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临城下!第三帝国兵败莫斯科真相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意志战车和战斗民族强强对碰的东线战场,是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战线之一,从一开始德国凭借着著名的闪电战平推到莫斯科城下,到帝国大厦之上扬起了苏维埃红旗,历时4年的拉锯战据保守统计军民死伤超过6000万。这犹如地狱般的修罗战场,均源于巴巴罗萨计划的失败,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开战仅仅3个月就歼敌人60万势不可挡的德军兵败莫斯科城下呢。

很多人说对苏战争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应该先解决海峡对岸的英国,这样将无后顾之忧,也自然没有了日后的霸王行动,但其实苏联红军已经从大清洗中逐渐恢复,斯大林也早已不满足区区一个波兰,前格鲁乌情报官后来著名的历史学家维克多·苏沃格夫就曾透露过苏联的侵略计划,他在Icebreaker一书中写到斯大林打算等希特勒陷入欧洲的缠斗中再由苏联大幅度进攻,从而赤化整个欧洲,他主张斯大林是依据此长远计划才与希特勒进行合作,并且同时期红军的扩军备战都显示他们正准备"解放欧洲",苏沃洛夫认为巴巴罗萨是纳粹为了先发制人,而对苏联红军在边界集中的部队进行突然袭击,其他支持苏联先发攻击论的历史学家,如米哈伊尔麦特罗夫则否定此说,认为双方都在事前准备进行攻击,自从此理论被提出以来,被发掘出的证据包括朱可夫提出的先发攻击计划蓝图,而且此蓝图还被亚历山大·华西列夫斯基与尼古拉·费德罗维奇·瓦图京所批准,朱可夫的计划中包括了秘密的红军动员,以训练为借口在边界大量部署军队,以期在攻击开始后切段德国与其盟国的连接,借此中断德国的石油供给,在此情况下希特勒在极为拙劣的德国空军输掉了不列颠空战以后,其实已经没有选择和平的权力和登陆英国的时间了。

兵临城下!第三帝国兵败莫斯科真相

决定战场胜负的是士兵,决定战役胜负的是将军,而决定战争胜负的往往是经济实力,在这一方面德国其实在战争一开始就已经输了。先说人力资源,德国战前人口根据《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一书中得到的准确数字,1933年德国人口6603万,德奥合并后增加了700万,苏台德地区300万,萨尔地区75万,阿尔萨斯地区150万,梅梅尔地区还有其他若干,再加上占领区及盟国的日耳曼裔人口,波兰200万,罗马尼亚90万,意大利25万,总计一般认为是8000万。至于占领区的其他非日耳曼裔人口由于德国的高压政策,除了反苏情绪强的如乌克兰等地区,征兆任何一个非德意志人当兵恐怕是不太现实的。而苏联方面,1939年的不完全统计就有1.6亿人,随后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加入后在开战前全国总人口已经超过了1.8亿人,综上所述苏德两国的人口比例在1941年约为2:1。德国二战期间动员总兵力约为1700万,作战兵力最高峰在1944年,达到了950万人,苏联二战期间立即动员人数超过5000万,作战兵力1100万,尤其战争末期,德国内部甚至征兆了14岁的青年军,单从人力资源和动员能力比,苏联几乎处于完胜状态。

兵临城下!第三帝国兵败莫斯科真相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德意志引以为豪的工业。就拿德军闪电战主要依赖的装甲部队生产来说,按照古德里安将军的要求,为完成德国开战以后所要达到的进攻目标,需要将坦克产量达到800-1000辆/月,最低不能低于600辆/月,然而即使在希特勒的强烈要求下,军工厂一再努力也只能将坦克产量提高到230辆/月。再看苏联,战前德国派到苏联的一个观察团就曾吃惊的发现,苏联仅一个坦克工厂在一天内就能生产22辆坦克,而全苏联坦克的产量更是高达1500辆,这种工业能力是德国望尘莫及的,这种差距在苏联发动了全民动员之后进一步扩大,苏联几乎放弃所有的民用工厂全部改为军工厂,曾经生产沙发的车间如同一条拼装机一般,将各种战争物资生产起来,而反观德国国内还没有进行全国动员,国内工厂依旧过着正常上班的日子,当战争到了后期德国由于被战略轰炸影响,生产能力被进一步削弱,而被寄予厚望的主力后期坦克豹式,甚至一个月无法生产100台。

兵临城下!第三帝国兵败莫斯科真相

单纯有着发达的重工业但是缺乏原料的话,就好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德国在这方面就更加捉襟见肘了,对于现代战争而言的关键资源,如石油、稀有金属、橡胶等等德国几乎都依赖进口,希特勒曾经说过,如果德意志民族得不到足够供养他们的资源,那么他永远都只能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力量,德国在对外的疯狂扩张中,获得了罗马尼亚的石油,捷克以及巴尔干的稀有金属,但不幸的是,仍然不足以支撑其战争目标,反观苏联,在其辽阔的疆土下,物产丰富种类繁多,不论是"战争血液"石油或是"战争骨骼"钢铁,都是应有尽有,高加索格罗兹尼的油田几乎就可以供给整个苏联使用,乌克兰的锰矿顿巴斯的煤,都是举世闻名的。这也是为什么希特勒一直强调德国的生存空间在东线的根本原因。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使得苏联成为德国军事原料的主要供给国,其向德国提供的战略资源种类多数量大,苏德开战后,虽然德国迅速占领了富庶的苏联西部领土,但是远在高加索的石油资源却一直未能染指。侵苏之前德国所掌握的资源还勉强能支撑,随着战争规模的急剧扩大,资源储备很快便消耗一空,罗马尼亚的石油供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德式装甲的油老虎系列,因此甚至不得不依靠人工合成的办法来生产液体燃料。由于石油库存的告急希特勒急不可耐的希望得到高加索的石油,仓促挥师南线远征斯大林格勒,结果遭遇惨败,从此东线战局彻底崩塌。

兵临城下!第三帝国兵败莫斯科真相

纵观整个苏德战争期间,因为资源的匮乏德国都没能建立起一支足够的机械化力量以实现其闪电战的速度指标。普通步兵师更是大量依靠骡马来进行运输,极大限制了其机动性和后勤补给的效率,在莫斯科会战失败后,德国名将曼施坦因元帅哀叹,这完全是最落后的运输队造成的,说到后勤很多人会想到美国对于苏联这方面的援助,大量的运输卡车和钢筋铁轨撑起了东线战场辽阔的补给线,但是笔者认为这并不是决定性因素,美援的第一批物资的时间是在1941年末,而这些主要都是战略物资,融入到战场的时间相对缓慢,真正开始发挥作用起码要42年年初,而此时苏联已经缓过气来开始反攻了,因此可以说在美援未到达的这一年里,苏联是独自顶住了德军的进攻高峰。基辅、列宁格勒、莫斯科,无数个城市的人民用血肉之躯将纳粹侵略者死死的拦在高加索山脉以西的地区为苏联工业迁往西伯利亚争取了极为宝贵的时间。

兵临城下!第三帝国兵败莫斯科真相

抛开灯塔国的馈赠,我们再来看战斗民族守护神冬将军的的表现。1941年的冬天确实是冷冬,冬季平均最低气温,比1942年低了10度。但由于有了当年拿破仑在莫斯科失败的前科,德军其实在后勤上还是下了功夫的。以列宁格勒保卫战为例,战争初期德军甚至可以悠闲的在宿舍里吃着面包喝着咖啡,而城内苏军却还在为下一顿饭发愁,以至于城内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惨案。而所谓的严寒拖延了德军进攻更是无稽之谈,对于德军闪击战最致命的并不是冬雪而是秋雨,由于苏联较差的基建情况,一望无际的烂泥地,才是扼杀德军三个月灭亡苏联梦想的根本原因。德军甚至期望冬季早点到来,而再看苏联方面部署,莫斯科的防御纵深达250公里,设有三道防线每道都有三层防御地带,都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通往莫斯科的主要公路和铁路上的每座城镇,都变成了密布明堡暗堡的要塞。事实证明德军中央集团军在付出惨重伤亡后,甚至还没能全线攻抵莫斯科最外层防线,这是几十万莫斯科居民不分昼夜构筑的壮观防线:共有200多公里的反坦克障碍、160公里的反步兵障碍、设置3800多个火力点、架设了37500个金属菱形拒马。相比之下,斯大林格勒的居民还来不及给德军准备这么多礼物,但就凭借断垣残壁和德军对抗,仍让德军血流成河。

在莫斯科战役中,由克卢格元帅指挥的人最多的第四集团军,从12月1日对莫斯科发动攻击,只一两天就被迫停下来,伤亡之惨重使得克卢格元帅竟然不顾上司命令,自作主张将前锋部队撤离,而在这时苏军却越战越勇,使得德军集团越来越无力对抗,在排山倒海的反攻面前只能仓皇撤退。再看中集总司令伯克元帅12月1日发给陆军总部的电报,其中提到很难再看出继续进攻还有什么意义,能达到什么目标,特别是部队离力量消耗殆尽的日子已经不远了,然而这封很长的电报,只字未提严寒给德军造成的困难,而是强调部队包括军官在内伤亡惨重,战斗力大为减弱,如果苏军发动反攻将会抵挡不住,要求撤退到新的防线。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回电承认,他已经收到前线许多内容相同的电报,并在日记中写道"对于数量大减的部队来说,要从正面上突破敌人的阵地,是一项非常艰难的任务。他们现在损失之大,使得部队根本不可能取得胜利。"

兵临城下!第三帝国兵败莫斯科真相

两位德军指挥高层都把德军在莫斯科城下无法推进归因于德军伤亡惨重,而都绝口不提天气。因为11月的天气还不是很冷,刚刚封冻,德军的冻伤情况也不像后来那样严重,但是这时他俩已经一致认为德军在莫斯科方向再难有所进展。伯克元帅甚至还认为德军在莫斯科此时已经无法抵挡苏军反攻。综上所述可见巴巴罗萨的失败是受阻于苏军坚强的纵深防御,而不是冬将军。有些人说德军兵败莫斯科是因为日本没有拖住远东军回援西线,选择与美国开战,然而12月7日袭击珍珠港时苏军都快展开反攻了。远东距离前线5000公里,就算苏联情报系统提前得知此计划,其时间线上也相差甚远。根据苏日双方资料显示,莫斯科保卫战时期,主要援军都来自于替代兵员补充,而远东部队不但没有调去莫斯科,反而数量不减反增,相比之下或许把黑锅丢给南欧战局拖延开战时间可能更令人信服。

兵临城下!第三帝国兵败莫斯科真相

接下来我们再看苏德双方武备情况,首先是陆战核心坦克,由于苏德战线虽然路况不好,但是平原较多,适合装甲推进;而德国坦克又是被封为黑科技的存在,看似前景一片良好。可惜事实上不仅数量苏联大大占优开战前就达到6:1,且质量上尤其战争中前期其实优势更大。由于希特勒的狂妄自大,其对于对手的军事能力研究极为匮乏,导致前期德军装甲部队依然配置了大量的1号2号坦克滥竽充数,3号和4号不仅数量欠缺,而且都仅装备短管主炮,性能远落后于苏军装备的T34中型坦克和KV1重型坦克,尤其是后者德军在当时没有任何坦克能从正面击穿它。曾经出现过一辆KV1阻挡一个步兵师整整两天的说法。而德国低劣的坦克产能使之开战之后虽然发现了较大的差距,但却不能迅速换装生产新的坦克。再看步兵装备,德军步兵班火力基本完全依靠MG42,作为几乎位移的机动火力MP40产量只有100万把,只有波波沙的20%都不到。而G43、STG44、FG42等等自动半自动武器产量更是少得可怜。反观苏联,波波沙经常整师装备,SVT40在精锐部队如红海军中更是几乎人手一支。

兵临城下!第三帝国兵败莫斯科真相

也许有人会有疑问,既然苏联无论装备还是人数都不弱于德国,为什么开战初期会遭到近似屠杀的大规模歼灭呢,笔者认为究其原因固然有战争的突然性因素,但是最重要的是红军指挥系统正在更新换代,西线部署大多都是新兵,没有严格训练且急缺战术素养,再加上防止内乱的枪弹分离制度才导致前期红军的败退,而并非德军战术指挥艺术碾压苏联。巴巴罗萨计划从一开始其实就是德国的单方面豪赌,烂到无法直视的后勤和远远不足的兵力配置,把胜利的希望英国名将富勒发明的闪击战,一击重拳直接打死苏联,但却完全没有做好战前充分的情报研究,相比之下所谓的猪队友日本,侵华之前对民国的研究可谓是天壤之别,即便当时的中国部队素质和日军相差极大,但日军仍在战前进行了大量渗透,对华北江浙一带进行了非常详细的勘探,绘制的地图,制定的推进战术甚至比国民政府还要完善,狮子搏兔尚尽全力,而德军只有一次能够击垮苏联的机会却如此低估对手,如此荒谬可笑焉能不败。

兵临城下!第三帝国兵败莫斯科真相

综上所述,苏联凭借着自己广阔的领土,特殊体制下的强大战争潜力其实完全可以独自抵挡住德军的进攻。美国的援助也好恶劣的天气也罢,乃至日本未能拖住远东军,这些只不过是沉醉于第三帝国昙花一现的铁粉们自欺欺人的借口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