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封圖設計 | 泉十七

第 2255 篇深度好文:17909 字 | 20 分鐘閱讀

完整筆記·混沌大課

本文新鮮度:★★★★★+ 口感: 肋眼牛排

視頻網站Netflix,用戶數量超過美國全部有線電視用戶的總和,成為全球最大的娛樂供應商。

它今天的模式正在顛覆好萊塢模式,市值超過迪斯尼,投資回報率超過了亞馬遜。

它的CEO哈斯廷斯被評為最糟糕的CEO,但哈斯廷斯卻只在乎一件事。

他用簡單而優美的增長戰略 ,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的程度,成就一個教科書級別的從0到千億美元級別的好案例。

接下來,跟著李善友教授走進這位增長大師的第一性原理,看他如何一次次跨越鴻溝,進入第二曲線。

混沌大學有三個思維模型,可以簡稱為“混沌大學三板斧”:

第一,第一性原理;

第二,非連續性;

第三,第二條曲線。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很多人問我:

善友教授,這些哲科思維有什麼用?

通常來講,我們大家不太喜歡理論,不太相信理論,我們喜歡技巧、乾貨。

高度理論性的東西,在現實生活中到底有什麼用?我們通常會抱有很大的懷疑。

接下來,我給大家做一個簡單的邏輯論證。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第一,作為一個企業,第一重要的事情是增長;

假如你是一家上市公司,市值的增加只跟一件事情有關係,就是和增長速度有關係,而且是和超過分析師預期的增長速度有關係。

無論一家企業的絕對值有多大,一旦增長停滯下來,市值、股票也會停下來,甚至下降,從一個大概率事件來看,只有2%的企業在長期能夠超過平均數。

增長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對於一家創業公司來講也一樣,如果不增長,給投資人的商業計劃書裡面沒有一條昂揚向上的曲線,你都拿不到TS(投資意向書)。

對於任何一家公司CEO來說,無論是大公司還是小公司,它真正的焦慮點就在“增長”二字上,戰略的第一目的也是為了增長。

無論你把戰略包裝得多少漂亮,說得多麼美麗,第一目的也是為了增長。

增長有兩種方式:

方式一:穩定的線性增長;

在原有曲線裡面,沿著原有的技術、產品、行業、市場漸進性地增長。漸進性增長也不錯,但是隻能產生10%左右的增長速度。

在我們對增長速度的要求越來越高的時候,10%的增長速度已經滿足不了一個卓然不凡的企業對自己自身的要求。

方式二:第二曲線式的增長;

後來我們發現有一種增長,而且只有這種增長能帶來10倍速的增長,叫做“第二曲線”式的增長。並不是在原有曲線裡連續性地進步,而是非連續性地跳到第二曲線裡,有什麼好處呢?就是能夠取得10倍速的增長。

引用“增長大師”熊彼特(筆記俠注:“創新理論”鼻祖)的話,無論你把多少輛馬車連續相加,你都不能造出一輛火車出來。

只有從馬車跳到火車的時候,你才能取得10倍速的增長。

所以,我們會稱“第二曲線”為增長的聖經,但是從第一曲線向第二曲線轉折,有一道鴻溝,它們的性質不一樣。

當第一曲線的主流玩家面臨非連續性的時候,通常不能轉移到第二曲線,在商學裡,被克里斯坦森稱為“創新者的窘境”,幾乎成為一條定理。

我認為“第二曲線”幾乎是人類思維難以跨越的阿喀琉斯之踵。

筆記俠注:阿喀琉斯的腳跟,因是其唯一一個沒有浸泡到神水的地方,是他唯一的弱點。後來在特洛伊戰爭中被人射中致命。現在一般指致命的弱點和要害。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第二曲線是好的,但是難以從第一曲線跨越到第二曲線,怎麼辦呢?

有且只有第一性原理,能夠幫助我們跨越非連續性的窘境,實現“第二曲線”式的增長。

第一性原理是什麼概念?

這個詞幾乎被混沌大學樹為教學點。

經過多少年的研究,我們會發現,這個哲科意味的詞彙,這個哲學理念論、本題論的詞彙,居然是能夠幫助我們跨越非連續性鴻溝的最好工具。

這種思維方式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理性的,或者淺層理性的思維,完全不一樣。

它要求我們往下挖,挖到事情本質的時候,你會發現表面上的非連續性,實際上,在底層是連續性的,然後你就跳過去了。

第一性原理來自於哪裡?

第一性原理是一個廣義的概念,狹義的第一性原理是指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

我們可以說它來自於硬科學,比如說物理學、生物學、複雜性科學,它也可以來自於軟科學,比如說心理學、經濟學、人文美學等等。

所有這些學科都不是我隨意寫上去的,都是經過思考、推理、研究、驗證、檢驗之後寫上去的。

混沌大學把“跨學科的哲科理論”(物理學、生物學、複雜科學、心理學、經濟學、人文美學)作為第一性原理的組成方式,我們把這五句話畫成圖,這圖也構成了混沌大學整個的教學體系。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如果這張圖你記不得,我們就記住一句混沌心法:

用第一性原理跨越非連續性,實現第二曲線式的增長。

今天我想換一種講法,用案例的方式,把這句心法的應用和大家講一下。

我們最好的增長方式是第二曲線(從商業上來看),但是主流玩家會把自己限在兩條曲線轉換的鴻溝,轉換不過去,我們把它叫做“非連續性”,有且僅有一種思維方式能夠幫我們跨越非連續性,叫做“第一性原理”。

我們把這個推理的東西叫做“增長的邏輯”,也是我今年大課的主題,緊扣“增長”兩個字。

一、第二曲線:

10倍速的變化是戰略拐點的原因

我們開始講第一個故事、第一個案例。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案例一:Netflix(網飛)

重點講一下第二曲線的故事。

為什麼要有第二曲線呢?

因為學者們發現第一曲線有幾個點: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第一個點:破局點;

創業公司在找什麼?精益創業在找什麼?從0到1在找什麼?就是在找破局點,一旦過了破局點之後,這個企業會是自增長性地快速增長上去。

一家創業公司如果找不到破局點,永遠在第一水平裡重複而已,找破局點對於創業公司來講,是第一重要的問題。

但是,我們會發現一個企業無論多優秀、多了不起,一個產品無論多輝煌、有多少用戶,很遺憾,都會遭遇極限點。

極限點是不可避免的,更痛苦的是,當極限點來到的時候,失速點也來到了,非常奇怪,你的極限點同時是你的失速點。

對於一家創業公司來講,判斷破局點是創業公司CEO特別重要的一個能力;對於一家大公司的企業家來講,判斷公司是否到達極限點,或者即將到達極限點,是大公司CEO最重要的任務。

第二個點:失速點;

有一本書,書名就叫《失速點》,講了這樣一個數字,說一個公司一旦到達失速點,只有10%的企業能夠重新恢復增長引擎。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進攻者的優勢》作者說:“如果你處於極限點,無論你多麼努力,無論你花多少錢,也不能取得進步。”

大家通常會把80%的研發費攻克最後20%的難點上,但是真正到了1%、2%的難點時,花再多的錢,也幾乎難以攻破。

舉一個幾乎舉爛的例子,只是為了學習一下這個知識點。

2007年,諾基亞市值1500億美元,出貨量4億部,全球市場佔有率40%。

這個數字不僅僅是諾基亞自身的極限點,也是全世界手機歷史上的頂峰期,沒有任何第二家企業之前、之後曾經達到這樣的高度。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但是,大家還記得2007年發生了另外兩件事情:

A、iPhone上市了;

B、安卓出現了。

那年對於諾基亞而言,是它的頂峰期(極限點),同時也是它的失速點,各位看,極限點=失速點,一下起來,一下又落下去了。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為什麼?因為諾基亞面臨著功能機和智能機之間的非連續性。

它最後做了一個決定,為了實現內部的效率,把智能手機的生產、銷售等等合併進了功能機。

結果在這個非連續性的過程中,儘管諾基亞當時已經佔了智能手機市場50%的市場份額,儘管它一隻腳已經邁到第二曲線去了,它又回來了。

一個難以想象的事實是,諾基亞在功能手機時代連續領先14年,全世界每6個人就有1個人用諾基亞的手機。

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麼,但不知道為什麼,我們輸了。

她遭遇到了非連續性,他遭遇到了極限點,這種事情,人是勝不了天的。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跨越S曲線》一書講了一個道理,我特別同意:

所謂基業常青,並不是在一條曲線裡面把它拉得非常長、非常陡,所謂基業常青,是你能夠一次又一次地跨越第二條曲線。

我們看埃森哲分析的關於“卓越績效:攀登和跨越S曲線”的數據,所謂的“卓越績效企業之路”分為三段: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第一個行業領先業務、新的業務增長點、下一個新的業務增長點。

在外界看來,它是一條昂揚向上的直線,但是內部看來,它可以分解為無數條第二曲線。

有一本書名叫《第二曲線》,“第二曲線”這四個字來自於這本書,書的作者是一個英國的社會哲學家,他講的這句話特別棒:

“人人都知道第二曲線是很重要的,但是有一個關鍵要點,第二曲線必須在第一曲線到達巔峰之前,就要開始第二曲線。”

一旦第一曲線到達巔峰,甚至已經開始降落的時候,就是你的企業已經開始走向衰落的時候。

這個時候,相信我,你與投資人所有的聚集力全部在於如何恢復第一曲線的增長,你是沒有餘力顧及第二曲線的。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這一個關鍵點,是本個環節授課特別關鍵的一點。

等“第一曲線”還沒有到達巔峰之前,這個時候你開啟“第二曲線”,又有資源,又有士氣,又有勢能,幫你挑起“第二曲線”。

所以,這句話是非常重要的。

重要的問題是,我們如何判斷破局點和極限點?什麼時候開始需要啟動第二曲線?我一直在尋找答案,在尋找臨界點的數學公式。

後來我看了一本書,裡面用一個非常簡潔的數學公式寫出瞭如何判斷極限點。這是一本老書了,《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作者是英特爾的功勳CEO格魯夫。

格魯夫在書中提到一個概念,叫做“戰略拐點”。這跟向上的破局點和向下的極限點是一個概念,當你到拐點的時候,在拐點之前的斜率是不一樣的。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問題是身處其中的時候,如何判斷那個拐點是否出現?這是這本書裡非常棒的一點,格魯夫提出一個數學公式,叫“10倍速變化”。

什麼時候會發生戰略拐點呢?

每一個戰略拐點都會出現十倍速的變化,而每一個十倍速的變化都會導致戰略拐點。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我們經常把“十倍速”當作“第二曲線”的結果,錯了,這裡悄悄地給我們扭過來一個關鍵的概念:

“十倍速”是“第二曲線”產生的原因。每一次行業出現十倍速的時候,第二曲線就出來了。

最最重要的,格魯夫的洞見還不止這一個,還有這個。他說:

“所謂十倍速,不是你整個行業、整個企業、整個產品十倍速變化,而是影響企業的某一個因素,短時間內發生十倍速變化。”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不知道有沒有理解這句話,這段極為重要,是本節課的關鍵點。

當組成全部要素的某一個要素實現十倍速變化的時候,這個行業的第二曲線就要來到了。

所以,我把它命名為是“單一要素十倍速的變化”。在第一條曲線,任何單一要素髮生十倍速的變化,都會引發第二曲線的出現。

格魯夫年代用的戰略模型是“波特五力模型”。

筆記俠注:

六力分析的概念是格魯夫以波特的五力分析架構為出發點,重新探討並定義產業競爭的六種影響力:

現存競爭者的影響力、活力、能力;

供貨商的影響力、活力、能力;

客戶的影響力、活力、能力;

潛在競爭者的影響力、活力、能力;

產品或服務的替代方式;

協力業者的力量。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當發現某一個最小單元發生十倍速變化的時候,第二曲線就來到了。

二、如何應用第二曲線?

單一化以前產品的最小要素,並最大化!

接下來我們怎麼應用它?

我們怎麼從被動的第二曲線,被人摧毀的狀態裡,變成我們怎麼能應用它?如果單一要素十倍速變化是產生第二曲線的撬動點,我們怎麼應用它?

再借用一下查理·芒格的一個模型:最大化最小化模型。

查理·芒果說:

“取勝的系統在最大化單一要素和最小化其他要素上,走到‘近乎荒謬的極端’”。

結合兩者,我們認為我們找到了至少一個辦法尋找第二曲線,這個辦法就是單一要素最大化。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這是本環節最重要的理論點。

聚焦第一曲線的某一個要素,把第一要素拆到最小單元,看一下哪一個要素能夠實現十倍速的增長,然後把全部資源投入到單一要素上,把它變為第二曲線的全部。

通常我們認為第二曲線怎麼產生呢?

要比現有的玩家做得更好、更全,把現有的曲線畫一個完整的曲線,甚至比它更完整?

歷史上這樣的競爭從來沒贏過,我提出一個截然不同的解決方案,是做小,不要做大。做小蠻好的,做大幹嘛?

把第一曲線裡最有前途的、已經出現了十倍速增長苗頭的單一要素,把它提煉出來,作為第二曲線的全部。其實這也不是什麼秘密,後來我發現很多人就是這麼說的。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比如《精益創業》說:

重新聚焦在以前產品的一個功能上,把它放大為一個整體。

這個思想跟我們平時做大做全的思想完全不一樣。

特斯拉CEO馬斯克(Elon Musk)說:

“我們當年創建PayPal,最重要的領悟來自於它的誕生過程,當時我們打算用PayPal來提供整合性的金融服務,這是一個很大、很複雜的系統。”

(李善友教授畫外音:你想想,以Elon Musk這種雄心,他恨不得把整個金融系統都重建了。)

“結果每次在跟別人介紹這套系統的時候,大家都沒什麼興趣。當介紹到系統裡面有一個小功能,用電子郵件付款,立刻所有人的眼睛亮起來了。

於是,我們把重點放到電子郵件付款這一個小功能上,放棄掉所有其他原本設想的功能,結果Paypal成功了。”

做小,不要做大。

iPod,今天因為它太成功了,覺得它是理所當然的。

理性分析一下這個產品,它其實只有一個功能,聽歌,除此之外,什麼功能都沒有,連錄歌的功能都沒有,甚至後期連屏幕都沒有以後,連調整聽歌順序的功能都沒有。

單一化最小要素,把聽歌這件事情最大化,然後成就了蘋果。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我們對比另外一個跟它同期的產品,索尼出了一個產品,能聽歌、能錄歌、能看視頻、能剪輯視頻,還能當計算器用,什麼都能做。

但是對於喬布斯而言,只是把這個產品的單一能聽歌的要素拉出來,結果成了。

不覺得很奇怪嗎?想想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在做索尼的事情,還是iPod這樣的事情?四年以後,索尼的產品下線了。

“分形學”說,整體的任何一個部分,如果進去了,都是完整的世界。在分形學的含義裡,沒有大、沒有小,進到任何一個小的地方,都是完整的世界。

三、案例:Netflix的顛覆與自我顛覆

哈斯廷斯1997年創辦了Netflix,20年來一直擔任CEO職務。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我在斯坦福大學曾經有一次聽過他的課,當時領英CEO跟他之間做了一個對話,我大概離他有兩米遠的地方,他有一個觀點我記得還很清楚。

他說:“今天美國大公司之所以出現問題,都是因為職業經理人來當CEO,而且職業經理人當CEO的任期太短了。創始人要長期擔任CEO,才可以有長遠的策略。”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創新者的窘境》作者克里斯坦森是我們非常推崇的創新和“增長大師”,他對這個案例特別推崇。他說,Netflix是少有的幾家真正顛覆式創新的公司,既有顛覆式創新的技術,又有顛覆式創新的組織。

增長最重要,一個企業失去了增長就什麼都沒有了。

我們來看Netflix的增長,這是它上市以來的市值增加,非常強悍,這個數值增長圖幾乎是一張指數級的圖,而不是線性級的。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今年5月25號,Netflix市值超過迪士尼,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媒體公司。作為一家媒體技術公司,成為一家全世界最大的媒體公司。

它的指數級高增長是怎麼實現的?

完美的第二曲線。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從事實來看,Netflix之所以增長,跟它的第二曲線極為相關,但是第二曲線會遭遇非連續性,它們是如何避免非連續性的呢?如何跨越非連續窘境的呢?

因為第一性原理。

Netflix戰略創新有很多,我還專門到Netflix做過訪談,今天有兩個要點分享一下。

第一個要點:用戶增長;

公司的戰略引擎、戰略指北針在什麼地方?在用戶上。

第二個要點:它的第一性原理叫“反脆弱”。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1.Netflix的第一次自我顛覆

首先可以看看第一次“第二曲線”的轉折是如何實現的:從DVD到流媒體。

1997年開始做DVD租賃,2007年推出流媒體,實際上1997-2007這10年時間,它的進展是非常迅猛的。

它的用戶數增長、收入增長、淨利潤增長,到2007年的時候,Netflix是有淨利的,它的淨利已經高達6700萬了,DVD業務如日中天,但是很奇怪,這個時候見到一個創始人遠見的重要性了。

2007年,Netflix內部居然做出一個令人沮喪的預測,預測說2013年的時候,DVD的業務會到達極限點,這個業務要完蛋了。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對於極限點的預測,是大公司CEO非常重要的一個洞見點。這個預測看起來很荒謬,很令人沮喪,但是事實上,極限點來得比預想還快。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2010年,DVD租賃業務就到了極限點。

2011年以後,DVD租賃業務已經全速下降,是不是替這位CEO出了一身冷汗呢?如果他沒有做出第一條曲線要達到極限點,要完蛋了,要全力以赴all in第一曲線的話,這個企業今天會是什麼樣子?

2004-2010年,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長,2010年到達極限點,2000萬的用戶,接下來是人力難以扭轉的下降。

幸運的是,這個公司在“第一曲線”到達頂峰之前開啟了“第二曲線”。

“第一曲線”到達頂峰是2010年,什麼時候開啟第二曲線的呢?是2007年。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這個案例幾乎是完美的“第二曲線”案例描述,2007年對Netflix來講,儘管DVD業務增長迅速,但是哈斯廷斯還是投入非常多的錢來推出一款新的流媒體產品:WatchNow。

2010年,流媒體取得了里程碑式的勝利,流媒體的訂閱數超過了DVD郵寄業務的訂閱數,就在第一條曲線到達頂峰之前那一年,第二曲線超過了第一曲線,就好像家裡的父親賺錢到尾峰期的時候,兒子接班又起來了。

堪稱完美的第一、第二曲線的交接棒,或者說長子和次子之前交接棒一樣。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大家都是做企業的,如果做到這個份上是多麼完美的事情。

事後諸葛亮總是太容易,事實上這個轉變難多了。

看看2007年流媒體在Netflix裡的地位。

流媒體當時只有1000個視頻內容,它是用戶訂閱了DVD以後免費贈送給他看的內容。

從2007年開始,它只是一個贈送品而已,只是第一曲線裡的配送品而已。

當時的技術表現怎麼樣?非常糟糕,帶寬也不夠,視頻量也不夠,沒有人認為視頻能夠取代DVD,這完全是一個邊緣產品。

當時沒有人看好這個東西,媒體也不看好,資本市場也不看好,公司的團隊也不看好,但是哈斯廷斯不顧一切來砸這個產品。

我看到這句話很感動。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我們事後看這個轉折非常完美,但是事前是一個有“第一性原理”、有洞見的CEO孤獨堅持的一件事情,沒有人支持他。

是什麼樣的力量支持他?相信互聯網。

哈斯廷斯剛創業的時候,之所以取名叫Netflix,是因為他認為互聯網才是未來,DVD租賃和傳統租賃不一樣,DVD租賃是在互聯網上發生的,在互聯網上你來租我的DVD,然後我郵寄給你。

他認為,在一開始互聯網只是一個服務手段,但是最後互聯網就會變成交付的內容本身。

有一篇文章叫《覆盤Netflix發家史》,它說DVD租賃從來不是Netflix的最終目標,它只是這家新公司在競爭激烈的市場裡立足的一種方式,在前10年的時候,一直明白一件事情,只是用DVD來獲客,將來要把這些用戶轉成流媒體用戶、互聯網用戶。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遠見卓識!

一家公司的CEO能夠有遠見,對這個公司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事情。

在2001年虧損的時候,已經投入100萬美元來研究流媒體技術了。2004年有獨立團隊了,2006年已經開始測試了,多麼有遠見的一家公司。

我們拉到2011年,有兩個業務:

業務一:DVD業務,特別有利潤,賺錢更多,利潤很高;

業務二:新興的流媒體業務,賠很多錢,但是用戶出現了10倍速增長的苗頭。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如果你是這家公司CEO,在2011年,你會怎麼辦?

Netflix當時選擇了一個方式叫分拆。

它的分拆策略非常堅決,把流媒體業務和DVD業務分拆,然後把原本公司用了10幾年的名字(Netflix),把這個上市公司的主體給了流媒體,把DVD業務拆出去,給它另外一個我都不會讀的名字,Qwikstr。

把賺錢的業務推出去,把不賺錢的業務留在了上市公司主體中,把主要的業務留在了這邊。

這就是單一要素最大化,把原本第一曲線裡的一個配送品,變為第二曲線的全部,除此以外,所有其它業務剝離出去,整個上市公司主體只跟這個配送品有關。

這個決定激怒了用戶,媒體、華爾街損失慘重。為什麼激怒了用戶呢?

原本用戶只要訂DVD就能看流媒體,現在如果想看流媒體,需要另外付一筆錢出來,等於價格上漲60%。這樣的變故導致Netflix當年第三季度流失了80萬個訂閱用戶。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如果你這樣一做之後,用戶下降了,你的心裡會是什麼樣子?股價下降了80%,媒體認為這個公司要死掉了,大標題就是《Netflix是如何毀掉它自己的》、《Netflix在一年之內會破產》。

這是一個完全反常識、反共識的做法。

他當年被《福布斯雜誌》評為2011年最糟糕的CEO。大家看到他表面上的錯誤,這個錯誤的確是有的,錯誤在哪呢?不應該對老用戶加價錢。

任何重大變化時,老用戶最好別變,因為心理學裡面有一個損失厭惡,老用戶沒有多少,你安撫住他,作為你的熱啟動基數,新的政策對新用戶啟動就可以了。

但是,這是一個很小的錯誤,放到歷史長河,這個錯誤不重要,這個決定很重要。

哈斯廷斯被迫寫了一封公開道歉信,說我搞砸了,我欠大家一個解釋,從過去2個月的反饋可以清楚地看出,許多人認為我們在宣佈DVD和流媒體分拆,以及價格變化方面,對用戶缺乏尊重,這不是我們的本意,我誠摯地向你們道歉。

然後他解釋我為什麼這麼做。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重點來看他為什麼這麼做。

流媒體和DVD租賃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業務,成本結構不一樣,收益不一樣,銷售方式也不一樣,因此需要把這兩個業務分開,讓它們獨立成長,並運營下去。

這就是克里斯坦森的建議,克里斯坦森認為第二曲線和第一曲線的性質、規模、發展速度、生存結構完全不一樣,所以克蘭斯坦森的建議是你對第二曲線要用一個獨立的機構去運營。

Netflix進行價格改變以及業務分拆,不是為了多賺一點盈利,而是為了緊跟步伐,因為流媒體會成為未來最重要的趨勢。

很多重要的公司,比如AOL(美國在線)和巴諾書店,因為它們怕傷害自己原有的業務,而錯過成為新時代偉大的公司。

比如巴諾書店,它的競爭對手是亞馬遜,亞馬遜融資4000萬美元的時候,巴諾書店已經融了2億美元,而且它有自己原有的供貨源、倉庫、配送渠道,有自己原有用戶的名冊。

但是,巴諾線下書店已經佔了12%的市場份額,它擔心如果這麼做,會傷害自己原有的價值體系,就沒有能夠推行下去。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哈斯廷斯說了一句話:在過去5年,我最大的恐懼就是我們能不能從DVD的成功跳躍到流媒體的成功。

這是一個看到第一曲線即將遭遇極限點,而認為自己公司的成敗基於他能不能發掘出第二曲線的一個CEO的焦慮。

但是,即使到2011年,DVD郵寄的利潤依然顯著高於流媒體業務。

這讓我想起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的話:

所有隻能產生短期利潤的項目都不重要,不論它現在賺多少錢。能夠產生長期現金流的項目才是最重要的,無論它現在虧多少錢。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這句話對我產生過肉體上的震撼,這句話非常重要,不要看這句話表面的意思,這也是哈斯廷斯的哲學。

2011年業務分拆,用了一年半時間轉型成功,這一階段顛覆完成以後,Netflix結果怎麼樣呢?

佔據了北美黃金時段1/3的帶寬流量,其它主要競爭對手之和都不如它的高。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這就是顛覆者的結果,一旦第二曲線完成以後,將是以前玩家整體之和那麼多,在這個變化裡面,我們重點理解一下“單一要素最大化”這個知識點。

2.Netflix的第二次自我顛覆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在第二次自我顛覆中,它的增長引擎是怎麼來的?

我當年也是做流媒體的,做流媒體有兩件重要的事情:

第一,帶寬;

2008年,Netflix和一家影視公司、媒體公司 Starz達成一個為期4年的協議,2500個影片,3000萬美元,然後放到它的網站。

但是,這個協議到期以後,Starz要求從3000萬美元漲到3億美金。

2013年,它沒有給3億美金,說,與其給3億美金,買2500個爛片、歷史的片子,不如自己拍一個大片看,這就是著名的《紙牌屋》。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紙牌屋》之所以成功,也是跟互聯網基因有關係,它知道什麼樣的橋段大家喜歡,什麼樣的演員大家喜歡,甚至拍完以後做了一個歷史性的變革,一下子全播出,不像以前一樣,要分段播出。

這件事情並不僅僅是Netflix的關鍵點,而是一個十倍速崛起的公司對整個行業十倍速的清晰,從這個時候開始,從這個片子開始。

但是,Netflix原本是一家技術公司,怎麼可能做內容呢?而且這是反直覺的選擇。

不過,回過頭來看,這似乎是一個完美的選擇。

這就是它的增長引擎: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今天,它實際成了全球最大的娛樂供應商,2018年計劃做700部(我的天哪),這個數字難以想象,花費80億美元。2017年的一年的製作費用是60億美元。

它幾乎把賺來的錢,甚至未來賺來的錢全部投入進去。

為了投這些劇,現金流上都負。

因為劇的投入是一次性投入的,回報是將來分批迴報的。可見他的決心有多大,才能做這件事情。

最近簽約了奧巴馬伕婦,所以,總統退休之後,可以在這裡拍節目。

作為曾經的媒體同行,我看到有一件事情,一開始不理解,而且真的很震驚、推崇: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一開始,我真的不理解這件事,後來我明白,我自己當年的酷6是怎麼死掉的。

對於視頻網站而言,如果一個內容,你也買、他也買,貌似我們分攤了成本,但是這時最大的風險是,用戶的轉移成本極低,用戶今天對你不高興了,隨時可以轉移到另外一個視頻網站上去看。

用戶在那麼多的視頻網站,對哪一個有忠誠度呢?沒有,為什麼沒有忠誠度?內容大家都有。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這使得它在北美佔據了1/3的帶寬,超越所有競爭對手。

並不僅僅如此,在這次顛覆中,它最大的顛覆對象是好萊塢。

現在好萊塢硝煙瀰漫,交戰雙方是Netflix模式和好萊塢模式。好萊塢是拍後分散播映,Netflix是巨資拍片後在自己的渠道里面播放。

Netflix在短短三、四年時間,內容製作水準的提升,簡直是令人難以想象的。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2016年最具人氣的12部影視劇,除了1部來自於亞馬遜,其他11部全部來自於Netflix。

2017年1-8月,Netflix在最熱門媒體平臺美劇Top10佔了7期。

而且有一個數字是最驚人的:

2017年,Netflix實現了一個似乎不可能實現的目標,一個視頻網站的用戶數量超過了美國全部有線電視用戶的總和。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十年前,當我做視頻網站的時候,我們一直期待網絡視頻對電視應該有一定的顛覆,就跟門戶網站對報紙一樣。在中國沒有怎麼發生,在美國這件已經發生了。

注意它的增長引擎,不是做多,而是做少。

Netflix每月收費7.99美元,有線電視每月收費50-60美元,成本要素是原來的十倍好。Netflix很有可能在千方百計地謀求一種硅谷式的近乎壟斷的模式。

這將衝擊娛樂業,就像Google搜索引擎對媒體的衝擊,以及亞馬遜在線購物對零售業的衝擊是一樣的。

我們幾乎可以預見,在好萊塢和Netflix競爭,一個公司對抗整個行業的競爭,幾乎是沒有懸念的。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這個顛覆完成以後,使Netflix成為歷史上投資回報率最高的公司。過去十年,投資回報率最高的公司不是亞馬遜,亞馬遜僅排第二,Netflix排第一。

如果2007年投資1000美元,十年以後的回報是51966美元。這是當時完全不被人看好的一家公司,而且是一個標準性的指數級增長,怎麼實現指數級增長的呢?

靠的是第二、第三條曲線。

市值增長的速度超過了迪斯尼(全球最大的媒體公司)。

得到上有一個專欄,我很喜歡,是《張瀟雨·商業經典案例課》,講了Netflix、貝索斯,講得都很漂亮。

他講Netflix的這段話是我最喜歡的,他說:

Netflix是一個教科書級別的從0到千億美元級別的好案例。太多公司成長軌跡都有太多偶然和運氣的因素,一般人難以複製。但在Netflix的成長軌跡是商業史的經典,每一步都符合商業邏輯,也非常有啟發性。

每一步都沒有驚人之舉,只有紀律性,只有最基礎的商業邏輯。

比如蘋果,難以複製的原因是什麼?喬布斯。

在Netflix案例中,每一步都沒有驚人之舉,只有紀律性,只有最基礎的商業邏輯。紀律性地去遵從就好了,是這個案例的特點,沒有驚人之舉,而且不是做加法,而是做減法。

張瀟雨說:

上面的每一步,都非常符合商業邏輯,沒有任何看起來‘神來之筆’式的東西。下棋時,有一個很高的境界叫‘通盤無妙手’,Netflix做到了這一點,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學來的。

我們在向它學習什麼?給大家舉兩個點:

1.堅持永遠不變的戰略指北針:用戶增長,這也是我們今天這部分的重點;

2.它的第一性原理。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Netflix最最重要的,就是20多年堅持自己的戰略指北針不變。戰略的關鍵在於取捨,取捨的最高境界是舍九取一。

Netflix成功的關鍵,是確立了一個單一增長指標,哈斯廷斯只看一個數,這個數增長,他就踏實了,這個數不增長,就不行。

如果這個數不增長,其他什麼數據增長,都不在乎。這個數據是什麼呢?

用戶增長。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在硅谷,我只見過另外一個企業和它一樣,是Facebook,小扎也只賭用戶增長。

正是因為哈斯廷斯賭用戶增長,所以他當年做DVD租賃的時候就知道,DVD業務只是獲取用戶增長的手段,當然可以換另外一個手段。

當大多數人沒有戰略指北針的時候,會把做的事情當作戰略指北針,做得越多、時間越長,越愛它,越拋棄不了它。

哈斯廷斯的戰略指北針不是他眼前做的事,而是通過DVD所獲得的用戶增長,用戶增長是戰略指北針。

就這麼一點點微妙的差距,出現了後面所有的結果。

看看它的增長模型。

大多數的互聯網公司在做加法,不停地做加法,這個案例在做減法方面做到了令人難以忍受的、近乎荒謬的極端,堅持做減法。

我們來看它的業務模式。

只有流媒體付費這一種業務模式,連廣告都沒有,美國唯一一家沒有廣告的流媒體。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哈斯廷斯不要,只要一個數,只有付費用戶是他的用戶,眼睛只盯著付費用戶這一個業務,廣告不要,到手的錢不賺。

他曾經為了自己的流媒體發展,做了很多匹配的硬件,盒子等等,甚至還想做自己的帶寬,有一次做了電視,幾乎要發佈了,停下來不要了,不做了,只做視頻流媒體這一個業務,所有其他的業務全不做。

Netflix的流媒體跑在誰家的帶寬上呢?

亞馬遜的AWS上,而亞馬遜實際上自己也是有流媒體內容的,一定程度上這兩家公司有競爭關係。但是即便有競爭關係,哈斯廷斯也願意把自家的流量跑在亞馬雲的雲上面,減少業務的複雜度。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做加法是很容易的,做減法太難了,Netflix只要一個,唯一的增長指標和KPI是用戶數,不是利潤,不是收入,也不是現金流。

它的現金流是負的,把大量預收來的錢投到未來去。

哈斯廷斯講過一句話:

如果你手上現金越多,證明你公司越沒有未來、越沒有創新。

他的商業模式很簡單:收入=用戶數×年費,所有人一看一算就知道了。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這是不是一個學生就會的數學公式?

這就是它的商業模式,看到它的用戶數增長的時候,就預期它的收入會增長,預期它將來的利潤會增長。

這個簡單的商業模式,投資人當然看得懂了,它單一用戶的Arpu(每用戶平均收入)值,每年120美金。

它整個產品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推薦算法,這和電視不太一樣,有線電視的關注點放在節目上,希望同一個節目看的人越多越好,這個詞叫“收視率”,Netflix的關注點在用戶上,一個用戶看到的視頻內容越多越好。

正是因為這個微妙而巨大的區別,使得它成就起來了。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它為了實現KPI,唯一做的產品,最重要的產品、最牛逼的產品就是智能推薦引擎。

它不是優化單個節目,使單個節目的用戶量最大,而是專注於如何吸引用戶,讓用戶觀看的電影數最大化,使得某些冷門的電影也能夠被看到。

它有800人的工程師團隊,從事智能算法,用戶75%觀看行為來自於推薦算法,由於它的推薦算法,續費率從80%提高到97%,這就是智能算法。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簡潔而優美的增長戰略,幾乎前所未有。

簡單,做減法,簡單的業務,簡單的KPI,簡單的增長引擎,然後堅持下去,簡潔而優美的增長戰略。

這種簡潔之下,它的收入增長怎麼樣呢?

2018年Q1是37億美元,利潤2.9億美元,增長63%,連續7個季度30%的增長。

做得少了、小了,反而變快、變大了。

對比一下我們經常看到的那些做大、做多,結果反而變慢、變死的案例,Netflix在這一點上,給了大家最重大的啟發。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2.第一性原理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我們看一下它的第一性原理,我起了一個詞,叫“反脆弱”。

哈斯廷斯為什麼能夠成為非連續性的連續性顛覆者呢?而且能夠自我顛覆,他有什麼獨特的思維模式呢?

我在研究哈斯廷斯的時候,看到這樣一段話:

我們太沉迷一種想法了,不要成為下一個柯達,或者美國在線,不要成為一家死守本業,而錯過大趨勢的公司。

我們當時說,如果別人對此存有偏見,我們反而必須更加進取,我們必須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的程度。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會遭遇第二曲線、非連續性,大多數公司的解決方案是防守、防守、防守,

Netflix的解決方案是進攻、進攻、進攻。

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的程度。

這種思維是典型的反脆弱。當你在前進過程當中,你會給自己帶來反脆弱的力量。

《反脆弱》這本書看起來不太容易讀,很多人覺得有一點散,但是它的思想非常棒:脆弱在無序當中。

反脆弱是一個特別的概念,反脆弱的對立面不是堅強。

反脆弱的概念是,我反而能從傷害當中獲得力量,我能從無序當中獲得力量,我能從進攻和競爭當中獲得力量,這叫反脆弱。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作者研究出幾種不同的方式,對於長期變化,最佳方式就是反脆弱。

Netflix的反脆弱體現在三個方面:

方面一:技術反脆弱;

方面二:業務反脆弱;

方面三:組織反脆弱。

首先,技術反脆弱;

Netflix還在做DVD郵寄的時候,2008年遭遇了一次基礎技術架構的全線崩潰,當時3天之內無法寄出DVD,因為數據庫無法運行,跑在IBM的系統之上,用的是甲骨文的數據庫,無法運行。

這件事情激怒了哈斯廷斯,這件事情也驚醒了他,隨便一個技術故障出來了,居然讓他的業務停了3天,這是災難。

那是坐在這兒等這個技術故障的發生嗎?

不,他們參考了《反脆弱》這本書,大膽提出反脆弱的架構。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什麼叫做反脆弱架構呢?

為了讓系統更加健壯,不是悶在屋裡去研發,把系統保護起來,而是主動地、隨機地往裡面去破壞,測試、提高這個系統自身抗拒破壞的能力。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它建立了一個Chaos Monkey的系統,我們可以簡稱叫“混亂猴子”。

這個系統會在工作日隨機殺死一些服務,把正常的一些服務功能殺死了,自己給自己注入病毒,自己給自己找黑客攻擊,自己攻擊自己,製造混亂來測試穩定性。

每當Chaos Monkey出現的時候,Netflix工程師以及亞馬遜的工程師會停下所有的事情來解決這個問題。

當它內部的根基足夠多、解決方案足夠多時,這個系統的穩定性越來越好了,外部的小系統已經不能讓它崩潰了,甚至原有Chaos Monkey級別的攻擊最後也無效了。

當Chaos Monkey攻擊失效以後,他們做了一個更變態的事情,升級Chaos Monkey,把攻擊力和攻擊範圍不斷提升。

原本只有一個攻擊性的Chaos Monkey,現在升級為一個軍團,有幾十個程序在那裡面攻擊,不同種類的攻擊。

比如,它只攻擊其中一個區域的程序,能適應以後,再把整個區域全部攻擊了,很變態吧?

自己攻擊自己,而且攻擊力越來越強了,最後使得它的工程師,甚至包括影響亞馬遜AWS的工程師,當有問題出來的時候,都是積極心態去應對,就跟打遊戲、打怪一樣。

平時沒有這種測試的時候,每遇到一個問題,就慌慌張張地去處理,現在變成一種很主動、很有經驗地去處理這個事情了。

其次,業務反脆弱;

《反脆弱》作者寫的另外一本書叫《黑天鵝》,他這段話寫得特別棒:

越複雜、越精密的機制,也會帶來脆弱性,從而讓社會受到黑天鵝事件的傷害。社會的專業化程度越高,社會就越脆弱,越容易崩潰。

王東嶽在《物演通論》也有同樣的描述,一個系統越來越高級,那麼這個系統依賴的條件越來越多,當系統依賴的條件越來越多的時候,系統的存在度越來越低。

為什麼呢?

因為任何其中一個存在條件,假如出現問題,整個系統會崩潰,所以越複雜、越先進的系統,越脆弱。

Netflix應對之道非常簡單,哈斯廷斯是一個極聰明的人,他是一個數學博士,但是他做的事情極簡單。簡單到什麼呢?

堅持讓業務複雜度降低。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簡單的主營業務,簡單的商業模式,簡單的增長引擎,就是讓自己的業務降低,來應對複雜性。

別人用複雜來應對複雜,或者用更復雜來應對更復雜的時候,哈斯廷斯堅守用更簡單來應對複雜。

1997-2017年的20年時間,Netflix竟然沒有任何收購記錄,直到最近收購了一家內容公司。

作為一家市值1500億美金的公司,20年時間沒有收購過任何一家公司,因為收購公司管理起來太難了。

人家問他,未來會不會學習迪士尼?

他說:

未來5-10年,我不會考慮主題公園之類的商品化業務。Netflix的法寶是儘量保持專注,集中精力做好內容。

人家問他會不會做廣告?

他說不會,我們公司不會推銷,我不會做這個。

這件事情讓我想起扎克伯格和巴菲特的“能力圈”概念,對於創業公司而言,切忌不宜生態化、集團化、多元化、複雜化,不宜過度BD(商務拓展)聯盟戰略合作,初創期間,切忌高、大、全,也是這個道理。

BD(商務拓展)越多,聯盟越多,看起來很繁榮茂盛,但是任何一個條件崩塌的時候,整個系統崩塌了。

第三,組織反脆弱。

根據熵增定律,業務會越來越複雜,就不得不引入管理和流程,可是要知道,一流人才一定是反感管理和流程的,管理和流程一定會導致一流人才的流失。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一個公司管理的主要矛盾是越來越複雜的業務,以及越來越稀釋的人才之間的矛盾,你不得不花大量的時間招大量的人進來,很顯然,這個時候一流人才的濃度下降了。

第一流人才的密集度,是哈斯廷斯判斷人才的第一指標。

在整個人才的密度裡,高績效人才,是他的第一指標。

Netflix組織反脆弱的核心理念:

以超過業務複雜度提升的速度,提升高績效人才密度,同時保持員工自由度。

人會情不自禁地加生產線,情不自禁地加功能,情不自禁地加人、開分公司,每一個都有理由。

哈斯廷斯是怎麼做的?

第一個辦法:把業務複雜度的速度降下來;

第二個辦法:高績效人才密度的上升速度要超過業務複雜度的上升速度。

有一個文章,建議大家去看一下,流行很多年了,《Netflix文化:自由與責任》。

Facebook的CEO認為這是硅谷流出去的最重要的文件,裡面講的就是Netflix文化、價值觀、組織、管理等等。

裡面提到了很多條,我覺得其中很重要的有兩條:

1.追求高績效;

2.支付市場最高薪酬。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工作是成人的遊戲,有很好的Party、免費的飲料、可以玩狗,可以怎樣怎樣,這不叫工作,既然工作是成年人的遊戲,這個團隊很重要的指標是高績效。

關於高績效有兩個測試,非常殘酷。

第一個測試:我眼睛盯著你,我要想一下,我根據你現在的表現,判斷一年前該不該僱你,叫Keep A Test。

很多人說,儘管他的表現不如當時預想那麼高,但是他畢竟進來了,還可以。

他會多殘酷嗎?

如果現在測試你不如以前的你,就會讓你離開。給你大量的錢,好離好散。

但是反過來,他也鼓勵他的員工,每年可以去市場上試一試,競爭對手挖你,你都可以去,沒有問題。

這是他做的另外一個測試,這個員工在關鍵崗位上,如果競爭對手挖他,我會不會有損失?如果有,我就會給他比競爭對手給他的更多的錢,拼命留他。

哈斯廷斯根本不會把感性作為決策的任何標準,最後就只留高績效人才

再比如,當看到你不合格的時候,我們通常的做法是這樣的,找一個候補,找到候補之後把你幹掉,這是人之常情吧。

他會怎麼樣?

覺得你不合格時,今天就把你幹掉,然後你的leader來幹你的活,倒逼自己去招優秀人才在這裡面。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看起來這是在用人上風格冷酷的公司,在硅谷,只有蘋果和它是很相像的。

另外一個方面是高薪酬。

一定比市場薪酬高,而且你自己可以決定你拿的薪酬裡現金部分和期權部分的比例,你自己定,高薪酬、高期權,打一個包,你自己定,你自己決定你自己的薪酬比例,你決定自己的休期、休假、上下班。

標準是什麼?你是一個成年人,你自己判斷,最後帶來最高的自由度。這個文化適合創新、創意型公司的做法,成熟人的遊戲。

哈斯廷斯說:

從2002年我們上市以來,按照傳統上市意味著自由的終結,但是我們同時充分地提升了人才密度和員工自由度。

看他的思維,他在每一個方面都找到了那個解決問題的“一”。

從Netflix增長故事我們學到了什麼?

我們學到了:

第二曲線、極限點、單一要素十倍速、增長引擎、反脆弱。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第二曲線是增長的“聖經”,因為第一曲線一定會遭遇極限點,而極限點就是你的失速點。一個公司一旦遭遇極限點或者是失速點,只有10%的企業能夠重新恢復增長引擎。

如何尋找第二曲線或進入第二曲線呢?

在原有曲線裡面找單一要素,哪一個單一要素已經最大化了,這就是簡潔的增長引擎。

把單一要素最大化,會成為尋找第二曲線的一個引擎。

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