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鄧小平視察蘇州,對這個美食讚不絕口!

文章摘自巴陵的新書《食全酒美》

1959年鄧小平視察蘇州,對這個美食讚不絕口!

01

太湖位於江蘇省南部,古稱震澤、具區、笠澤、五湖,有大小湖泊一百八十多個、島嶼四十八座、山峰七十二座,湖光山色,相映生輝,確實一處美景。太湖地處上海、南京、杭州三角區域中心,周圍分佈著澱泖湖群、陽澄湖群、洮滆湖群,縱橫交織著江河溪瀆,形成富饒的江南水鄉。

太湖地區氣候溫和,特產豐饒,水產豐富,盛產魚蝦,為江南聞名的魚米之鄉。太湖魚蝦豐富,素有“太湖八百里,魚蝦捉不盡”之說。

木瀆鎮位於蘇州城西的吳縣,太湖之濱,是江南著名古鎮,與蘇州城同齡。那裡風光秀麗,物產豐饒,在天平山、靈巖山、獅山、七子山等吳中名山環抱之中,有聚寶盆之稱。相傳春秋末年,吳越紛爭,越國戰敗,勾踐獻西施於吳王,夫差專寵西施,在靈巖山頂建造館娃宮,在紫石山增築姑蘇臺,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源源而來的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瀆,木塞於瀆,木瀆之名便由此而來。如今,木瀆是江南首屈一指的旅遊重鎮,被譽為上海的後花園。

木瀆有兩千五百餘年的悠久歷史,可以人文薈萃,人才輩出,有歷史名人范仲淹、沈德潛、馮桂芬等。在清代,木瀆鎮早已名聞京師,康熙三次南巡,乾隆六下江南,每次遊遍蘇杭,定幸木瀆。

木瀆群山拱峙,毗鄰太湖,得山水之閒趣,擁小橋流水之幽靜,有私家園林、名人故居等眾多古蹟,木瀆景區名列為太湖十三個景區之首。在明清時期,木瀆鎮有私家園林三十多處,迄今保留下來的還有十餘處。嚴家花園乃沈德潛故居,後歸木瀆首富嚴國馨,佈局疏密曲折,高下得宜,局部處理精巧雅緻,幽深婉約。虹飲山房為徐士元故宅,佔地廣袤,建築大氣,遠勝其他園林,乾隆每到木瀆必遊此園。

1959年鄧小平視察蘇州,對這個美食讚不絕口!

02

古松園是清末木瀆富翁蔡少漁舊宅,園中雕花樓精雕細琢,與洞庭東山雕花大樓為同一雕刻大師作品,堪稱南北姐妹雕花樓。榜眼府第是馮桂芬故居,江南三雕(磚雕、木雕、石雕)為其鎮園之寶。靈巖山館是清代木瀆狀元畢沅的私家別業,清池涓流,岸曲水回。木瀆私家園林秉承了蘇州園林的精緻幽深,又有其空曠高遠、山林野趣的個性,充滿了一種大氣和皇氣。我走進木瀆鎮,便走進了唐詩宋詞的幽雅意境和歷史空間,遊蕩在藝術的長廊中。

木瀆的餐飲企業,最著名的要數石家飯店。石家飯店始創於乾隆五十五年(1790),初名敘順樓菜館,又名經營時,初具規模,為兩樓兩開間木結構房屋。創始人石漢,原是夫妻店,小本經營。同治十年(1871),石和尚還俗遷至木瀆鎮定居,接受老友姜美新的建議和幫助,在木瀆鎮始創石家飯店,初辦時以素菜為主,姜美新建議要以葷菜為主,還要有招牌菜。石和尚用木瀆特產斑魚(學名䰾魚)的美味和素齋的清淡烹飪創制了䰾肝湯。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石漢的重孫石仁安把客堂與廚房隔街分設,善用太湖淡水魚鮮烹調,歷經數代努力,形成以十大名菜為主的獨特菜餚體系,為蘇幫菜系的代表之一,世有石菜之譽。

䰾是一種小魚,又稱斑魚,俗稱泡泡魚,體略呈圓筒形,短而又胖,長三寸左右,口小、腹大,背部青灰色有斑點、肚白,鱗極細,肚有小刺,受驚後腹部會鼓起泡泡如球,模樣像河豚,若烹調得法,其鮮甚過河豚。䰾魚是太湖特種水產,在桂花開時形成魚汛,花謝則去無蹤影,民間有“秋天享福吃斑(䰾)肝”的諺語。

現在的䰾魚大多為人工養殖,故一年四季都能品嚐到䰾肝湯。石家飯店嚴格按照古食譜烹飪,“剝皮去移,分肝、肉兩種”。清代袁枚《隨園食單》中有關於䰾魚菜餚的記載:“斑(䰾)魚最嫩。剝皮去穢,分肝肉二種,以雞湯煨之,下酒三份、水二份、秋油一份。起鍋時加薑汁一大碗、蔥數莖以去腥氣。”著名的䰾肝湯採用䰾魚之肝,輔以火腿、香菇、筍片等食材,用雞清湯燒製而成。

做䰾肝湯,先將䰾魚脊背向外,放在砧板上,左手捏住魚腹的邊皮,用刀把魚皮劃破,向外平推除去魚皮,取出魚肝,摘去膽洗淨。挖出內臟,去骨取下兩片魚肉,放清水中撕去粘膜,洗淨血汙。將魚肉、魚肝分別切成兩片,放入碗中,加精鹽、蔥末、紹酒拌勻稍醃。炒鍋置旺火上,加雞湯燒沸,將魚片、魚肝放入,加紹酒、精鹽燒沸,撇去浮沫,放火腿片、筍片、香菇片、豌豆苗,加味精,燒沸後倒入湯碗,淋熟豬油少許,撒上胡椒粉即成,吃時肉質細膩,風味獨特,湯清味鮮。

䰾魚營養豐富,富含蛋白質、硒、碘等多種微量元素,還具壯陽、和胃、溫中補益之食療功效和抗衰老、抗癌作用,肉質細嫩潔白,爽口有彈性。脾胃蘊熱者不宜食用,瘙癢性皮膚病、內熱、蕁麻疹、癬病者應忌食。

1959年鄧小平視察蘇州,對這個美食讚不絕口!

03

一九二七年中秋節前後,江蘇省社會名流盛邀國民黨元老、著名書法家于右任到靈巖遊玩,於攜夫人放舟太湖賞桂花,遊山玩水一天後,夜泊木瀆。當晚,社會名流在順敘樓(今石家飯店)為於洗塵。店主為了招待好美食家于右任,特地做道拿手菜䰾肝湯。新鮮的䰾肝湯醇香爽口,美味無與倫比,於喝到清新鮮美的䰾肺湯,直覺口齒生香,渾身舒暢,連飲三碗,愛不釋口,讚口不絕。

酒酣之際,問堂倌菜名,堂倌用吳語回答斑肝湯,於乃陝西人,聽不懂吳儂軟語,竟把斑聽成了䰾,把民間魚肝做為魚肺的舊稱用典。即興揮毫寫下:“老桂開花天下香,看花走遍太湖旁,歸舟木瀆猶堪記,多謝石家䰾肺湯。”第二天上海《新聞報》頭版刊登了於這首詩。有人在報紙上撰寫文章諷刺於不辨斑與䰾,引起一場筆墨官司,誰知爭來爭去,把䰾肝湯的名聲越炒越大,最終成為名揚大江南北的珍饈。

一九二九年,李根源遊蘇州,聽說不遠的木瀆鎮有于右任題的詩,特意去那裡品嚐䰾肝湯,品了這道䰾肝湯後,看了於的題詩,李根源文思神湧,揮毫寫下“䰾肺湯館”,並寫了店名“石家飯店”,從此石家飯店不脛而走,傳遍三吳大地,成為上海人的精神聖地。

一九三四年秋,于右任再次來到木瀆鎮的石家飯店,餐後揮毫題寫了“名滿江南”四個古樸遒勁的大字。

石家飯店因䰾肝湯馳名天下,吸引了無數名流。民國年間,李宗仁、李濟深、沈鈞儒、張治中、邵力子、葉楚傖、沙千里、史良等知名人士慕名到石家飯店品嚐䰾肺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蓋叫天、周信芳,評話藝術家金聲伯,著名畫家張大千等也曾到石家飯店進餐,品嚐䰾肝湯。李宗仁還題詞“平等博愛、與民同樂”。上海幫派頭子黃金榮、杜月笙,每年秋季遊太湖,都要光顧石家飯店,品嚐䰾肝湯。

一九五九年,鄧小平視察蘇州,也去木瀆鎮品嚐過石家菜餚。

一九九0年,蘇州籍社會學家費孝通赴蘇州視察,恰巧路經木瀆鎮,因有于右任、李根源留下的故事與墨寶,特意到石家飯店用餐,餐畢,費老對䰾肺湯大加讚揚,提筆寫下“肺腑之味”的條幅,道盡此湯真味!回京後撰寫了《肺腑之味——蘇州木瀆䰾肺湯品嚐記》,刊於一九九一年第一期《中國烹飪》雜誌。

一九九二年九月,彭衝、韓培信品嚐過䰾肺湯後,分別題詞“獨一無二”、“騰飛”。

一九九二年十月三日,費孝通再次光臨石家飯店,餐後即興寫下“靈巖遙輯範公祠,老桂花開正值時,熱情洋溢沁人心,石家䰾肺又入詩”七絕一首。

現在,上海人遊太湖或清明節到蘇州、太湖掃墓,經過木瀆鎮,定會到石家飯店吃一頓䰾肝湯,成了上海人保持的習慣性動作。我到蘇州旅遊三日,同學劉告訴我,不食䰾肺湯不知人間美味,我們特意耽誤一天時間去木瀆鎮,遊玩後,我們到石家飯店去吃䰾肺湯。䰾肺湯上桌,我取勺舀湯,不見肺片,只見小拇指樣大小的粉色斑塊。舀到碗裡,我輕輕吸入口中,稍稍有點腥味,細嚼後散發出無比鮮香肥滑,迅速滑入喉中,回味時齒頰餘香,其味醇厚無比。魚片稍向內卷,色白稍帶淡青,湯成淡黃色。

蘇州人吃䰾肺湯,有六個要領,即一肝、二白、三皮、四湯、五菜、六肉。一肝即先吃䰾魚肝,品味其鮮;二白即魚肉,品味肉質肥嫩腴美;三皮即魚皮,類似花膠,柔嫩無比;四湯即喝湯水,品味魚鮮湯純;五菜即湯中豌豆苗和竹筍,品味䰾魚湯浸泡後的新鮮滋味;六肉即火腿肉,品味其醇香。

䰾肺湯在朱彝尊撰的《食憲鴻秘》中就有䰾魚菜:“揀不束腰者(束腰有毒)剝去皮雜,洗淨。先將肺同木花入清水浸半日,與魚同煮。後以菜油盛碗內,放鍋中,任其沸湧,方不腥氣。

臨起,或入嫩腐筍邊,時菜,再搗鮮薑汁,酒漿和入佳。”《調鼎集》中記有膾䰾魚肝,“(䰾)魚肝切丁,石膏豆腐打小塊。另將豆腐、火腿、蝦肉、松子、生脂油一併削絨,入作料,肝丁、豆腐塊一同下鍋,雞湯膾,少加芫菜。”此膾䰾魚肝與今日之䰾肝湯依然是很相似的。

在中國文化界,最瞭解石家菜的作家、文人應該數週作人,他喜歡石家飯店的䰾肺湯、豆腐湯,並推崇備至。歌頌䰾肺湯較多的作家,還數蘇州籍作家陸文夫,他的小說《美食家》把䰾肝湯寫絕了,並讓它揚名華夏。

䰾肺湯經過石家飯店幾代名師的繼承和發展,風味更獨特,影響也越來越大。現任石家飯店掌灶大廚畢建明先生,對䰾肺湯也有獨特創新之處和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