊”,這是不科學的,至少沒有真正看懂雷軍審時度勢的商業頭腦和資本運作能力。

可以這麼說,2018年的小米為1000名員工二環內買房而生,為CDR迴歸A股而生,最終也是為收割“韭菜”而生。

招股書到底有哪些數據泡沫?

幾年來,小米公司估值區間從200億美元到2000億美元,跨度較大,爭議較多。

小米招股書引發三大爭議 雷軍商業帝國不是我輩能讀懂

從2011年10億美元估值到2017年年底1000億美元。北京青年報報道稱,保薦人、投行、潛在投資人普遍接受當前估值至少在700億美元。而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兼研究部主管洪灝表示,這個估值高過很多同類型的公司。

招股書顯示,2017年,小米營業收入為1146.25億元,淨利潤鉅虧493億元,按照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淨利潤才54億元,如何能夠支撐起700億美元估值?

小米招股書引發三大爭議 雷軍商業帝國不是我輩能讀懂

當然,市盈率僅是一個參考,小米未來增長潛力也是一個為高估值背書的重要指標,那我們就來逐一分析雷軍獨創的小米“鐵人三項”商業模式,硬件+新零售+互聯網服務,看看其能否支撐如此高的估值。

硬件領域,以核心業務智能手機來看,儘管在2016年銷量滑鐵盧之後,業績有所回升,但是,8年來,小米只做性價比高的中低端手機,在2017年,小米手機銷量9141萬部,平均售價僅881.3元。更令人傷神是,佔據營收70%的核心業務智能手機,小米在中國市場已然被後來者榮耀超越,而在其增長速度最快的印度市場,2018年一季度三分之一銷量貢獻來自起步發售價不足600元人民幣的紅米5A,這一用低價ODM機衝量的做法不僅無法培養品牌忠誠度,也讓小米極有可能重蹈其在國內被消費升級的用戶拋棄的覆轍。

新零售方面,由於過度追求互聯網營銷,線下渠道監管缺失已經讓小米付出沉重代價,除了品牌受到山寨店的影響外,線下售後服務一直是軟肋。且其線下重資產投入的小米之家的做法,與雷軍定位的小米互聯網企業模式背道而馳,進一步增加小米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

互聯網服務領域,根據招股書數據,近三年小米互聯網服務收入佔比分別為4.9%、9.6%、8.6%,不僅始終沒有成為主流收入,佔比反倒是還有所下降。

當然,小米也在招股書中提出了預警:未來可能無法賺取利潤,並且預計日後成本及開支金額會增加,小米強調,假如不能維持或提高經營利潤率,日後可能持續虧損。

雷軍的“柔情”韭菜們永遠不懂

從小米打出“為發燒而生”“、性價比”等概念的那一刻起,雷軍註定會成為一個傳奇。有報道稱,在小米,雷軍第一定位不是CEO,而是首席產品經理。

但是,與宣傳口徑中“雷軍80%時間用來參加各種產品層面討論會”所不同的是,米粉只看到雷軍不斷在社交平臺推銷產品,秀小米手機,與董阿姨對賭,貪婪地觀望周鴻禕的睡姿……

小米招股書引發三大爭議 雷軍商業帝國不是我輩能讀懂

小米誕生初期,雷軍通過互聯網互動平臺,很好地實現了“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的粉絲經濟,成為互聯網時代創業的楷模,打破了傳統手機廠商成本高,週期長的藩籬,縮短了研發者與用戶的距離。

CEO、產品經理、網紅大V、投資人、首富……伴隨雷軍身上被賦予越來越多的標籤,小米的業務形態也呈現出越來越讓人眼花繚亂的變化,人們忘記了小米到底是一傢什麼公司,雷軍的本職究竟是做什麼的。

如今的雷軍,我輩確實難以讀懂。或許,我們把雷軍“所有努力”歸結為“為了上市”,是有失中肯的,但是,有一點我們可以確定的是,面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衰退和越演越烈的行業洗牌,如果不趕快上市變現,小米“低工資+期權”的員工福利又將如何在覆巢之下兌現呢?

(風險提示:本人是雷軍同學忠實媒體人粉絲,看著小米長大的。評論僅一家之言,不構成投資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