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形來看,紫砂壺的進化史

據現代考古所得,宜興丁蜀鎮周圍有豐富的新石器時代以及各代的陶器遺存,以及對一些歷史文獻的研究和古窯址的發掘,證實了紫砂藝術的創始可以追溯到北宋中葉。紫砂藝術的發展到目前為止, 經歷了近千年時間,回溯時光,且去看看紫砂壺歷史沿革。

關於文獻記載

北宋梅堯臣《宛陵集》第十五卷有云:“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元代蔡司霑《霽園夜話》中有記載:“餘於白下獲一紫砂罐(俗稱壺為罐),有‘且吃茶,清隱’草書五字,為孫高士遺物,每以泡茶,古雅絕倫”。這些吟詠和記述,都直接談到了紫砂茶具。

宋代

宋代的紫砂器具,如缽、罐、壺等,主要作為日常的實用器物出現的,與大多數陶器一樣,還停留在草根階段,遠未昇華到藝術性的紫砂壺。

特點:胎質均較粗糙,製作也不夠精細

從形來看,紫砂壺的進化史

明代

明代是紫砂名壺的興旺成熟時期,名手輩出。如被後人稱為:“宜興紫砂壺始祖”的供春。供春之後,有時大彬,李仲芳,徐有泉等名家。時大彬創造了“僧帽”、”菱花”、“六方”、“瓜稜”、等紫砂壺造型。紫砂藝術發展到這一時期,真正開始形成其獨樹一幟的技藝體系。

特點:

1、筋紋器是主流造型,制壺藝人將花瓣、瓜稜、雲水等形體引入紫砂壺造型,將紫砂壺塑成花瓣式、瓜稜式等壺型,打破了茶壺單調格局,令茶壺活潑多樣,增加藝術情趣,這一風氣一直延續到18世紀後;

2、受明式傢俱的影響,明式傢俱獨樹一幟,追求簡潔的風格,少有裝飾。當時的紫砂壺受此影響隨處可見;

3、壺由大變小,明萬曆以前,紫砂壺的形體比較大。萬曆之後,壺型日漸縮小。壺體變小,與士大夫飲茶的趣味和習慣有著直接的關係。

從形來看,紫砂壺的進化史

清代

紫砂壺進入清代,其製作水準又在前人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特別是清康熙中期到乾隆晚期,全國社會安定,江南地區富甲天下。上至宮廷皇室,下至文人商賈,均雅好紫砂,於是宜興紫砂進入了繁榮時期。到清晚期,受戰爭、列強入侵的影響,紫砂壺發展一度陷入低潮。

特點:

1、自然形體為主流造型,清代紫砂壺造型有新的變化,筋紋器型與自然型體相結合。自然形體變化的引領者是陳鴻壽,他創造了曼生十八式,作品世稱“曼生壺”,開創紫砂壺一代新風;

2、精於裝飾,明代紫砂壺少有裝飾,而清代紫砂壺在裝飾上下大工夫。自康熙中期以來,裝飾風格發展到頂峰,採用彩繪、浮雕、堆泥、貼花、施釉、包漆、包錫、磨光等大量技法;

3、文人參與制壺,成為清代紫砂壺藝的突出特徵,壺上引入書法、繪畫、篆刻等裝飾技術;

4、制壺工藝的進步,清代紫砂的練泥與燒造較明代有明顯的進步,泥料加工後細膩,胎身表面平整,泥料配色豐富。器身採用拍筒身和鑲筒身技法,流、把採用明接和按接,接口修飾均較好,基本為獨孔。一般紫砂圓器可以達到精圓水準。

從形來看,紫砂壺的進化史

近現代

由於社會動亂,紫砂行業受到戰亂影響步入衰頹,從業大量減少,但仍湧現瞭如:陳大壽,範大生,李寶珍等一批紫砂工藝大師,以及近現代的紫砂“七老”:顧景州、任淦庭、吳雲根、王寅春、裴石民、朱可心、蔣蓉。

特點:

1、紫砂仿古成為時代主流,仿古質量過硬,甚至與明清珍品難分伯仲;

2、民國時期的紫砂做工更為精細,生產形成練泥、制胚,刻字,包裝等專業分工。

3、至當代,紫砂壺呈蓬勃發展之勢,湧現了大量的匠人藝師。在紫砂的制壺工藝上,既有仿古也不乏新品,可謂江山代有才人出。

從形來看,紫砂壺的進化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