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臨城下!第三帝國兵敗莫斯科真相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意志戰車和戰鬥民族強強對碰的東線戰場,是戰爭史上最為慘烈的戰線之一,從一開始德國憑藉著著名的閃電戰平推到莫斯科城下,到帝國大廈之上揚起了蘇維埃紅旗,歷時4年的拉鋸戰據保守統計軍民死傷超過6000萬。這猶如地獄般的修羅戰場,均源於巴巴羅薩計劃的失敗,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開戰僅僅3個月就殲敵人60萬勢不可擋的德軍兵敗莫斯科城下呢。

很多人說對蘇戰爭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錯誤,應該先解決海峽對岸的英國,這樣將無後顧之憂,也自然沒有了日後的霸王行動,但其實蘇聯紅軍已經從大清洗中逐漸恢復,斯大林也早已不滿足區區一個波蘭,前格魯烏情報官後來著名的歷史學家維克多·蘇沃格夫就曾透露過蘇聯的侵略計劃,他在Icebreaker一書中寫到斯大林打算等希特勒陷入歐洲的纏鬥中再由蘇聯大幅度進攻,從而赤化整個歐洲,他主張斯大林是依據此長遠計劃才與希特勒進行合作,並且同時期紅軍的擴軍備戰都顯示他們正準備"解放歐洲",蘇沃洛夫認為巴巴羅薩是納粹為了先發制人,而對蘇聯紅軍在邊界集中的部隊進行突然襲擊,其他支持蘇聯先發攻擊論的歷史學家,如米哈伊爾麥特羅夫則否定此說,認為雙方都在事前準備進行攻擊,自從此理論被提出以來,被髮掘出的證據包括朱可夫提出的先發攻擊計劃藍圖,而且此藍圖還被亞歷山大·華西列夫斯基與尼古拉·費德羅維奇·瓦圖京所批准,朱可夫的計劃中包括了秘密的紅軍動員,以訓練為藉口在邊界大量部署軍隊,以期在攻擊開始後切段德國與其盟國的連接,藉此中斷德國的石油供給,在此情況下希特勒在極為拙劣的德國空軍輸掉了不列顛空戰以後,其實已經沒有選擇和平的權力和登陸英國的時間了。

兵臨城下!第三帝國兵敗莫斯科真相

決定戰場勝負的是士兵,決定戰役勝負的是將軍,而決定戰爭勝負的往往是經濟實力,在這一方面德國其實在戰爭一開始就已經輸了。先說人力資源,德國戰前人口根據《魏瑪共和國時期的德國》一書中得到的準確數字,1933年德國人口6603萬,德奧合併後增加了700萬,蘇臺德地區300萬,薩爾地區75萬,阿爾薩斯地區150萬,梅梅爾地區還有其他若干,再加上佔領區及盟國的日耳曼裔人口,波蘭200萬,羅馬尼亞90萬,意大利25萬,總計一般認為是8000萬。至於佔領區的其他非日耳曼裔人口由於德國的高壓政策,除了反蘇情緒強的如烏克蘭等地區,徵兆任何一個非德意志人當兵恐怕是不太現實的。而蘇聯方面,1939年的不完全統計就有1.6億人,隨後波羅的海沿岸三國加入後在開戰前全國總人口已經超過了1.8億人,綜上所述蘇德兩國的人口比例在1941年約為2:1。德國二戰期間動員總兵力約為1700萬,作戰兵力最高峰在1944年,達到了950萬人,蘇聯二戰期間立即動員人數超過5000萬,作戰兵力1100萬,尤其戰爭末期,德國內部甚至徵兆了14歲的青年軍,單從人力資源和動員能力比,蘇聯幾乎處於完勝狀態。

兵臨城下!第三帝國兵敗莫斯科真相

然後我們再來看看德意志引以為豪的工業。就拿德軍閃電戰主要依賴的裝甲部隊生產來說,按照古德里安將軍的要求,為完成德國開戰以後所要達到的進攻目標,需要將坦克產量達到800-1000輛/月,最低不能低於600輛/月,然而即使在希特勒的強烈要求下,軍工廠一再努力也只能將坦克產量提高到230輛/月。再看蘇聯,戰前德國派到蘇聯的一個觀察團就曾吃驚的發現,蘇聯僅一個坦克工廠在一天內就能生產22輛坦克,而全蘇聯坦克的產量更是高達1500輛,這種工業能力是德國望塵莫及的,這種差距在蘇聯發動了全民動員之後進一步擴大,蘇聯幾乎放棄所有的民用工廠全部改為軍工廠,曾經生產沙發的車間如同一條拼裝機一般,將各種戰爭物資生產起來,而反觀德國國內還沒有進行全國動員,國內工廠依舊過著正常上班的日子,當戰爭到了後期德國由於被戰略轟炸影響,生產能力被進一步削弱,而被寄予厚望的主力後期坦克豹式,甚至一個月無法生產100臺。

兵臨城下!第三帝國兵敗莫斯科真相

單純有著發達的重工業但是缺乏原料的話,就好比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而德國在這方面就更加捉襟見肘了,對於現代戰爭而言的關鍵資源,如石油、稀有金屬、橡膠等等德國幾乎都依賴進口,希特勒曾經說過,如果德意志民族得不到足夠供養他們的資源,那麼他永遠都只能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力量,德國在對外的瘋狂擴張中,獲得了羅馬尼亞的石油,捷克以及巴爾幹的稀有金屬,但不幸的是,仍然不足以支撐其戰爭目標,反觀蘇聯,在其遼闊的疆土下,物產豐富種類繁多,不論是"戰爭血液"石油或是"戰爭骨骼"鋼鐵,都是應有盡有,高加索格羅茲尼的油田幾乎就可以供給整個蘇聯使用,烏克蘭的錳礦頓巴斯的煤,都是舉世聞名的。這也是為什麼希特勒一直強調德國的生存空間在東線的根本原因。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使得蘇聯成為德國軍事原料的主要供給國,其向德國提供的戰略資源種類多數量大,蘇德開戰後,雖然德國迅速佔領了富庶的蘇聯西部領土,但是遠在高加索的石油資源卻一直未能染指。侵蘇之前德國所掌握的資源還勉強能支撐,隨著戰爭規模的急劇擴大,資源儲備很快便消耗一空,羅馬尼亞的石油供給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德式裝甲的油老虎系列,因此甚至不得不依靠人工合成的辦法來生產液體燃料。由於石油庫存的告急希特勒急不可耐的希望得到高加索的石油,倉促揮師南線遠征斯大林格勒,結果遭遇慘敗,從此東線戰局徹底崩塌。

兵臨城下!第三帝國兵敗莫斯科真相

縱觀整個蘇德戰爭期間,因為資源的匱乏德國都沒能建立起一支足夠的機械化力量以實現其閃電戰的速度指標。普通步兵師更是大量依靠騾馬來進行運輸,極大限制了其機動性和後勤補給的效率,在莫斯科會戰失敗後,德國名將曼施坦因元帥哀嘆,這完全是最落後的運輸隊造成的,說到後勤很多人會想到美國對於蘇聯這方面的援助,大量的運輸卡車和鋼筋鐵軌撐起了東線戰場遼闊的補給線,但是筆者認為這並不是決定性因素,美援的第一批物資的時間是在1941年末,而這些主要都是戰略物資,融入到戰場的時間相對緩慢,真正開始發揮作用起碼要42年年初,而此時蘇聯已經緩過氣來開始反攻了,因此可以說在美援未到達的這一年裡,蘇聯是獨自頂住了德軍的進攻高峰。基輔、列寧格勒、莫斯科,無數個城市的人民用血肉之軀將納粹侵略者死死的攔在高加索山脈以西的地區為蘇聯工業遷往西伯利亞爭取了極為寶貴的時間。

兵臨城下!第三帝國兵敗莫斯科真相

拋開燈塔國的饋贈,我們再來看戰鬥民族守護神冬將軍的的表現。1941年的冬天確實是冷冬,冬季平均最低氣溫,比1942年低了10度。但由於有了當年拿破崙在莫斯科失敗的前科,德軍其實在後勤上還是下了功夫的。以列寧格勒保衛戰為例,戰爭初期德軍甚至可以悠閒的在宿舍裡吃著麵包喝著咖啡,而城內蘇軍卻還在為下一頓飯發愁,以至於城內甚至出現人吃人的慘案。而所謂的嚴寒拖延了德軍進攻更是無稽之談,對於德軍閃擊戰最致命的並不是冬雪而是秋雨,由於蘇聯較差的基建情況,一望無際的爛泥地,才是扼殺德軍三個月滅亡蘇聯夢想的根本原因。德軍甚至期望冬季早點到來,而再看蘇聯方面部署,莫斯科的防禦縱深達250公里,設有三道防線每道都有三層防禦地帶,都構築了堅固的防禦工事,通往莫斯科的主要公路和鐵路上的每座城鎮,都變成了密佈明堡暗堡的要塞。事實證明德軍中央集團軍在付出慘重傷亡後,甚至還沒能全線攻抵莫斯科最外層防線,這是幾十萬莫斯科居民不分晝夜構築的壯觀防線:共有200多公里的反坦克障礙、160公里的反步兵障礙、設置3800多個火力點、架設了37500個金屬菱形拒馬。相比之下,斯大林格勒的居民還來不及給德軍準備這麼多禮物,但就憑藉斷垣殘壁和德軍對抗,仍讓德軍血流成河。

在莫斯科戰役中,由克盧格元帥指揮的人最多的第四集團軍,從12月1日對莫斯科發動攻擊,只一兩天就被迫停下來,傷亡之慘重使得克盧格元帥竟然不顧上司命令,自作主張將前鋒部隊撤離,而在這時蘇軍卻越戰越勇,使得德軍集團越來越無力對抗,在排山倒海的反攻面前只能倉皇撤退。再看中集總司令伯克元帥12月1日發給陸軍總部的電報,其中提到很難再看出繼續進攻還有什麼意義,能達到什麼目標,特別是部隊離力量消耗殆盡的日子已經不遠了,然而這封很長的電報,隻字未提嚴寒給德軍造成的困難,而是強調部隊包括軍官在內傷亡慘重,戰鬥力大為減弱,如果蘇軍發動反攻將會抵擋不住,要求撤退到新的防線。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回電承認,他已經收到前線許多內容相同的電報,並在日記中寫道"對於數量大減的部隊來說,要從正面上突破敵人的陣地,是一項非常艱難的任務。他們現在損失之大,使得部隊根本不可能取得勝利。"

兵臨城下!第三帝國兵敗莫斯科真相

兩位德軍指揮高層都把德軍在莫斯科城下無法推進歸因於德軍傷亡慘重,而都絕口不提天氣。因為11月的天氣還不是很冷,剛剛封凍,德軍的凍傷情況也不像後來那樣嚴重,但是這時他倆已經一致認為德軍在莫斯科方向再難有所進展。伯克元帥甚至還認為德軍在莫斯科此時已經無法抵擋蘇軍反攻。綜上所述可見巴巴羅薩的失敗是受阻於蘇軍堅強的縱深防禦,而不是冬將軍。有些人說德軍兵敗莫斯科是因為日本沒有拖住遠東軍回援西線,選擇與美國開戰,然而12月7日襲擊珍珠港時蘇軍都快展開反攻了。遠東距離前線5000公里,就算蘇聯情報系統提前得知此計劃,其時間線上也相差甚遠。根據蘇日雙方資料顯示,莫斯科保衛戰時期,主要援軍都來自於替代兵員補充,而遠東部隊不但沒有調去莫斯科,反而數量不減反增,相比之下或許把黑鍋丟給南歐戰局拖延開戰時間可能更令人信服。

兵臨城下!第三帝國兵敗莫斯科真相

接下來我們再看蘇德雙方武備情況,首先是陸戰核心坦克,由於蘇德戰線雖然路況不好,但是平原較多,適合裝甲推進;而德國坦克又是被封為黑科技的存在,看似前景一片良好。可惜事實上不僅數量蘇聯大大佔優開戰前就達到6:1,且質量上尤其戰爭中前期其實優勢更大。由於希特勒的狂妄自大,其對於對手的軍事能力研究極為匱乏,導致前期德軍裝甲部隊依然配置了大量的1號2號坦克濫竽充數,3號和4號不僅數量欠缺,而且都僅裝備短管主炮,性能遠落後於蘇軍裝備的T34中型坦克和KV1重型坦克,尤其是後者德軍在當時沒有任何坦克能從正面擊穿它。曾經出現過一輛KV1阻擋一個步兵師整整兩天的說法。而德國低劣的坦克產能使之開戰之後雖然發現了較大的差距,但卻不能迅速換裝生產新的坦克。再看步兵裝備,德軍步兵班火力基本完全依靠MG42,作為幾乎位移的機動火力MP40產量只有100萬把,只有波波沙的20%都不到。而G43、STG44、FG42等等自動半自動武器產量更是少得可憐。反觀蘇聯,波波沙經常整師裝備,SVT40在精銳部隊如紅海軍中更是幾乎人手一支。

兵臨城下!第三帝國兵敗莫斯科真相

也許有人會有疑問,既然蘇聯無論裝備還是人數都不弱於德國,為什麼開戰初期會遭到近似屠殺的大規模殲滅呢,筆者認為究其原因固然有戰爭的突然性因素,但是最重要的是紅軍指揮系統正在更新換代,西線部署大多都是新兵,沒有嚴格訓練且急缺戰術素養,再加上防止內亂的槍彈分離制度才導致前期紅軍的敗退,而並非德軍戰術指揮藝術碾壓蘇聯。巴巴羅薩計劃從一開始其實就是德國的單方面豪賭,爛到無法直視的後勤和遠遠不足的兵力配置,把勝利的希望英國名將富勒發明的閃擊戰,一擊重拳直接打死蘇聯,但卻完全沒有做好戰前充分的情報研究,相比之下所謂的豬隊友日本,侵華之前對民國的研究可謂是天壤之別,即便當時的中國部隊素質和日軍相差極大,但日軍仍在戰前進行了大量滲透,對華北江浙一帶進行了非常詳細的勘探,繪製的地圖,制定的推進戰術甚至比國民政府還要完善,獅子搏兔尚盡全力,而德軍只有一次能夠擊垮蘇聯的機會卻如此低估對手,如此荒謬可笑焉能不敗。

兵臨城下!第三帝國兵敗莫斯科真相

綜上所述,蘇聯憑藉著自己廣闊的領土,特殊體制下的強大戰爭潛力其實完全可以獨自抵擋住德軍的進攻。美國的援助也好惡劣的天氣也罷,乃至日本未能拖住遠東軍,這些只不過是沉醉於第三帝國曇花一現的鐵粉們自欺欺人的藉口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